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很蛋疼的引用原文4000字碎片化的摘录表明我看过这本书_网民的狂欢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网民的狂欢 > 我想用很蛋疼的引用原文4000字碎片化的摘录表明我看过这本书
邓布利多 网民的狂欢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7-11 17:07:49

我想用很蛋疼的引用原文4000字碎片化的摘录表明我看过这本书

  第一章 大诱惑

  P14

  只有那些声音最大、最固执己见的人才能胜出,只有那些通过冗长发言来阻止别人发言的人才能取胜。

  P15

  Web2.0革命催生的用户生成内容威胁到了文化把关人。

  Web2.0革命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一些毫无价值的文化、不可信赖的新闻和充斥着无用信息的混乱世界。

  P16

  在媒体技术爆炸的时代,除了每个人自己坚持的“真理”外,不会再有真理了。

  P17

  在一个越来越缺乏专业编辑和评论家的世界里,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应该信任谁?

  P22

  在Web2.0时代,复制和粘贴变得异常容易,这给年轻一代中喜欢盗取他人智力成果的人提供了便利。

  P26

  那些吸引我们眼球的博客和维基百科正在摧毁给它们提供书籍、音乐和信息的出版业、影音娱乐业和新闻业,网络正在自断其路,这必将削弱我们文化的根基,难道这就是21世纪的新型商业模式?

  第二章 高贵的业余者

  P38

  在一个人人都是业余者的世界里,是不会有专家的。

  P43

  浏览业余者生成的内容让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得到的是被大思想家和大作家刘易斯·芒福德称做的“智力衰退、知识枯竭和无知状态的统治”。网络几乎吸引了我们的全部注意力,我们必然会成为错误信息传播的受害者。

  P44

  媒介的民主化最终会导致我们每一个人同时成为业余评论家和编辑。由于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未经编辑、修改和核实,我们不得不对任何信息都持批判态度。免费的信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劳而获,最终,我们将为甄别和使用这些信息付出最昂贵的代价——时间。

  P51

  如今我们通过网络阐发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将有相同认识和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数字化的自我陶醉和自我封闭是可怕的,我们听到的对话仅仅来自于自己以及与自己相似的一群人。

  P56

  Web2.0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文化,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集中精力和安排有限的世界。

  P59

  业余者的随意“创作”将会侵蚀我们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 真理与谎言

  P63

  有谁能来戳破博客世界中那些旨在篡改历史、散布谣言的谎话?当每个人都同时成为了读者和虚假作品的作者时,我们该相信谁?

  P66-67

  Youtube式的虚构政治会威胁到我们的市民文化,它使政治过程更加肤浅和幼稚,打击了人们参政的积极性,难道未来的政府选举就取决于业余者制作的30秒政治视频吗?

  P72-73

  只要网站的所有人对网站上的内容不必负任何责任,他们就没有动力去质疑和评估这些内容。

  在Web2.0以前,人类的知识史是由经过去伪存真而形成的真理——经过专业人员编辑的图书、参考资料、报纸、广播和电视——所推动的。但是,当信息被数字化和民主化,变得普遍而唾手可得时,谎言和虚假腐蚀了我们的信息库。所以人们无法制止错误信息的传播,更不用说搞清楚信息的来源。后来的访客也只能继续阅读和重复这些错误信息,这些问题累积起来会使我们的集体记忆产生严重的缺陷。

  P76

  网络最重要的一方面是:任何人(甚至一位16岁的女孩)都可以写下自己的思想,引来一大群人的关注,但荒唐的是没人知道她是否真的孤独或者是否真的只有16岁。

  我们不能确定我们读到的信息是否真实,被用户操纵的网络不仅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使用虚假身份,没有人质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要隐藏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关系。如今的网络中有太多地方可以用来隐藏自己的身份。

  P77

  很多人都有不诚实的本能,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肆意妄为时,我们总是不能表现良好。

  P78

  如果一个民族的交流主体是由不愿意暴露真实身份的、自我封闭的匿名参与者构成的,那么安德森想象中的共同体将退化成无政府社会。

  如果你想寻找一种能够造成最大危害的商业模式,那么答案就是网络媒体。

  P80

  我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美国人——大都习惯在Instapundit网和Daily Kos网上挑选符合自己偏好的新闻,我们相信只有这些网络新闻才符合自己的胃口。我们在有意或无意地挑选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自身的偏见、观点和对世界的误读。我们丧失了开展对话和争论的共同事实基础,我们坚持自己的偏见,共同的社会正在分裂为各持己见的3亿个狭小领域。有些人的确拥有独特的简介,可大多数人只是随波逐流,毫无主见。

  P83

  从垃圾博客到虚假博客,从病毒软件到刷新软件,这一切都表明Web2.0的世界充满了谎言和欺骗。

  P85-86

  Web2.0时代的消费者“欢迎新技术,因为这些新技术赋予他们操纵和决定消费时间、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的权利”。

  Web2.0民主媒体时代的营销人员面临着一大挑战,即必须以非广告的形式做广告——将商业广告以原始信息或新闻的形式发布出去。这一挑战(也是机会)的要义在于建立“真实性”——可信的内容、值得信赖的品牌、可以相信的商业信息。但是这种“真实性”完全是虚构的。

  P88

  Youtube正在将自己变成一个混淆了商业广告和独立信息的民主化网络卖场。

  商业广告和用户生成内容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精心制作的、诱使观众购买产品的付费信息,后者是网民的知识、创意和艺术能力的体现。当政治家买断Youtube的社区并用来污蔑和丑化对手时,真相在哪里?当传媒公司利用Youtube发布对自己产品的评价时,文艺作品的公正性又在哪里?

  从理论上看,Web2.0赋予每位业余者同样的发言权;但事实上,只有那些资金最雄厚、嗓门最大、态度最坚决的人的声音才会被大众听见。

  P89

  搜索引擎记录着以前搜索的次数和请求,它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是群众的智慧。我们移动着鼠标在网络上忙忙碌碌,而谷歌就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我们在网络上的所作所为。

  P90

  像Digg、Reddit、Delicious、网景这样的“社会新闻”或“社交书签”网站以大多数人的偏好为标尺向用户推荐文章,从而改变了单个用户的阅读习惯。我们不能靠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如果我们听任群众的智慧牵引我们的注意力,那么我们所接触的知识范围必然很小,我们对世界和真理的看法必然受到扭曲。

  P91

  支配忘了的不是“群众的智慧”,而是少数人的偏好。

  历史证明大众往往是不明智的,有很多不明智的观念——无论是奴隶制度,还是小布什的伊拉克战争或小甜甜布兰妮的流行音乐——在大众中都很流行。这就是为什么要让专家——那帮拥有学识和权威地位的人——成为真理的仲裁者,而不是一帮乌合之众。

  第四章 音乐消逝之日(上)

  P102

  随着这些实体音乐商店的消亡,可供我们选择的音乐和唱片将越来越少,亚马逊,iTunes和MySpace将垄断数字经济时代的音乐零售业。

  我们在网上选择商品时主要参考的是亚马逊网上的匿名评论员——比起“塔楼”的音乐行家,这些人是最差劲的替代者。

  P109

  如今,为了打造高质量的唱片——即被西蒙称做的“需要长时间精心制作”的专辑——理论上需要一年时间,如果按照目前顶级歌星的花费来算,制作这样一张专辑需要100万美元。西蒙说,这种投资在一个唱片消费群体越来越小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收回来的。所以,唱片公司不得不降低唱片的质量,因为它们承受不起这种开销,也不能投入那么长时间来制作。

  P110

  我们正在走进Web2.0时代,不管你喜不喜欢,这都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

  第五章 音乐消逝之日(下)

  P115

  当大多数的作家、作曲家、制片人不能依靠自己的工作生活下去时,人类又能创造出多少作品呢?不再有作为谈资的新书,不再有作为促销活动的新演出,不再有可以致谢或采访的新作家,不再有作为广告媒介的新音乐,文化以及依赖于文化的各种产业都会随之衰退和消失。

  P120

  独立书店的倒闭真的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吗?我们失去了2500家独立书店和它们所拥有的知识渊博、热爱图书的职员,专业的图书领域,以及与当地作家的紧密联系;我们得到的是一些寡头网络书店,它们通过网络机械的运算法则,根据读者以前的购买情况来告诉我们哪些图书“值得”购买。就像塔楼唱片商店的陨落标志着我们选择音乐的机会减少了一样,美国独立书店的衰落也意味着书迷选择图书的机会减少了。

  P127

  在Web2.0时代,出现了电脑“吃掉”记者的情况:大多数人失去了谋生的手段,只有少数人幸免于难、得以暴富——在莫尔(《乌托邦》作者)的时代,这些幸运的人是拥有土地的贵族;在如今的时代,则是MySpace、Youtube和谷歌这类公司的高管。

  P129-130

  主流报纸和电视是否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并由网络新闻来接替传统新闻的历史使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诸如Matt Drudge和Instapundit之类的网站又从哪里获取信息呢?如果没有驻外机构和足够的资源,网络新闻怎么能够评述伊拉克战争?当传统新闻淡出后,网络新闻是否会放弃跟踪事实真相,而只是简单地罗列事件?是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报道类似“水门事件”这样的新闻?谁又为敢于报道“水门事件”的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这样的记者发工资?难道这样的报道将永不再有了?2006年,纽约卡内基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随着报纸的淡出,难道传统媒体的智能要由民主制度下的普通大众来执行?”

  P130

  在数字化的未来,死去的可能不是上帝,而是我们的经济和文化。

  第六章 道德失范

  P141

  数字革命培养出整整一代将网络信息视为公共财产,并只知道复制和粘贴的公民。

  在Web2.0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轻易地使用别人创造的作品,以至于被人们奉为道德典范的牧师也抵不住诱惑。

  P142

  斯坦福大学法律教授劳伦斯·莱西希认为,数字信息——无论是一首歌或一部电影,还是一段小故事或一章照片——都应该成为公共财产。可是莱西希忽略了一点,网络上可供分享的所有信息——无论他们被链接、加入注解或复制过多少次——都是由某人撰写或制作的,人们在按照一定规范严谨地创造这些精神财富时,可能花费了大量的视角和艰辛的劳动。

  P156

  在Web2.0时代里,由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部分——社交联络、交流思想、观看视频、发布自己的信息——都离不开网络,所以网瘾患者的数量不可避免地增加了。

  在这样一个永远在线的媒体时代,网瘾正在腐蚀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

  第七章 (2.0版的)1984

  P174

  奥威尔的《1984》描述了一个自上而下受到监视的社会,在那里,“老大哥”监视一切,了解一切,他监视我们的一举一动,聆听我们的对话,猜测我们的想法。在Web2.0的世界里,奥威尔式的噩梦更加严重了,在那里,不是一个奥威尔式的领导在监视和猜测我们,而是所有人,每个人都可能是“老大哥”。想变成“老大哥”只要一个条件:连上网络。

  P176

  Web2.0革命混淆了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当我们在网络上发布的问题、信息以及偶然的评论等被公开为任何人都可以阅读的信息时,当网络将我们的详细信息永久保存并汇总起来时,我们言论自由的权利也受到了侵犯。

  P178-179

  据《纽约时报》报道,下一波网络繁荣(我们可以把它成为“Web3.0”)很可能由智能软件驱动,这些软件能够运用网络信息来推测人们的决策和意图。但是,我们真的希望让技术来代替人类的推理和个人的决策吗?我们真的希望谷歌对我们“无所不知”,并放心地让它来预测我们的行动和想法吗?

  P179

  在一个数字监视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

  第八章 解决方案

  P183

  凯文·凯利说:“你可以减缓技术发展的速度,但是你不可能阻挡它的进程。”

  P183-184

  Web2.0参与式媒体正在重塑我们的思想、政治和商业前景。我们的目标是利用当今网络技术的优势来进一步保存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并在保护现有体制和塑造数字世界之间达成平衡。

  P186-187

  只要加以适度引导,Web2.0技术就可以用来增强而非削弱专家的权威,数字时代的专家权力就可能被强化。

  P189

  只有少数记者的新闻网站并不能取代那些在报道上更有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性报纸。最终,媒体的长期生存呢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我们认同新闻自由以及新闻采集不可忽视的观点,我们就应该坚持订阅报纸,只有这样,报纸才可能生存下去。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再没有比培养有思想、有判断力的公民更重要的事情了。同时,新闻机构也必须不断改变以适应这种趋势。

  P199

  技术只为我们提供了自我表达和创作的工具。如果Web2.0时代业余者的声音取代了主流媒体的声音,那么莫扎特、梵高和希区柯克真有可能失去用武之地,因为他们不能有效地传播和出售自己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只能湮没在“群体智慧”的海洋中。

  道德责任的关键不在于发展技术,而在于保护主流媒体不受业余者的侵害。我们的信息和娱乐产业需要一场革新,但不是革命。如果推倒重建,我担心专业媒体——连同它宝贵的作家、编辑、代理商、猎头、记者、出版商、音乐家、通讯员和演员等——将难以恢复,我们不能冒这种险。

  P200

  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方式使用技术:一方面我们要鼓励革新、开放和进步,另一方面要尊崇真理、权威和创造的专业标准。这才是我们的道德责任。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愧对我们的祖先和后代。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