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好的玩具是自己的头脑_大脑使用指南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大脑使用指南 > 一个人最好的玩具是自己的头脑
不易流行 大脑使用指南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10-27 14:10:23

一个人最好的玩具是自己的头脑

注:关注微信号【不易流行】(im610000),获取更多关于阅读、电影、戏剧等译文消息。

本文作者:小泽

当你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或许在享受着悠闲的时光,或许正焦虑着明天的未来,但你的大脑,绝对正在异常繁忙而有序地运作。

事实上,就算是身处睡眠状态,我们的大脑也在不停地工作,以维持我们的日常活动。大脑是如此的重要,但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而且还有许多错误的见解。最常见的,就是“正常人的大脑只被开发了10%”。

我们渴望了解自己的头脑,却往往苦于没有良好的渠道:网络上的流言大半都是以讹传讹;学术论文又专业性太强,过于艰深。

可是,《生活大爆炸》里的四个资深技术宅都能把生活过得有盐有味,面向平民百姓的科普书籍也可以很好玩啊?

《大脑使用指南》一书的作者赵思家,是知乎神经科学领域优秀回答者,2015年知乎“盐Club”荣誉会员,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本科,计算机科学硕士,现于同校攻读神经科学博士。

尽管有这么多顶光芒四射的学术光环,但她本人绝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相反,她对生活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她热爱酒店、喜欢旅游、画画,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股活泼劲儿。

她还是个哈利波特的迷妹,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小说里的情节。哈利波特在国内流行的时候,她应该还在念小初高,神奇的魔法世界对一个少女来说,想来定有莫大的魅力。
而书里提到的“正确的摆盘可以让食物变得美味”、“‘咔擦’声可以让脆皮冰激凌更好吃”等冷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名为“科学”的魔法在作祟。

书中还涉及到了许多美剧、动漫、以及流行文化,令人惊讶的是,利用神经科学知识去看待、解释这些问题时,往往会有茅塞顿开的结果。

以下的文字,不能严格地算作书评,应该说是一些关于大脑(BRAIN)的随意联想

【壹】Box 匣中之乐

虽然对这本书有很高的期待,但真正产生“这是本好书”的想法,是在看到下面这个句子的时候。

“你可以把大脑想成一个封闭的盒子,你给它一颗糖,它能给你唱首歌、念首诗,也可能从你身边逃跑。”

这个比喻有好几层含义,我首先想到的,是盒子作为载具的功能性。

日本著名的科幻作品《攻壳机动队》,其英文名叫做 Ghost in the Shell,这个shell有作为盒子的意思,英文名直译过来,就是“盒子中的灵魂”。

大脑的结构决定了大脑的功能,灵魂再自由,也需要被存放于载具(盒子)之中。要研究大脑的功能,就必须要搞清楚大脑的结构。而这,就牵涉到了比喻的另一层含义:薛定谔的猫。

想来,神经科学的研究和薛定谔的猫还挺相似的:打开大脑之前,你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打开大脑之后,有可能因为外界刺激,让大脑彻底失控。

书中还写道,核磁共振和脑电图两种脑成像技术,前者能分辨空间但不能区隔时间,而后者则恰恰相反,这一点又让我想到了海森堡测不准定理。

在历史上,薛定谔和海森堡曾有过激烈的学术分歧。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其思想的碎片闪着智慧的光芒在书中统合,实乃妙事。

【贰】Rumor 谣言粉碎机

如果你对科学知识一无所知的话,那么对你而言,《大脑使用指南》一书完全可以作为辟谣神器。

“正常人的大脑只开发了10%”、“左脑人更严谨、右脑人更有创意”、“玩智力游戏能够让你的记忆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大脑在压力下发挥会更好”、“舌尖对甜味敏感、舌根对苦味敏感”、“晚上11点是肝脏的清洁时间”、“早上4点是皮肤的美容养颜时间”……

以上这些,统统二十块,不,统统是错误的。

相反,如果你对科学感兴趣,特别是希望了解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看完书后,你也大致能够知道:“裙子到底是蓝黑还是白金的”、“为什么接吻的时候要歪头”、“为什么说‘一孕傻三年’”、“为什么有时候感觉眼前的情景‘似曾相识’”……等等问题。

【叁】AI 人工智能

无论是年初的AlphaGo大胜李世石,还是最近的《西部世界》,人工智能的身影一直活跃在我们的视野里。而谈到人工智能,神经科学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人工智能在围棋上战胜了人类,但作者在书中直言“人工智能离真正的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也对,机器能够处理给定信息的问题,可生活中的很多事,并不是数学公式、物理理论那么直接的。微妙的情感、复杂的人际、纠结的内心……真正能了解这些的机器,才能称得上“智能”。

或许,研究大脑的神经科学,能够为人工智能提供一条捷径。

【肆】Nature or Nuture 我命由天,天命由我

在这本书中,作者表达的最多的一个观点,就是科学绝非一成不变的。

听起来会有点怪,是吧?但其实,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理念的革新,昨日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一些东西,很可能在明天就被推翻。

在外人看来,这对于研究科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不幸的,因为这意味着你辛辛苦苦的努力、心心念念的信仰,有可能毁于一旦,可作者却在书中这样说道:

虽然真相只有一个,了解它的路径却有多条,但时间是条单行道,我们只有带着错误和问题不断前进,不断前进。

这像极了我最喜欢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一句台词:“读那么多书,就是要在其中找出一个以后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还不能很勇敢的相信它的话,那做人有什么意思啊?”

书中还有一个说法,大脑的功能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而IQ(智商)也不是完全不变的,后天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变自己。

“高智商者,适合研究科学”,这是世间的常理。殊不知,无论是“智商”,还是“科学”,都是可以被后天因素改变的。

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都是在有限的时空里,开拓无限的疆域;都在用无限的手段,探索唯一的可能性。这,或许就是文艺工作者与科研工作者为何如此痴迷于自己事业的缘故。

微信公众号【不易流行】,一个阅读、电影、戏剧等艺文推荐平台。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一个人最好的玩具是自己的头脑”的回应

J大王 2016-10-27 16:32:27

活了几十年居然都没把这个玩具玩好

王小贝 2016-10-27 15:01:21

有点意思,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