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_美国教育的焦虑与创新:知乎徐涛作品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美国教育的焦虑与创新:知乎徐涛作品 >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匚若 美国教育的焦虑与创新:知乎徐涛作品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4-25 07:04:15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文笔简洁,很快就能读完,同时信息量也不少,谢谢作者收集了这么多信息,还亲自考察这些学校~读完情绪复杂,决定记录下来。

第一个感觉是遗憾:
看到书中说Sugata Mitra提出如今学校的教育形式源自大英帝国,用来培养公务员行政体系,每个人必须一模一样,才能去任何殖民地办公,但这种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了。想到《黑客与画家》中写的,学校只是社会解放家长生产力的产物,让家长不必在白天照看小孩,对孩子而言无异于牢笼。

想到自己经历的教育,很少有被challenge的感觉,绝大部分时间都很舒适,也因此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不像工作之后,一直有人push,每天都在做自己曾经做不到的事情,觉得之前的20多年,某种程度上被浪费了,所以觉得遗憾。

第二个感觉是震惊:
教育的问题不仅存在在美国,但美国因其教育是一个产业,不像中国,教育是一种制度,所以目前有更多改革的机会。看到有这么多人反思美国教育,开设了Alt School、Enstitute、Minerva、Rocketship Los Suenos Academy这些学校,实验新的教育理念,很佩服他们的行动力。看到有这么多高中生、大学生,独立自主地作出决定,加入那些实验性质的学校,成为实验的一员,反抗传统教育制度,觉得深深钦佩。

第三个感觉是敬畏:
觉得孩子的学习能力是让人惊讶的,也懂得了为什么说the best investment is to invest in people。有的孩子开设blog(Eduventurist)跟相同处境的同龄人交流,有的孩子自己Google、查论文,做实验,改善community的环境。让我觉得,如果生长在合适的土壤里,孩子可以有惊人潜力。

然后我想到自己经常收到小朋友的邮件和私信,问关于设计/心理的问题,他们很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远超过我,站在我看不到他们的地方,我也不应该因为他们现在没有看到我看到的东西,就感到无聊,一点帮助,也许就能让他们更快地成长。

第四个感觉是担忧:
除了Rocketship Los Suenos Academy,其他大部分学校的学费都很昂贵,国内李一诺要开的学校也不便宜(一年十几万)。这样的教育试点不可避免地会从privileged阶层开始,因为less privileged家的小孩根本承受不起承担风险,在非传统的学校接受教育,无法获得社会普遍认可的学历。冒险本身就是一种昂贵的东西。所以我担忧,要过多久,这样的教育理念才会散播到社会各个阶层,让更多人得利,而不只是benefit少数人?

第五个感觉是质疑:
作者也提到,很多实验学校,尤其是大学,比较career-oriented,比如给每个学生配备一个CEO mentor,去startup里工作,这是很好的接触社会的机会,但同时,也可能让他们失去了学习正规学科的机会。作者回顾自身的教育,在北大通识教育中,与同学的思维碰撞、不同学科的交融,也让她受益匪浅。我自己在复旦的教育也是一样,不同的是,我曾经认同通识教育,但现在却觉得,通识教育的benefit很难衡量,那些“自由而无用”的日子,对我现在的帮助有多大,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人格,在好的还是坏的方面,我觉得难以理清。但我也同意,教育并不只是为了让人能够在社会上生存,教育的目的还有一部分是帮助受教育者审美,从更细微的维度理解生活和远方,让人更诗意地在这个世界栖居(但我觉得这么说还是太阳春白雪),所以对于这个议题,我自己也没有答案。

第六个感觉是疑惑:
我现在在Khan Academy做test prep的设计,这本小书让我再次思考考试在教育中的意义:

考试除了帮助institution选拔出最会考试的那批学生,让他们进入更高的学习门槛之外,还有什么价值?
考试能真正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吗?
考试中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未来,有什么帮助吗?

作为设计师,我还想知道:
如何平衡备考中学到的知识和应试策略的比例?
如何把备考转换成持续性学习sustained learning,甚至life-long learning?

这些都是我们常常在讨论的话题。我一直坚持说,比起考试带来的负面影响,我更关心考试为那些学生所打开的门。因为有这些考试,他们可以站到更好的平台上,获得更好的资源。而Khan Academy现在做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免费接触到最好的备考计划和资料,让哪怕是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和有钱人在考试这件事上,站在同一起跑线,尽管真正的有钱人大概也不需要考试吧……但是也要对考试这个形式本身保持警醒,要一直记得自己做产品的初心。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