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认识网络,善用网络_网络素养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网络素养 > 认识自我,认识网络,善用网络
Tony Yet 网络素养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3-11 10:03:11

认识自我,认识网络,善用网络

“假如你是世界上唯一懂得读、写、或者建立超链接的人,那么你的这些技能不见得有多大用处,除非其他人也会这些技能。

这本书将介绍五种正在改变我们这个世界的素养(literacy):注意力(attention)、参与力(participation)、合作力(collaboration)、对信息的批判性接收(垃圾信息辨识术)、智慧结网(network smart)。当有足够多的人学会并且能够熟练的使用这些技术之后,健康的新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将会由此而出现。而假如这样的素养不能够在我们的社会中得到传播,那么我们将会自我淹没在错误信息(misinformation)、缺乏信息(disinformation)、广告(advertising)、垃圾信息(spam)、色情信息、噪音、以及瞎扯(trivia)当中。对于每一位拥有电子邮件账户的人来说,信息过载不过只是问题的简单描述。因为数字技术发展而得以自由流动的信息是可以给人增加价值的——假如我们懂得合理的去使用它的话。但是,假如我们不懂得怎么去理解和接受这些东西(或者有选择性的拒绝某些东西),去衡量和去吸收这些东西,并且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并且参与进来,还有也许最为重要的,要学会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要去关闭我们的电子设备,或者是直接远离这些东西——假如我们不懂得这些的话,它也可能带来害处。”
——摘自《Net Smart》




这是一本及时的书。

几百年前,当印刷术刚开始在欧洲出现的时候,人们说这样的技术会毒化人的心智,使得人变得懒惰。一百年前,电话刚发明的时候,人们说电话会使得人们变蠢。现在,有人说,互联网会使得人们变蠢。但事实上,互联网是历史上最有可能使得我们变得更具智慧的一种发明(1)。

Howard Rheingold写的这本书就是对这一命题的一个阐述。Howard是早期的网络侠客(跟Kevin Kelly, Stewart Brand那班人很像),他创造了“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这个名词,他编辑过Millenium Whole Earth Catalog,还做过TED演讲。Net Smart这本书是他总结个人近30年的网络经历而写成的一本指南,假如说你想更有效率、更有深度、更具批判性的使用互联网,并且希望了解怎么让更多人也学会这样的思维和技巧的话,那就切莫错过这本书了。

这本书分为六个章节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 如何通过注意力训练来感知网络
+ 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之真伪
+ 如何参与网络社区
+ 网络群体协作
+ 善用社会网络
+ 网络素养之意义

读过这本书之后,更是让我坚定了原先的一些想法:

- 通过观察和参与,你才有可能了解网络社区是什么东西,观察和参与二者缺一不可
- 互联网并非是一个你一用就会的工具,要有智慧的使用互联网,并且基于互联网创造出更多价值,是需要去了解和学习互联网本身的
- 网络协作是有可能的,但前提是更多人看到这样的可能性,并且更多人掌握了网络素养(network literacy)
- 我们今天依然处在互联网革命的婴儿期,这一发明诞生才不到一百年,就已经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但这个才是开始



这本书也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

之前,我一直认为国内的互联网很差劲,缺乏分享和协作的精神。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终于明白,原来这不是网民的错,这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系统思维才能解决。

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假如单是从工具来看的话,其实国内已经有非常多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进行线上协作和在线创作的工具了。但是用的人不多,或者还未成为主流,为什么呢?

按照Howard Rheingold的思路来看的话,那就是因为国内的网民还没有足够好的network literacy(信息素养).

——不用怕,network literacy这东西也是可以培养的,正如读书识字能力也可以培养一样。

还记得多年前我读初中的时候,计算机课的老师曾跟我们说,将来你们高考的时候要考“4+X”啦(这里的4是指中英数和计算机)。后来还是没有考。不知现在是什么情况了。但假如我们看看今天大学里的计算机教育,就知道即使真的考,也只会是考一些很弱智的东西(例如,怎么使用M$ Office……)

其实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带来给我们的最大改变并不是工具本身,而是思维本身。

假如我们还是以过去那套思维来看互联网,那一定会认为这东西不过是升级版的电视机而已。

事实却并非如此。

互联网本身有其一套逻辑,它鼓励的是分布式的分享、协作和创造,假如你认为它可以像学唐诗宋词那样来学,那就错了。它不是靠死记硬背学会的。(遗憾的是,现在很多计算机考试依然是在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你只能在应用的过程中体会或琢磨出其中的逻辑,并且尝试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固化这样的思维模式。

这正是这本书希望告诉你的故事。

现在,越来越多孩子在无处不在的电脑、手机、PSP的陪伴下成长,他们也许会比我们更容易理解这套互联网的逻辑。

但除非那个孩子是特别有探索精神的,否则这个过程本身会非常困难。那是因为我们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行为都只是在消费,而不是在创造。而假如你不去创造,你就不可能理解互联网真正的逻辑。最终,你只会成为被消费的对象。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中国网民有着特别的意义。

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奇特的互联网。大多数中国网民所熟知的互联网是封闭的(也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单一的和偏娱乐化的。我们很少听说国内有老师应用社交网络工具来促进教学(甚至很多老师是在尝试禁止学生使用这些东西),我们也很少听说国内有几个不错的开源协作的社区(不管是软件开发还是其他领域都是如此,像译言或东西网那样的例子其实就算得上是例外了),而社交网络在大多数国内网民的心里就等同于QQ。这是颇为让人沮丧的局面。再加上国内不仅仅有唯利是图的大公司,他们在尝试尽可能大的通过吸引网民留在他们的平台上从而卖出更多的广告,而且有强大的ZF,以及无处不在的censorship,更是使得很多网民丧失/抛弃了批判性思考的空间。

这是相当值得担心的一种情况。可幸的是,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还是有机会和有能力,去提升我们自己的信息素养,并且进而成为更好的公民。当越来越多人拥有了这样的信息素养之后,整个社会都会变得更好。

而Howard Rheingold的这本书也许就是最好的信息社会搭车客指南吧 :)


脚注:
1、http://www.edge.org/3rd_culture/pinker10/pinker10_index.html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认识自我,认识网络,善用网络”的回应

张子凌Charlie 2014-12-30 19:09:21

还好啦 老头主要写的style是维基百科式 他恨不得要在每个新概念名词加个超链接 然后从句海翻译起来很不好搞 然后他最烦的是 啊我又认识哪个哪个大牛啊跟他吃过饭啊大牛跟我讲了个概念不明觉厉啊 他也有引证错误的 so much for mit press =_=

张小乙 2014-10-08 10:13:41

那个译者说的话是真的么

2014-01-10 15:58:12

而假如你不去创造,你就不可能理解互联网真正的逻辑。最终,你只会成为被消费的对象。

断线的风筝 2013-11-16 11:30:21

在广州的朋友可以到广州市图书馆借阅哦,我最近才借阅看了这本书。

早安Lucifer 2013-08-06 12:33:07

不是很清楚这本书的针对对象。。。
译者竟然就这样默默飘过了...

张子凌Charlie 2013-06-08 21:45:34

译者飘过……表示这本书是一堆梗概和超链接集……

高原的鹰 2013-06-08 11:00:55

刚刚看完《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百文化》,建议和这本《Net Smart》一起读,试着读原版《Net Smart》,但里面涉及到很多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做为理科生读起来很费劲

dbaner 2012-09-13 22:21:44

真正的读书人

tegulia 2012-08-20 06:53:44

写得太好了!

琴艺玄蓝 2012-06-30 19:33:45

顶 信息素养~~不可忽视。

夏希 2012-05-21 14:41:00

哇!!好棒...看到了光芒!

大理想国 2012-05-09 19:59:35

好东东!

qing 2012-04-03 00:36:24

如何让孩子参与创造呢?
这个问题怎么思考?

nihaoshabi 2012-03-13 22:16:13

有翻译的吗

Zoom.Quiet 2012-03-12 17:23:39

"而假如你不去创造,你就不可能理解互联网真正的逻辑。最终,你只会成为被消费的对象。 " ~ 道尽 geek 们不自主折腾的原动力,,,

rui 2012-03-11 12:08:02

作者的官网可以在线看

万里同行 2012-03-11 11:06:25

弱问一句,这书去哪能下到呢?

Miss Q 2012-03-11 11:06:16

假如你是世界上唯一懂得读、写、或者建立超链接的人,那么你的这些技能不见得有多大用处,除非其他人也会这些技能
最近开始思考,自己其实不会使用网络,不能用网络搜寻出有用的东西,而被漫天的各种信息包围了。看了这篇介绍,很想读这本书,认真学习如何网络这个东西来改变我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