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潮人的20年_时装时刻1987-2007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策划 > 时装时刻1987-2007 > 一个潮人的20年
飛渡先生 时装时刻1987-2007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06-13 15:06:04

一个潮人的20年

      作为香港时尚专栏的两位代表人物,黄伟文和黎坚惠这一男一女,据说是属于风向标一类的人物。大光头黄伟文先生最近几年写了不少时尚方面的文字,也出了书。他的文字通过《milk》略有一些接触。虽说在写作中夹杂英语、粤语是一些港人作者的普遍习惯,但黄先生的行文对我来说还是显得晦涩了一些。这一点绝不如他的歌词。与之相比,黎坚惠的文章浅显易懂得多。这大概是因其女性作者的身份加之长期从事时尚期刊的专业背景所决定的吧。
      《时裝时刻1987-2007》是黎坚惠的第二本个人著作。用了两天时间,我读了这本时间跨越20年的书。虽说繁体版,也同样夹杂了不少粤语方言和英文,但还是让人看得过瘾。
      一直认为专栏文章,如果不是只为成为赚取稿费的产物的话,写起来是颇有难度的。在固定的时间和字数内,让专栏的每一篇文字都沉甸甸地充满质感,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大部头的文章尚允许有充分的时间去磨,去编,但好的专栏文章却容不得这样。我得承认,大多数时候我们读到的专栏文字,都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编辑的约稿时间到了,不得不写;要么就是尚无话可说但又不得说,再怎么不能让那地儿空着。不是任何一个能把字堆出来的人就能够把专栏写好,哪怕他是写其它文字的高手。好的专栏文章的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有鲜明态度的人。这种态度不但体现在文字的把握上,也更体现在观察事物的角度。哪怕他的态度对于其他人而言是小众的,奇谈怪论的。
      黎坚惠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有态度的作者。从最早的《号外》,到后来的《东touch》、《Jet》、《明周》等杂志,无论在她的文字中,还是她对时装文化的把握上,照片中这个略微瘦弱的南方女人,都表现出了一种和她的外貌所不相符的攻击性。她的文章大多不长,但笔锋犀利。虽然有时这种犀利显得偏执甚至是孤芳自赏,但还是不得不承认,如果不是建立在一种真正的对时装文化的理解之上,这种犀利的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
      《时裝时刻1987-2007》的优点就在于它把时装这种靠视觉取胜的东西变成了可供阅读的文本。在书中,黎坚惠一边展示自己,一边回顾历史,并忙着把大量和时装有关的信息与个人见解拿出来和读者分享,偶尔也发些小牢骚,来些小抱怨。通过她个人口味20年的变化反映整个香港社会的变化。既然是个人口味,就难免带有着自赏甚至是自恋的危险。事实上,黎坚惠的文字虽然是浅显的,但这并不表示她的文章是缺乏高度的。她的写作,在站在她自己的高度之上的,是属于她这阶层的特有高度——也就是说,她的书是写给她特有的读者群的。她不会再花费时间给你解释“西太后”是Viviinne Westwood,又或者提及Martin Margiela时让你回忆比利时六子。对于无钱来消费黎坚惠所述及的品牌的大多数人来说,要想让他们获得这样那样的认知更是强人所难。这种高度决定了不可能所有阅读过本书的人都能对黎坚惠的时装观、穿衣打扮的哲学又或者是本书产生认同。瞧一瞧照片中黎坚惠千变万化的造型,估计这些衣服的数量和其价值都高得惊人,远远超出一般老百姓的想象能力。书中所提及的时装品牌,无一例外都是世界一线的大牌,是HI-END。它们的存在与被拥有,基本上是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绝缘的。这些光鲜的时装名字背后,无论包含着怎样的故事和品牌哲学,都和普通消费者无关。黎坚惠拿出的正是一种精英的态度——口味和品位都是个人的,我只表现,没有复制的可能性。
      黎坚惠用个人的口味与视角展现了香港社会过去20年的变迁,其实时装的变化只能是这个昔日殖民地的一个小小缩影。香港回归这么些年,要说是全部香港人都热烈欢迎回归祖国的大怀抱,这显然很好笑。正如电影《老港正传》中的老左,很难想象在现实中这样的人物在香港总人口中的比例究竟有多大。当一个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之时,感受最深的往往是这个社会中绝大多数的既得利益阶层,最先“跳”出来的也往往都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因为他们已经熟悉并适应了眼前的生活,一旦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改变,最先觉得别扭的就是他们。至于那些终日为生计汗流浃背的普通老百姓,他们的紧迫感则小得多。
      从黎坚惠的字里行间中能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其成长的黄金期恰逢香港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精英阶层,在面对香港本土文化的丧失与重构过程中的失落。香港的确变得比从前更好了,但这种“好”是相对而言的。一些旧时香港所特有的比如中西混杂的文化正慢慢地褪去颜色,消解在高楼与霓虹之中。这对很多善于怀旧的港人来说,的确是一个遗憾。对于一个习惯了西化生活,并且接受到西方教育的白领来说,黎坚惠的感受就更深一些。毕竟和时尚有关的大多数东西,都是源自西方的。
      社会转型期人们存在一种尚新心理,并以此带动了文化的消费。作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时装文化的本身就不是为了仅仅满足于不暴露身体而存在的。黎坚惠们,从来就没有把她们的衣服仅仅当作衣服,而更多的是当作一种符号。她们消费的也当然不是服装本身,而是个人品位,是社会地位,是虚荣心,是对抢先拥有的快感,是对人群中羡慕目光的满足。
      时尚界是永远是个不停流动时而向前时而倒后的地方。所谓人穿衣而不是衣穿人。时尚的口味也因人而异,所谓众口难调。这和写书是一个道理。这也像黎坚惠本人。她的直率对于喜欢她的人而言,是一种有态度的表现。而对那些不喜欢她的人而言,自然是一种缺点。
      我们需要的是提供观点,接下来的思考和行动取决于我们自己。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一个潮人的20年”的回应

R@素年锦时 2011-01-10 18:07:05

写得真好,会写2011香港时装节吗

茄子生花 2010-05-13 19:19:51

Wyman的书非常非常好..

细细疯 2008-10-06 16:39:27

最早知道黄伟文这个人,是因为他给黄耀明写词。。。楼主这篇文章好像在哪里见过,发表过?

馍馍 2008-06-14 21:29:06

我发现你是写作高手

阿宝 2008-06-14 13:22:58

写得太好了!
永远不要轻视时尚这个行业,它比任何社会书、历史书、教科书都更能反应出一个时代。
虽然我买不起黎小姐在书里所说的那些大牌,但这并不妨碍我阅读这本书的兴趣

孤傲雨杉 2008-06-13 16:09:40

写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