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读微机原理的感觉_先天,后天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先天,后天 > 机器人读微机原理的感觉
设下 先天,后天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1-31 21:01:48

机器人读微机原理的感觉

先天后天这本书人让我整个人的思路不是一点半点的受到冲击,一开始我觉得像这样的问题就像争论一些有争议的政治问题一样人不会脱离自己的名族和立场去看待,所以简直想想就觉得理不清楚。

真的往下看下去时,心里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欸?这不是有一种机器人读《微机原理》的感觉么,作者并非是通过搬出一些大家,然后用他们的结论拼凑出一本书的观点,而是基于他们所做的实验,然后遵守经验主义的原则,严谨的分析和批判性的判断这样的实验能够得到的确定是信息,就这样剥丝抽茧的,终于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更加内部的内容。正标题所说,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而不是其他的生物呢?对这个问题我始终抱有好奇,坦白的说我想要的是改变自己,那么首先就需要了解自己。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正向,而这本书解读的先天后天以及其他是我们成为人则更像是逆向的过程,逆向工程就算是在信息安全行业也是充满乐趣的。

在整本书中我看到了在先天后天之争中涌现出来的各种观点和学派,他们有的提出是基于对事物的好奇和观察,有的是基于设计精密的实验,有的会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又有的验证修正前人的猜想,更多的来自于意外的发现(其实很多实验坐下来结果往往会推翻之前的猜测)。先天后天也开始涉及到遗传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多个领域。书中更有一些精辟的总结,甚至涉及到了哲学,给人比较大的启示,比如相似和差异如影随形。

全书的叙述方式很好,我感觉深入浅出又不失严谨。但是我更感兴趣的是它的内容给我带来的启示,所以对脉络就不再详细梳理。我来整理一下它对我的启示。

序言中抛出一些诗一样的结论,不过当时我并没有记住,只是觉得那些句子很美,背下来可以很工科生的装逼。

第一章中,由达尔文提出的人和动物的相似和笛卡尔的划分法——即人和动物的差异引起了大家的恐惧和思考,人和动物如何划分,之前人的观念里面动物和本能是捆在一起的,而人则和心智毫无疑问是天生一对。然后在相似和差异这两者中,人的本能和动物的心智这两个仿佛禁忌的词汇开始被世人所重视。之后人类发现自己的确不同于动物,但是程度却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我在中学生物课中读到所有生物的DNA都是一样的的时候没有想到这其中还带着这么大的社会影响和哲学意义——这一刻,人类走下神坛,其意义相当于哥白尼将地球归入太阳系以内,视其只是一颗普通行星而已。这个时候我真的想吐槽我们的教科书,你说你的确浑身都是干货,但是你不做熟,色香味都差劲,你还想我们心甘情愿的吃,吃完了再消化掉,你这不做梦的么。话说回来,相似和差异如影随形这句话可以指导我很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其实记忆力真的很重要,我的记忆力反正不像这世上逆天的一小撮人,但是我感觉,记东西就像一棵树,先长出枝干才长一树叶子,由一个大标题(中心)分出枝干,这个划分的过程就是通过相似和差异的比较来记忆的,记得有相似就有差异会让我在之后的生活中考虑问题时更全面,也避免绝对化。

第一章中还有一个观点刷新了我的认知——基因组不是构造身体的一副蓝图(说实话我之前就是这么认为的),而是像慢慢烹饪出身体这一盘佳肴。基因(外显子)本身有多种版本,而然基因的表达则由启动子决定,影响启动子的是环境。这样一来,后天开始通过先天得以表达。这时的后天和先天已经不是对立关系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外国人写书好像倾向于一开始的几章不仅将事情,而且是讲方法,黑天鹅中我已经不记得那人讲了多少页的经验主义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要用经验主义来论述等等,托他的福,之后接触这本书时听到经验主义不再是一片茫然。话又说回来,这里书中提到隐喻,怎么说呢,用来表述事物以求被人理解或者找灵感方面,隐喻真不赖呢)

第二章的是讲本能,实验告诉我们本能存在但是不是不可改变的,甚至于一些本能没有合适的环境都没有得到表达。而且更重要的是,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的界限并不是那么分明,往往有的时候,原因和结果是循环的,人们总喜欢做他们认为是擅长的事情,也擅长做他们喜欢的事情。也就是说,我偏向于和哪种人玩,之后的社会活动会因为的偏好而具有某种特质,但是我现在知道了这件事情,我会试着做自己之前可能绝对不会做的事情,也试着接触之前并不会去接触的人,也就是说我可以有所作为,在面对我自身本能的局限时。至于心智的分立,算是一种了解自己,是说心智形成的基础依托于大脑中不同的部位,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这方面的研究再深入些,人也许就会去试着干扰这些过程了,想到机器人要试着黑自己的操作系统就觉得这事有禁忌的美感,我敢说人类肯定会去做的,就像潘多拉的魔盒肯定会打开一样,好奇心真是,书中很多实验在二战集中营里进行的,之后的科学家还不是一边骂人家不人道一边忙不迭的积累珍贵的实验数据,还有一些实验,设计的简直不人道,欸我都不想说什么。所以我觉得,道德和好奇中,好奇可能更接近于人类的本能。

第三章,对偶就是一种隐喻,双胞胎,尤其是同卵双胞胎,左旋和右旋的指纹头漩左手右手倾向,好像暗示先天后天就想是一对双生儿。通过这一章我发现,遗传真的是比我想象中更有力度,而环境则也不是我想象中那样的线性影响一个人的。收获最大的是心智方面的描述,“孩子的心智经验来源于旁人,而成年人则自己发起智力上的挑战。环境不是一种僵化的产物,而是由本人主动挑选的一系列独特的影响因素。一个人所拥有的一套固定基因,将预先设定他倾向于经历某种环境。”我之前一直觉得先天是把自己弄好,然后后天来进行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先天后天共同影响人,现在才知道我那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先天起作用于让你倾向于选择怎样的后天环境,从而环境影响启动子,不同的启动子开启表达不同的外显子,不同的外显子表现出性状,之后某种程度的影响到人的行为心理等。也就是说如果自己屡屡被花言巧语的人欺骗,那么很有可能问题出自自身,这时候不要觉得这些都是天意和命中注定,想想怎么去靠自己的理智去试着打破之前形成的循环,而且不要觉得自己是在和自己的天性抗争,要记得,首先天性是不断调整变化的,其次是,因果往往相会循环,所以打破循环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是可以做到的。

第四章通过阐述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历程来讲述先天后天如何相互作用。但是我最感兴趣的是“悬崖效应”:“精神分裂症可能是进化中的一种悬崖效应的一个例证。不同基因的突变分别都是有益的,可它们如果全发生在一个人的体内或者演化过快的话,这时他们组合到一起便会导致灾难。”这让我想到一部动画片《荆棘城堡》,全世界患上一种叫“美杜莎”的疾病,但是其实这是一种进化,之前也有听说癌症其实是某种过激的进化,因为很多癌细胞是自身细胞所分化成的,而且癌细胞具有强的生命力繁殖力似乎可以不断分裂,对营养强取豪夺,如果人自身的细胞都具有一些这样的特性就相当于人体由一种特殊的干细胞组成,很有可能长生长寿。也就是说,也许有的事情看起来是坏事,也许是好事,虽然你神经很脆弱情绪很跌宕,但是搞不好你很有才华,才华往往迸发于激素起伏的落差中。

第五章中的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既不仅是学习,也不仅是发育成熟,而是两者的结合,是正在发展的心智都世界的积极参与。”基因是具有时间性的,是会改变的。外部的经验是可能经由神经系统导致有机体内的生物变化。同时还收获了动物行为学的四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机制导致了这个行为?这个行为是如何在个体中发展的?这个行为如何演化?这个行为的功能和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如果把这些问题用来看待人类,可能就是人类行为学的四个基本问题。有助于之后自己看一些人事,可以作为出发点和突破口。

我觉得第五章里最实用的一个收获(说实话我刚用过)就是:“(小鼠鼻子里的P2神经元)新神经元会定期替换旧的神经元,每个神经元的存活期只有90天。新的神经元在大脑中生长,并准确抵达前任所在的位置。”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不造,但是干掉所有的P2细胞的情况下新生的继承者们还是可以重新找回正确的路,所以“这也许解释了为何气味可以唤起回忆。嗅觉神经元一直忠诚于大脑中相应的位点,即使儿童时期的神经元早已消失,成年时期的替代者们依然在大脑中沿用完全一样的线路。”筒子们,香水就是这么用的啊,快去制造难忘的回忆去吧~

第六章成长岁月我收获的非常直白:“生物学是一门充满例外而非规则的科学。”

(欸我突然想到我这么有偏向性的选择一些信息大概也是出于本能,所以我还有个改变的方案就是试着把自己往不爱改变上去改变么?想想真可怕。不过我又想了一下,这本书没准是写书人带着某种本能的偏向去写的呢,好纠结,再看关于作者的介绍我发现他实在是个比较平和幸福又成功的人,大概他的偏向会让人平和幸福呢,不过谁知道呢)

第七章功利的我最感兴趣了,分析的学习和经验。有人提出“主动学习式学习并非是在刺激和奖励持续一起出现时发生的,而是发现在预期的巧合和实际发生的事情不相符的时候。”也就是心智发生了“预测误差”,即在某种刺激后期待回报却没有实现,那么心智就必须更改之前的期待:它必须学习。“无论是愉悦的还是痛苦的,意外比预测所含的信息更多。”这句话在物理层面上讲的通,在更宏观的角度上也可以,比如我最近看的修真文,一般主角就是绝处逢生,完了出事之后意外得到某某继承,算了扯远了。然后条件反射和习惯部分的阐述让我想到,其实把一些有利于自身的事情养成习惯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根本不费力,就像在修真小说里将的,把经脉拓宽灵气吸收的就更多了,默默中已经在加速前进了。还有“先备学习”让我想到,也许基因是一种把信息从过去传递到现在的载物呢,果然接下来作者果然说了:“基因的本质就是:信息系统中的各个部分,收集来自过去 世界的各种事实,通过自然选择将其融入对未来的设计中。”最后是就是提到一个叫感知机的东西,模仿人类多巴胺系统原理,我觉得,用隐喻的方法学习计算机体系与人体似乎会有不错的收获,真的很多相似的概念,比如之前说到的心智分立,其实和微机操作里的模块超不多,还有大脑的通用属性和可变属性,类比为寄存器里的特定变量和可变变量都是说到通的。

第八章讲文化和基因。提到“普遍的人性由不同的传统折射到分立的文化里。一个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先天本性,但在同样的程度上也归因为其同胞的风俗习惯。他似乎从所在的群体中汲取了一些东西。”我觉得这个设想挺好的。然后这里有个涉及到哲学方面的话惊到我:“对康拉德来说,进步是一种妄想。人类本性从未进步,只是注定在每一代人中重复与祖先同样的特性和状况。有一种普遍的人类本性,重新体验祖先们经历过的胜利与灾难。”我隐隐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为什么我们遇到问题可能会去学习书上的经验,因为抛开我们的外在时代特征(无论是工业时代还是互联网),我们遇到的问题本质上还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借鉴历史,连上下五千年都借鉴,所以这算进步了么。还有一个很实用的收获要分享,人说话(组织语法)时活跃的大脑区域和进行手势时活跃的区域是一块地方,然后人要是中风说不了话也是那里,所以我想我还是没事学学手语什么的,锻炼一下,希望那个区域强韧一些不要让我中风了(就当我是脑洞吧忽略掉就好),然后左右手都动起来,对大脑的左右脑均衡发展有好处的样子,这个我没什么脑洞,就平时用左手负责刷牙(一定买软毛刷子切记)。

同时也对第八章中对人和动物出现差距的解释也觉得比较合理,“人类的文化使记忆外化。它们使人类从社会环境中习得更多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的期待。然后人类和动物的程度差异由于文化的荆轮效应扩大为难以逾越的鸿沟……文化和真正的基因进化齐头并进,展开协同演化……人类一旦有了符号交流,文化的积累荆轮就开始转动;更多的文化需要容量更大的大脑;容量更大的大脑允许更多的文化出现。”天那我要学外语。

第九章的内容和它的标题一样是基因的七种定义,最为新奇的一个定义就是“基因像是一个从环境中汲取信息的设备。”之后总结了一下,解释了一开始提出的,事实恰好与我之前认为的相反,先天是可变的:“由于它们的启动子会对外界指令做出启动和关闭的回应,基因无法在行动过程中固定下来。相反,它们是用来从环境中汲取信息的设备。每一分每一秒,大脑中所表达的基因模式都在改变,通常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外部事件作出回应。基因是经验机制。”隐喻是可怕的,我从这段话中理解基因大概是有点儿像细胞膜,有某种选择机制来汲取环境,那么想要汲取到好的东西来滋养内部,可以有两种思路,一是把细胞放置在一个富含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地方(好的环境),二是提高自己的吸收率(我倾向于这是一种心智模式的调整)

第十章里我同样收获了很实用的东西和一些脑洞。首先面试中会涉及到遗传歧视。“即便面试官不在意种族、性别、残疾和外貌,只是以能力区分求职者,她仍然是子啊歧视。除非她只是以资历和北京来判断,否则她便是在寻求内在的天赋而非习得的才能。”

然后脑洞技术关于法律的,一个坏的基因不是一个判决,它还需要一个坏的环境。但是问题是“既然科学已确定了基因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无知就不再是道德上的中立态度”。也就是说,将来的世界可能会出现基因辩护,犯错的不是哈姆雷特,是哈姆雷特的疯狂,要知道,哈姆雷特的疯狂也是哈姆雷特的敌人,是不是有点儿晕了。而且既然有这样的牵动犯罪率的基因,那么会不会让大家都去做个检查什么的,到底哪个更好一些呢。总结的寓意也很好:“社会政策必须适应一个人人有别的世界。”我觉得以后的学法律的孩子们有点儿挑战。

最后的最后,真是本好书。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