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人俱乐部】《大脑使用指南》:灵与肉的隔断是人类智能的终极困境_大脑使用指南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大脑使用指南 > 【书评人俱乐部】《大脑使用指南》:灵与肉的隔断是人类智能的终极困境
红警苏红不懂爱 大脑使用指南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1-05 10:01:31

【书评人俱乐部】《大脑使用指南》:灵与肉的隔断是人类智能的终极困境

《大脑使用指南》:灵与肉的隔断是人类智能的终极困境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存在与意识。如果将这一哲学命题,移用到人的身上,就是灵与肉。

灵与肉的关系,是谐和也是对立,它是文学的母题,艺术的本原。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在探讨人的灵与肉的矛盾与冲突。

而同样,在科学上,人的灵与肉,也是一个纠结着科学家的迷雾重重的“二元对立”。

这实在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肉”如何联通到“灵”,而“灵”又是如何指挥着“肉”。

正是因为这种不知道,所以人工智能,也就是机器人研究不得不绕开意图打通“灵与肉”的困境而另觅突破之法。

可见,被称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灵”,实在是一个比月球还难以忖度的世界。

赵思家所著的科普读物《大脑使用指南》,从这个书名来看,作者似乎是斩钉截铁地寻找到了对“大脑”也就是人类的“灵”的探索路径,但在书的任何章节里,作者都一再告知读者的是:“我必须要承认,在这一点上本书中不少文章‘标题党’了,有一定的误导性。”(P12)

扩而言之,可以说整个书名,都是一个“标题党”,因为“大脑使用指南”根本名不符实,整个书,恰恰呈现出的是人的“灵与肉”的困境。

作者在自序中称他研究的重点是“神经科学”,使用的方法是神经科学的生物实验。

注意,作者研究的对象还是一种“物理”的存在,是研究的“灵”所依附的“肉体”的存在。

所以,作者站在的一端是人的“肉”的一端,他运用的手段,是书中提及的核磁共振、脑电图等机械手段,他与他的研究领域的同行,沿着“身体”的原始出发点,向上出发,无限地接近大脑的物理存在,然后,没有然后,就永恒地、不由分说、别无选择地被阻隔在大脑的外围。如何实现最后一毫米、一纳米的突破,是当前科学与医学无法解决的难题(越是科学难题,越是科幻小说大放异彩的地方,《黑客帝国》里,这一阻断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而这也成了无数科幻影片最乐于猜想与想象的)。

所以,整个书中来看,就像是无数的科学家,采用无数的机械设备,对准那小小的大脑,在外面彷徨无主,不得其门而入,科学家所能做的,就是在外面试探性的增减人类的肉体器官,来遥观大脑的反应,从而建立肉与灵的最皮相的联系。书中提到了一个叫H.M的著名的病人,他因为海马体被切除,遗下了健忘的后遗症,正是他的这种肢体的缺损,让人们看到了相应的“灵”的哪一处产生相应的反应了。可以看出,对“灵”的研究,往往是通过“肉”的残缺来间接地来予以感知的。

我们看到的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作者本科读的是神经科学,但他读的硕士竟然是计算机科学,据他自己介绍,是想换个角度来看大脑——人工智能,所以跨专业读了计算机科学硕士,但是,无论是在神经科学工作者领域还是人工智能领域,他都碰到的是同样的人类隔断——灵与肉之间的巨大“鸿沟”。人工智能没有实现突破性进展,是因为无法移用人类灵与肉的天衣无缝的紧密性,而追根溯源,还是因为我们在研究人类“灵与肉”的关系问题时,会发现这之间的往来,也被深深地阻隔了。所以,作者跨过两个不同的行业所读的专业,都碰到的是同一个问题:灵与肉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阻隔。目前人工智能,正是因为深知在模仿人类的“灵与肉”的联系方面,缺乏任何机会,所以不得不另辟蹊径,用“大数据”来无限地接近人类的处理系统,走出了一条人工智能的新路。

《大脑使用指南》一书的章目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前面介绍大脑的物理方面的存在的时候,还能够用当前科学前沿对大脑的认识,来展现出大脑的内部建构与应对外界反应的内部区域,注意,这都是属于“肉”的部分。

下面在介绍人类感知外来世界的部分,介绍了人类的视觉、听觉、嗅学、味觉、触觉等方面,作者也是游刃有余,介绍了人的身体上的细胞是如何感知到这些最原始的信息,从而把物质世界与大脑之间建立起联系的。

然后,接下来,在介绍大脑是如何从这些物理性的器官,处理来自于物质世界的信息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灵”的时候,作者的笔立刻孱弱得无从下手了。大量的用词如“猜测”、“可能”出现在作者的自名为标题党的文章中,尤其是书中有专门一章,讨论了人类的爱情与情感的段落,作者直接触碰到的是人类精神领域的死穴——“问情为何物”,所以,作者在书中直抒困惑:“人类对性,这个从始至终且愈加繁荣兴盛的行为,了解实在太少了。”(P133)“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是描述性的,也不能直接用来解释心理层面的现象。爱情和婚姻更是复杂的行为。”(P125)而恰恰在这个人类的爱情的领域里,文学家找到了用武之地,对人类的情感作出了五花八门的探讨,最后总算提供了一条能够为更多人接受的大致说得过去的情感套路,但我们不知道,这条套路是人类本身就有的,是被这些文学家发掘出来了,还是这些文学家自己发明了这些套路,而让后来者都不得不信奉它,并将其作为圭臬。正是这种谜一样的存在,才导致了为什么“爱情故事”永远是人类的热门话题,依然在人们的创造中占据着永恒的佐料的崇高地位。涉及到这些问题,显然是《大脑使用指南》这本书的作者不愿意也不可能去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神经科学闭门研究大脑的内质构造,与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去探讨情感的内在肌理,就像是井水不犯河水,在两条线上各自为阵,各取所需,他们会不会会师?其实,神经科学家与文学家,是从灵与肉的不同出发点起程的,他们试图无限接近,实现亲密接触,但是在最后一刻,隔墙相望,却可望而不可及。灵与肉终于在最后一点上,永恒地被隔断了。

《大脑使用指南》一书,大致可以让我们读到最新科学进展背景下的大脑研究现状,作者在介绍最新的科学信息的时候,也常常以常理度之,对一些推测性的理论,进行了否定性的评说。比如,作者对弗洛伊德提出的梦的原因,就表示了否定的看法。犹为有趣的是,作者对一些研究方式,也作了善意的讽刺,比如对科学家在研究男人性高潮时采用的自慰行为的科学性表示了怀疑,在讨论情感之痛与肉体之痛究竟哪一个更痛时,作者只是实录了2003、2011、2014年实验的南辕北辙来说明这本质上关乎到灵与肉的痛感是否有共同之处的科学之谜。因此,全书的标题党的哗众取宠性与实际内容上的追求科学性还是让这本书夯实了可靠的叙述特征。不管作者在书中采用什么样的调侃口吻,都无法改变全书在内质上的可靠。这一点,令人觉得这份可靠是挣脱了作者故意设置出来那种众多的吸引人眼球的迷障与话语障碍才凸现出来的,这或许是作者智慧的大脑,首先感到要吸引人的关注,才能进入人的大脑吧,这是否秉承了作者研究时对人类的感知系统与趣味的深度把握、从而才有意为之地戏弄了一把呢?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