了解风险,应对挑战——读《风险思维》_风险思维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投资 > 风险思维 > 了解风险,应对挑战——读《风险思维》
药山 风险思维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9-21 10:09:35

了解风险,应对挑战——读《风险思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电影《非诚勿扰》的结尾,风险投资人范伟说:“什么叫风投?以我的理解,就是越有风险越要往里面投。。。。。。”
而风险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否是危险的同义词?我们如何评估风险?面对风险如何应对呢?这本《风险思维》给我了很多答案。

风险和风险商
什么叫做风险?

“风险”一词的由来,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期,以打鱼捕捞为生的渔民们,每次出海前都要祈祷,祈求神灵保佑自己能够平安归来,其中主要的祈祷内容就是让神灵保佑自己在出海时能够风平浪静、满载而归;他们在长期的捕捞实践中,深深的体会到“风”给他们带来的无法预测无法确定的危险,他们认识到,在出海捕捞打鱼的生活中,“风”即意味着“险”,因此有了“风险”一词的由来。
而现代,风险的概念,普遍认为风险是指一个事件产生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这其实就是把风险等同于危险了,实际上,危险只是风险的一方面,它的另一方面则是机会。

由此可见,风险是指某种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事实上,我们生活在当下,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因此未来总是不确定的,风险无处不在。

什么叫风险商

因为风险是未来发生不幸的可能性,我们可能出门的时候遇到犯罪分子攻击,可能乘坐交通工具遇到灾难,可能发现自己爱车损坏,甚至也可能喝水的时候噎死。。。。。。悲观的人因为担心这些“可能性”而畏手畏脚,因为有个成语形容他们叫做“杞人忧天”,而乐观的人不在意这些,认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结果也有可能因为过于自信而真的遇到问题遭受损失。
那么是否遇事情悲观或者乐观都不好呢?书中介绍了智商、情商以后,又提出了一个风险商的概念,即: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评估风险判断和概率估算的能力。简单的说,风险商就是:准确估算概率的能力。

我们大多数人不喜欢或不善于根据不确定性作出决策和判断,好比一间黑暗中的屋子,只有烛光周围是明亮的,其余部分只能隐约看见,它们既不是完全黑暗,不可预料,也不是清晰可见,历历在目,这种介于看清和看不见之间的领域,就叫做“昏暗区”。这本书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昏暗区旅游的最佳指南。

如何提高风险思维
提高自己的风险商,并非提高或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正如你预估今天出门下不下雨,不管正确与否,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是不能改变的。但风险商高的人,面对不确定的因素,总是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就可以从中规避危险,把握机会,在不确定的未来中获得收益。那么如何提高风险商呢?作者提出以下几个方法:

专业

研究人员表明,天气预报人员预测下雨的准确度要比一般大众高得多,因此他们拥有更加专业的设备,获得更多的信息,并拥有足够组合信息,进行估算的能力。我们在预测未来的时候,预测自己专业领域的情况,要比陌生的领域准确性会高出很多,因为我们知道怎么获取信息,我们沉淀下来的隐性知识也会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因此,提高专业技能是对自己工作中风险商提高很有好处。

重复

以色列心理学家克伦在研究中得出结论:

对同类事件反复进行概率估算可以提高风险商。
不管是玩桥牌还是赛马,估算概率本来就是比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熟手总是比生手预测的更加准确,也要求我们面对自己最需要提高风险商的地方,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训练,可以满足特定的职业需求。

理性思维

丹尼尔在他名作《思考,快与慢》中首次提出人类思考“系统1”和“系统2”的概念,很多时候个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因为自己的模糊难忍程度和不确定性容忍度不高而产生了一种叫做“闭合需要”的心理需求,意思是宁可要确定的坏结果,也不要不确定结果,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非理性思维系统作怪。我们需要理性的看待事物,客观中立的评价。防止激进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声嘶力竭的各种宣传影响自己的重要决策,不管是采购转基因食品还是购买汽车。

防止最坏打算谬误

心理学角度有个“非此即彼”谬误,即:如果这个事情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那就有可能100%发生,中间没有昏暗区域。体现在风险评估上,就是那个著名的“墨菲定律”:

如果一件槽糕的结果可能会发生,那么他一定会发生。
这个所谓的定律如果当做调侃或者文学修辞,都无伤大雅。但如果谬论广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话,就会带来一场灾难。罗斯福曾经说过:“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种思维把预测、证明或者门槛提高到不可能实现,从而让人无法证实或证伪。
未雨绸缪,虽然是晴天(或阴天),但为了防止下雨而外出带雨伞是可以理解的,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地震、海啸、小行星撞地球等最坏结果而出一趟门就立一次遗嘱呢?会被认为是个疯子。
作者这样说并不是让我们盲目乐观,不去考虑任何不确定因素,我们需要的,只是防止盲目自信或悲观的同时,“排除合理怀疑”就已经足够。这一点在司法领域中法官们最是行家里手。刑事诉讼法官,总是要排除所有合理怀疑,达到内心确信以后,才能确定被告有罪;而民事诉讼法官,却强调“证据优先”,当一方的证据明显占据优势的时候,进行判决。这里面不管是民事还是刑事,面对不确定的种种口供、证据、诉讼双方的唇枪舌剑甚至社会舆论的压力,如何把不确定的种种,转化为清晰明确的法庭判决呢?往往他们内心有个阙值,不需要达到非此即彼的“100%确信”,也不需要考虑被害人被幽灵或外星人杀死这种现代科技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可能性,只要计算结果达到自己内心阙值以后,就足以形成自己的内心确信可以进行判决了。

未知的已知最重要
人类面对未来总是有一些已知的和为知的东西,前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有个分析模型很有意思:


知道自己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关于前两者,都很明确,古人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来表述。但有些东西,尘封在你大脑深处,和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搭起关联的桥梁来, 这就形成了“未知的已知”,这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有价值信息和当前问题的相关性起初或许并不是很明显,但高风险商的人确定慧眼识别,并串联起来,把散落的珍珠编织成光彩夺目的项链。冥思苦想如何确定国王金冠品质的阿基米德从浴室中找到容积比率的线索。脑袋被砸起包包的牛顿由苹果联想到万有引力。。。。。。不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有些时候非常重要,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只不过是受到思维的局限罢了。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着一点一点拓宽我们的视野,在思维过程中真正着眼于全局,把相互独立的信息联系在一起,进行组合式创新。这一点上,罗辑思维视频最新一起《3D打印的未来》讲述的更加明确清晰。其本质在于:

把未知的已知转化为已知的已知
这其实是评估和解决不确定问题的核心之所在。

学着和风险和平相处,既不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张皇失措,也不因为他们可能带来机遇而利欲熏心,客观理性的提高自己的测算评估能力,一点一点把未知的世界变得清晰,这才是人生的魅力之所在。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