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了仍然满满的职场精炼_将才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励志 > 将才 > 浓缩了仍然满满的职场精炼
徐毅 将才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5-10 05:05:00

浓缩了仍然满满的职场精炼

这本书绝对值得每一个职场中人阅读,对于我们在职场中发展绝对大有脾益,即使是已经对书中知识有所了解,你也会折服于作者犀利的文风和深刻的见解。对本书核心要点的摘录也成了一件难事,只因为它就是一本浓缩到无法再浓缩的精炼之谈。

【豆芽现象】
- 迈入资讯科技时代,事物的变化极为快速,个人与组织为顺应外界环境,追求短期绩效而忽略实质内涵的“豆芽现象”,也俯拾可见,值得警惕。
- 第一种豆芽现象,出现在个人能力的培养上。表面上看起来学了很多,其实都只学到该行业的“常识”,真正要用时便不堪一击。
- 第二种豆芽现象,出现在主管对部门的管理上。不再过问基层业务,以分层负责的名义,将大部分的工作交由部属完成,久而久之对基础运作愈发生疏,也无法辅导员工。
- 在业绩的拓展上,豆芽现象也十分普遍。
- 扎实的实力是永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 在讲求扎实、渐进的原则下,并不是要抹杀速度,而是两者要能拿捏得宜……维持一个“成长而不紊乱”的成长步调。

【人两脚,钱四脚】
- 让钱主动来追人的方法,便是努力不懈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 一个人如果把很多时间都耗费在金钱的追逐上,则投注在提升自我经验、能力方面的时间也就相对较少,自然能力提升的速度就比别人慢。

【年轻人的资产与负债】
- 应该趁着自己年轻的时候,花同样的时间积累比别人更多的工作经验,而经验要积累得快,除了比别人更努力工作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的方法。

【公车理论】
- 从个人职业生涯或经营事业的角度来看,最终追求的应该是永续发展。
- “培养实力、等待机会”是最基本的赢家法则。
- 不能因为还看见机会,就磨蹭度日。
-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
- 凡事必是自作自受,这是人人都要有的重要认知。
- 增长决策判断的能力。
- 由这种追本溯源的方式来认知所经历事物的因果关系。
- 在“深谋远虑”的同时,须时时提醒自己不能过于自负,反而要戒慎而行,随时具有危机感。

【大者恒大?】
- 新经济之所以兴起,正是由于产业走向专业分工,整个产业的基础结构趋于完善,使得知识、创意落实为商业价值的门槛降低。

【简单就是美】
- 我们追求的往往不是复杂,而是简单。简单就是美!
- 毕竟,是人在使用产品,而不是产品在操弄人。

【自卑与超越】
- 一个人的心智成长,相当于思维当中理性成分提高的过程。
- 自卑心的存在可能是件好事,也可能是件坏事,就看个人如何去驾驭自卑与超越。
- 自卑与超越的强弱相对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
- 每个人都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

【职涯成长的认知与突破】
- 辅导同仁并非只是告诉他一件事该如何做,而是要告诉他本身该去除的障碍是什么。
- 阻碍一个人往更高层级提升的因素,最常见的有两种。认知与持续力方面的问题,以及基础不够扎实的问题。
- 人的成长并非仅是知识的获取,还包括了心智的成熟与人生经验的积累,而这些都需要足够的时间。
- 通过深度的思考以掌握各种现象的根源与共通性,是能否突破的关键。

【过度依赖优势,让人疏忽能力培养】
- 能力与优势的最大差别,在于能力是要经过努力、相当时间的磨炼,才能打造出来。它通常是因为遭遇了某个困难,才会激发人去思考解决方法,并经由尝试的过程,从中摸索、体会出一套真正能解决问题、困难的方法或技能。

【资讯过多,让人肤浅】
- 个人也应主动建立一套吸收资讯的模式与习惯,才不致陷入适得其反的窘境。
- 首先要界定资讯的优先顺序,将资讯区分为“核心资讯”、“辅助资讯”与“其他资讯”。
- 另一方面,则应养成一套习惯与原则,对资讯的吸收采取“宁可精,不要多”的原则。

【聪明人,容易不务实】
- 聪明人的优势,主要来自于逻辑推理能力高人一筹;然而,逻辑推理与实务运作间,却有很大的鸿沟。
- 建立一个提醒机制。学习事物时,一旦出现“我懂了”的念头,就将其视为一个警讯,提醒自己,“应该没有那么容易”、“实际上可能还不够”。进而,刻意延长实务历练时间两三倍。

【知识与常识】
- 在某一项专业里,几乎有80%都属于常识。只有最后的20%,才是真正的知识。
- 事实上,所有的知识都在不断地演变成常识。
- 个人独立创造知识的难度很高。
- 一旦无法融入好的团体,甚至脱离好的团体,吸收新知的机会便相对减少,很容易就丧失优势。

【能力的内涵】
- 能力的内涵,其实包含了三大部分,“专业知识”固然是其中之一,还包括执行、处理事物的方法与经验(即“执行能力”),以及学习、反省检讨的能力(即“学习能力”)。
- 持续地自我反省检讨也是个人学习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 没办法执行落实以得到最后结果的话,丝毫没有价值可言。
- 虽然最后还是把事情做出来了,但没有把事情做“对”,这种情况同样无法产生好的结果。
- 学习能力是个人能力的基础;具备专业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避免走错方向;而执行能力强,才能让事物产生结果与价值。

【能力养成的五个等级】
- 不会、会、熟、精、通
-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基本的方法和步骤,于是学“会”了这件事。
- 可以把这件事做得很有效率、做得很好,则能够称之为“熟”。
- 经由对事物深度的了解,便能够主动、独立地改善事物,具有这样的能力才可称之为“精”。
- 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加以去异求同,而在面对这一行业内的其他新事物时,便能够驾轻就熟地应对,可称之为“通”,即融会贯“通”的意思。

【学习能力】
- 一般而言,学习新事物有三种方法。
- 第一种是拆解法(top-down),面对既成的一套的知识系统,充分掌握事物的结构与层次,即能透彻了解整个事物的内涵。
- 第二种是并整法(bottom-up),当面对的事物未经整理成套,或是资料取得有困难时,即须由搜集资料做起。
- 第三种方法,则是拆解法与并整法的混合运用。

【学习与应用】
- 员工好,部门才会好,部门好,公司才会好。
- 我们要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持续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 渐渐地世界变成两个,一个是真实世界,一个是读书的领域,两个世界是没有交流的。所以,有些人就僵化了,读书或是上课时他就将身心投入,上完后就回到真实的世界,不会把课堂所学带回真实的世界。
- 要注重如何做好“学用合一”。
- 能力的培养要现有一个“母”当作核心,而能力的扩大就像粉团……
-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是要先从自己的能力范围开始,然后再去画出所谓的关切范围。关切范围就是要画出你要扩展的学习重点,因为学习有优先顺序。
- 思考就是一个事情跟我脑海里的事情有什么关联。
- 学习效果要好,养成联结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 必须学会转换跟模拟。
- “学习”要能够扩大效果,必须要习惯不只是看东西的表象,而是看东西的本质(key)。
- 所以主题应是问题,而并非所学到的知识。倘使陷入学到知识就要去用,但找不到主题,就会变成本末倒置。

【系统习惯的养成】
- 系统思考就是面对一项事物时,能先掌握整体,再进入分析组成部件以及其关联性。
- 由于系统表达的背后,必然是一个先思考整体、再思考部件的思考习惯,而听者顺着表达的顺序,接收时也会先接收到整体、再接收到部件。
- “系统能力”是所有能力的根源。

【连结阅读才能学以致用】
- 第一个层次的阅读:新知识与知识架构不扣连,只有八个点能被提取。
-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新知识扣连到知识架构,所有点可被提取。
- 第三个层次的阅读,重组成新的知识架构,产生全新的认知。
- 建议大家干脆锁定与职场相关为唯一的连结标的……一则增加知识被利用的机会,二则加速你对职场工作的透彻了解,因而也让自己愈快获得丰厚的经济报偿。

【整合阅读才能提高整合能力】
- 主动式的整合阅读,即“一次读多篇文章”,并且要修枝剪叶理顺其关系,重新以一个逻辑组织起来,形成有结构、有层次、有轻重缓急的成套知识。
- 这个动作需要搭配思考、系统、结构、整理、分析五大习惯中“整理”与“结构”的动作:一、提列重点,归纳分类;二、找出矛盾,充分理清;三、找出各分类的概括名词;四、理顺逻辑。
- 整合阅读是做到全盘了解、系统思考的基础。

【无能者的借口】
- 只能用“公司规定”来搪塞的这一现象,反映了这类人“不求甚解”的处事态度:凡事不去推敲背后的缘由,只会“背制度”,而不是“理解制度”。
- 组织中若是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很容易造成“组织气候”的恶化。

【横柴入灶】
- “横柴入灶”是一句闽南谚语,用来形容“明知行不通却蛮干”。
- 一个方法试了很多次毫无成效,还是很有“耐心”地再来一遍。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缺乏“时间也是一种成本”的意识。

【本能叛逆与理性叛逆】
- 本能叛逆是依据自己的感觉、好恶来作判断。
- 理性叛逆就是依据理智思考、分析,作出理性判断。

【要理解才去做,但无法理解也要去做】
- 习惯“要理解才去做”的人,有时也会陷入另一种形态的僵化:“只做理解的事情”。
- 理解能力与个人阅历的多寡及悟性的高低有关。
- 所以,看待无法理解事物的正确观念,应是先接受,通过“做中学”,一边做一边理解。
- 广义的“要理解才去做”,应是“要理解才去做,但无法理解也要去做”;更重要的是,个人切莫以“要理解才能做”来掩饰自己的本能叛逆的习惯。

【不是制度僵硬,而是人僵硬】
- 制度、办法的由来,是由有经验的人,针对某项作业可能发生的不同状况,加以整理、分类后,找出最好的处理方法。
- 最常出现的三种状况,涵盖了90%的发生率;最常出现的五种状况,涵盖了98%的发生率;其他四十五种状况,合计可能仅有2%的发生率,一般称为“特例”或“异常”。
- 制度、办法是设计来让人运用的,不能太复杂。
- 大家应该理解设计制度的观念及方法,并应改变观念——“制度是活的”。当出现例外、异常时,应报请主管来判断、裁示,从中学习主管对特例、异常事物的判断思考逻辑,提升自己的判断力。

【形期无形】
- 学习的历程:先入门,从基本动作(具形)如何做得像、做得好练起。初具其“形”后,则要用心揣摩每个动作背后的精神。一直到融会贯通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无形),才算真正出师。

【生活中训练井水、河水分清楚】
- 精致与粗糙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否精确地分辨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异,并借由这些差异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 精致与粗糙之间,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生活上的练习反映在工作上的效果,则是对于每一项事务,都能精确地判断出差异来,并采取最适合的方法去处理。

【懒而美的文明】
- 当你持续感觉自己很忙的时候,这就是需要改善效率的征兆。不要以“勤快”为借口逆来顺受。
- 注意到细微的事情,提升效率,就是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关键。

【每个人都是管理者】
- 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都需要应用到管理的功夫。认为自己不是主管,便不须学习管理、重视管理,着实是一大误解!
- 人的管理是一连串沟通、协调与说服的过程。
- 即使是下一道命令,主管也必须通过说服部属的过程,取得部门内的共识,才能有效地贯彻落实,达到想要的执行效果。

【主管格局的自我培养】
- “大将之才”的格局要大。
- 大将之才具有几项基本条件:首先,客观、无私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条件;其次,则是思考、判断事物时的平衡感,还要看得远。
- 要培养自己成为大将之才,必须要面对问题,不畏困难的存在,进而苦思解决问题的方案。还必须能够忍受解决问题时的艰辛。
- 除了具备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之外,还必须提升思考事情的深度与广度,因此,用于思考的时间必须不断加长。
- 另一方面,则是要培养阅读的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使知识的吸收能不断持续。

【独立人格的行为特质】
- 人格的独立或依赖,反映在工作态度上有着极大的差异。
- 具有独立人格特质的人,会考量其他配合单位的工作状况,甚至是该单位的特质、习惯,并且随时思考、注意周遭的相关事物,以预先防范问题的发生。
- 具有独立人格特质者,会主动地把主管所交代的事项了解透彻,不清楚时也会主动再询问主管。
- 具有独立人格的主管,会以经营一个部门的态度来带领、辅导部属,力求部属能力的提升。

【沟通能力的基础】
- 提升沟通力的根源并非在口才或演说技巧,而在于能力根源的“系统习惯”与“结构习惯”(事的了解),以及“对人深入了解的习惯”(人的了解)。

【衡量个人成熟度的四个指标】
- 综合上述四个指标,当我们在判断一个人的成熟度时,可以从他的行事作风来观察其思考、决断一件事物时,是否能经常兼顾到多个方面(单面向与多面向)、是否能看到无形的价值(有形与无形)、是否注重长远的利益(短期与长期),以及对事物的判断是否能用相对的逻辑(相对与绝对),借此来衡量。

【改变观念是突破现状的关键】
- 经营上的观念改变,会影响一家公司的发展控件爱你;而个人看待主管态度的不同,则关系到个人的工作绩效与自我成长。

【压力管理】
- 抗拒、逃避并不能真正解除压力,唯有思索压力产生的原因,从压力产生的根源着手,才能有效地缓解压力,不受压力所摆布。
- 缓解压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去了解、掌握状况,并且设法提升本身的能力。
- 帮助成长才是真正的目的,以避免自己一味地设定过于高远的目标,陷入过大的压力而得到相反结果。

【到底是“将”,还是“士”?】
- 思考习惯与任事心态就是成为大将的先决条件,可称之为“将心”;而“将心”便是我们观察人才是否为“将才”或是潜力人才的重要指标。

==========
徐毅:独立敏捷顾问,经验丰富的国内知名敏捷及精益教练,专注于敏捷软件开发、Scrum、敏捷转型、敏捷测试、测试自动化、robotframework等。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