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误区杂谈:读 深度学习的艺术_深度学习的艺术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成长 > 深度学习的艺术 > 学习方法误区杂谈:读 深度学习的艺术
Lush Life √ 深度学习的艺术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6-14 04:06:22

学习方法误区杂谈:读 深度学习的艺术

【题记】


读采铜老师《深度学习的艺术》,多处醍醐灌顶,故写一文来梳理思考。自己学庸一枚,努力程度不差,但学习成果寥寥,想必源于学习能力略渣。为求提高学习能力,阅读时为自己设一问题:“对照学习高手们,自己学习方法存在哪些误区?”读毕此书,已能回答,一言蔽之,乃“现有学习方式过于被动、怠惰、割离、浅表”也,具体分析如下。


【被动接收,而不主动建构】


被动接收别人现成知识的传递,忽视用自己的心智、观念和困惑成为求知的原动力,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果老是被动接收别人现成知识的传递,那是收破烂的——收到一堆废铜烂铁。而百炼才能成钢呐。


一个应对方法是“设计问题来引导自己的学习”。问题引导的主动学习至少有两方面的优点:(1)产生焦虑和渴望,推动求知解惑;(2)使自己成为学习材料的主人,做自己知识的建构者而非别人知识的搬运工。


【平均用力,深浅不分】


有多少时候,我们匀速地把一本书从头看到了尾?一样的速度,一样的节奏。但书中的每一页甚至每一段对自己的意义都是一样的吗?显然不是。


这时候就显示出能自主提问题、平时有思考有困惑的好处了——脑子里有问题意识的人,读到相关的文字时会极度敏感,那种感觉,就仿佛是“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在说给你听”。


但是,自己不仅大多数时候没有提出问题来引导自己,即使偶尔提出问题,也没有区分出该问题的深浅层次。


浅层次的可以通过简单探索即予回答,未必需要用到“深度学习”的心法,只有那些有深度、有长期探索价值、或者非常困扰我们的问题才需要。


【学习方法低效、扁平】


自己的学习方式扁平化,一般只注重阅读相关领域的书面材料,却很少做到:


1 从其他领域发掘出与本领域深度关联的知识;


2 带着问题与人讨论交谈;


3 通过实践或模拟实践来检验和修正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


4 系统性地反思个人经验(偶尔反思,也只以日志这种松散的方式,而没有以主题作为引导和梳理)。


另外,很不幸的是,自己平时采用的学习方法,也恰恰是被多位心理学家评级为“低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划线标记重点”、“写摘要”、“再次阅读”。


那些高级的学习方法,比如"自我解释”(即对学习过程或问题解决过程进行自我阐述)、“详尽追问”(对事实和知识的深层原因进行追问)、“分散练习”(在一个较长时段内,较长间隔地多次练习)等招数,咱都木有听过啊,更谈不上实践了。


【知识静态、死寂、沉睡不起】


一个特别常见的问题是,自己仅仅把知识当成静态的,静静躺在书本或浅层记忆里的东西,而极少去假想、寻找、甚至创造场景去把那些知识转化为一种动态的、可运用、可以用来完成某件事情的技能(即采铜老师说的“把知识当成一种技能来学习”)。


易言之,仅仅在用“存储信息”的方式来学习,而没有通过“多次调用”信息的方法来学习。而事实上,能够随时调用才是关键,才是“掌握”了知识的标志。


值得推荐的方法论是:


写作式操练(写作需要去分析、观察和调用知识之间的深层结构和关联,因而避免停留在浅层的知识学习)


教学式操练(要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必定需要融会贯通,仅靠浅层的学习是无法达到这一程度)


设计式操作(即通过设计某种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其好处在于迫使学习者为了解决一个现实的问题综合性、创造性地调用知识)


【大脑硬盘信息堆砌,但CPU不升级】


总结起来,自己比较缺乏解析新信息的稳固且有效率思维系统(CPU),更不用说使这个更新和升级这个思维系统。


也可以说,学习过程大多数只停留在积累信息的层面,而没有将信息深度解码,并用来形成、修正、拓展、更新自己的思维系统。


不断往自己的硬盘里存东西,却不升级自己的CPU!


那如何巩固和升级自己的CPU?


要形成熟练且可更新的思维系统去挖掘、解码信息,并注意回过头来用这些深度解码后的知识来更新、修正原有的思维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今天以后,下面两个思维模块可以组装进自己的CPU里了:


(1)不仅关注材料“说了什么”(即材料提供的信息和内容),也要关注材料本身“是什么”(即透视出论据、结构、逻辑、表达手法)。


当然这里也要注意,不要犯平均用力、深浅不分的老毛病哦,因为不是所有材料都需要这样来解读的。


(2)不仅关注结论,也得出结论的过程(如关注使用了什么论证材料,运用了什么推理过程);既做归纳,更要思考延展(所谓“延展”,就是思考文中某句话在另外场景中是否适用,以期探索出可以反复适用的知识或模式)。


【树形知识结构的奴隶】


过度受限于学习材料提供给我们的现成的树形知识结构(其特点是每一片叶子都分散而独立,只和其上一级的枝桠相连),而很少分析和调用不同枝桠上叶子之间的关联。


用实例解释,往小了说,是既没有意识也没有动力去思考不同章节下可能具有的前后贯联的关系;往大了说,是死守自己的领域,从不尝试突破知识分科间的壁垒。


有两种策略可以用来改进:第一种策略是,“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把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变成用以观察和分析现实对象的思维模型”。


某个思维模型主导的视角下,看到的只是一片拼图,而把多种思维模型所见的拼图组合起来,更能反映真实的全貌。这个是查理芒格特别擅长和提倡的学习方法。


第二种策略是采铜总结的“迁移”(尝试把A领域的原理适用到B领域,并分析其可行性)、“印证”(在不同领域中发现了同一原理的应用,并相互印证)和“互补”(从不同角来研究某个议题,再将各个角度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形成对该议题的综合、深入的理解)。


【结语】


最令人细思恐极的事,莫过“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现在,总算知道一点自己以前惯用的种种的学习方法有多被动、怠惰、割离、浅表了。不那么恐慌了。


然后呢?


然后就知耻而后勇了呀。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学习方法误区杂谈:读 深度学习的艺术”的回应

比门胖 2016-08-30 10:59:43

其实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深度学习为了什么.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最后还是得通过一个个设计出的具体案例中达到手熟,从而巩固.如此螺旋式上升.
空窗半年, 剩下的只有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