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探索史_疯狂实验史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疯狂实验史 > 疯狂探索史
青椒 疯狂实验史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6-13 10:06:06

疯狂探索史

        《疯狂实验史》与其说是正式出版的科学读物,倒不如说它记录了非正规的实验方法。这些实验中,有的实验者因此破坏了婚姻、断送了前程;有的实验尽管不曾发生,却俨然成为了城市的传奇;有的实验诙谐有趣,有的则是令人恐怖发指。正如网络上对此书的介绍一样,“不管怎样,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不过说明了人类的求知欲。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未知世界的愿望”,作者雷托•U•施奈德把读者们带入了一个人类探索世界的疯狂之旅。
        从我们自幼熟知的巴甫洛夫铃铛实验,心理学界尤为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到称重将死之人得到灵魂重21克的典故,再到一些诸如活着的狗头、菜园里的尸体、杀人犯的头等涉及伦理富有争议的实验,还有一些类似用实验方法寻找搭讪技巧、搭车技巧的诙谐尝试,作者讲述了从1300年到2003年共111个形形色色的实验。
一、恐怖实验
        早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人类的相关生理学知识以及电学知识并未太完善,很长一段时间研究人员似乎对于向人体(包括死人)导电充满兴趣。1772年的“电流下的宦官”实验中,巴黎城中盛行用储电装置给一系列人通电,电击下链条上的人同时跃起,社会权贵以此为乐。对于电的影响在链条中消失的原因,研究者至少通过对宦官的通电实验驳斥了“因为性功能问题”电流无法通过链条的猜想。1802年“眨眼睛的尸体”实验,实验员试图对处决犯尸体施以电击从而澄清电流的本质,实验结果不甚了了,过程却是着实残暴恐怖。这类电击实验恐怕在那个时代相当的盛行。
        实验中的小动物着实可怜,难怪国外的动物保护组织对科研小动物的使用进行严正干涉。林林种种的实验,其中有不少对实验对象——小动物尤其的残忍,这样的实验无疑是小动物们的噩梦,其中牵扯的伦理道德纠葛实在令人难以理性对待。其中最著名的是1954年“改造犬类”实验,前苏联的戴米克霍夫通过外科手术创造双头狗,在当时对于如何认识这类实验就存在了很多争议,但牺牲了无数小狗的实验还是给戴米克霍夫带去了世界声誉。
二、创新实验
        疯狂实验史中不乏很多经典、富有创新性的实验,可以说正是这些实验员的疯狂之举造就了科学领域的突破、发展。
        还记得小学自然课本中一个种柳树称重的实验,还原历史便是1620年范•黑尔蒙特的“由水生木”实验,这个具有炼金术意味的实验为一个神秘过程的探索开了先河,这就是“光合作用”。
        书中1927年“月光下的组装工作”还原了社会科学实验中赫赫有名的霍桑实验。整个实验从一开始对于光线对工作影响的研究,经历了十几个阶段历时若干年,最终却是一个几近失败的结局,然而这种难产的局面却催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在社会科学实验中,由于实验本身的缘故而对实验结果造成了预期以外的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霍桑效应”。
        创新实验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书中收纳的多是关于人的实验,即涉及较多的是生理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这些创新点开启了人类认识自身的大门。
三、有趣实验
        怎样搭车成功率更高?这是种类各式的实验中非常有趣的研究主题之一。
        第一项研究汽车司机对待拦车搭乘者的态度的实验出现在1966年,实验结果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给搭车者提供了建议:要弱不禁风。实验人员对搭车技巧的探究乐此不疲,1971年一篇《搭车成功率》的论文指出男人比女人更难搭车;1974年一项对汽车司机产生影响的新成果问世,研究表明当司机被注视时车辆停下来的概率更高;到1975年,在西雅图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带着垫厚的胸罩的女士获得了与不这样做时相比双倍的搭乘机会。有趣的实验结果显然对男性不利。
        诸如此类诙谐有趣的实验还有很多,包括怎样有效搭讪、触碰带来更多小费等,尽管看上去实验结果看上去无关痛痒,但科学实验博得大众一笑,显得俏皮亲近。
四、敏感实验
        关于性的话题尤其敏感,“性”这一领域的研究当然逃不过实验人员的法眼。有的实验人员也因研究“性”而导致家庭破裂。
        一个叫沃森的教授于1917年,与同小他20岁的女学生一起开展针对“性”话题的研究:他详细记录了两个人在发生性关系时身体的反应。实验也直接导致了沃森教授夫妻离异,也丢掉了教授职位。继沃森的性研究,直到10年后的1928年,才有一对夫妇重新进行了科学意义上的性生活实验,在各方面得到的数据“比较令人满意”。
五、实验员: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
        实验之所以疯狂完全取决于实验者有多疯狂。之所以单独提到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是因为他做了一项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具争议的实验——人们普遍称之为“米尔格拉姆实验”,正因为这个有人认为根本不该进行的实验,米尔格拉姆名声大噪却也让他断送了前程。恐怕这样的例子在实验史上尤具典型性,时至今日,这一个关于“服从到底”窥探人性的实验仍很有名,关于卢旺达种族灭绝和伊拉克刑讯的报道都会提到它。
        作为实验的设计者,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无疑是极具才华的,此外书中还收纳了他1963年“丢失的信件”实验以及1967年“六度空间”实验。其中丢失信件这一方法,从此被应用到了几百项调查研究中,这种方法首先适用于非常有争议的话题;近些年,对于创意、性启蒙课程、同性恋教师等问题,研究者都是通过这种方法了解公众想法的。
六、实验与社会文化
        实验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应该说一定程度上,科学实验引领时尚。
        1901年“灵魂重21克”这一实验唯一的遗产是第一位实验者的损失的重量数据:100年来,灵魂重21克的说法在西方大众文化中经久不衰;2003年这一实验甚至被搬上了银幕,诞生了一部名为《21克》以生和死为主题的电影。
        有的实验尽显疯狂,以一种新锐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可能尽管人们对这些实验知之甚少,但这种新锐的感觉被融入到诸如摇滚乐的音乐创作中去,不少曲目甚至乐团名字都以实验命名。比如,1920年的心理学实验“小艾伯特条件反射研究”,得克萨斯乐团便将其2002年的纪念册命名为“献给小艾伯特的摇篮曲”,在CD小册子的背面有一张艾伯特的照片,演唱会上也播放了电影的片段;1961年的“米尔格拉姆实验”,在法国一支朋克摇滚乐队叫做“米尔格拉姆”,在纽约一个滑稽剧团叫做“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实验”。而且通过米尔格拉姆关于“六度空间”的实验,世界如此之小的结论以一种惊人的方式进入了流行文化,戏剧、电影应运而生,包括现在网络流行的SNS网站也是基于这一实验理论进行推广,尽管这一实验其实并不甚严谨。

        科学实验这样一个平素中不太亲近的概念,通过《疯狂实验史》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形形色色的实验中,有的荒诞不经却不能轻易抹杀其意义,有的可以带来有趣结果却未必真正触及问题本质,更多的是人们不断实验不断探究真理从而获取新的生活经验,疯狂实验正是人类求知欲最好的体现。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