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即是开悟,开悟亦是流动的当下_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 > 真理即是开悟,开悟亦是流动的当下
中练 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1-06 19:11:03

真理即是开悟,开悟亦是流动的当下

类别:三十计划-读书-灵修-1
书名:灵性开悟 不是你想的那样
作者:杰德.麦肯纳

简介:
以这本书作为灵修领域的第一本读书笔记的书,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这本书不提倡灵修,不需要禅修、吃素、冥想、跑步、当和尚出家,开悟的方法极其简单:
这是想要开悟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坐下来,排除杂念,问自己什么是真实的,知道你确认知道。然后按照你认为真实的去生活。 (然后按照你认为真实的去生活是我加上去的。有些狗尾续貂,因为既然你都不按照你认为真实的去生活,那想必你还是不坚信你所认为真实的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杰德说开悟的状态是“恒久非二元觉知”,也就是长期的不二,非二元也就是无分别、无对立,也就是“无我”。 这和弗洛伊德所说的要树立自我,去除阴影看上去恰好相反了。但这的确是所谓觉悟者的状态,他们不仅仅对自己的想法念头无二无我区分,还对外界的人和事无二无我区分了。
很有趣的是,杰德并不鼓励大家开悟,他说:“开悟是万不得已的事,是当你对幻想和谎言痛恨到了极点后不得已的选择。而且不是你选择它,是它选择你。”

1, 杰德.麦克纳其人其事
杰德二十来岁受到了启发,相信世上有真想,于是停止一切外在事物,花了几年时间尽力追求了解真想,在30岁时“开悟”知道自己完成了追求。 他将自己采用的方法称为“灵性自体简析”,亦即以文字书写方式探究一切说法的真假,直到最后的真相显现。
麦肯纳认为,开悟不是要成为更好或更快乐的人,也不是要达到个人成长或灵性进化,而是关于了悟真相。
张德芬认为杰德是他影响最大的两位身心灵成长作者之一。

2, 开悟不是神秘合一、与宇宙合为一体、直接体验无限……
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是挺困难的,因为里面全是故事。我只有尝试着还原一些代表故事的场景,继而谈谈我的经验和体会。 以下便是一个二十出头,渴望开悟的姑娘莎拉和杰德的对话。
杰德说,“神秘合一、与宇宙合为一体、直接体验无限、至福、狂喜、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语言所能形容的一切、超越一切理解的平安。”
“啊”莎拉突然叫了起来,而我刚按下了她所有的灵性暗流。
“是啊,”她顺着说,“那正是……”
“但那不是开悟。”
“当你开悟时,不是你会到达那里,而是那里会过来这里。开悟不是一个让你去拜访,让后再让你无比怀念,试着回去的地方。开悟不是去拜访真相,而是你内在的真相醒了过来。我不被妄念和自我牵绊,虽然我很幸运地有过几次神秘的合一经验,但目前我不处于那种状态,也不打算再去体验。”
“你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你是要毕生追求神秘意识的体验,还是要觉察你存在的真相?” 杰德问道。
她说:“我想先弄清楚真想比较合理,否则又有什么意思?还是按部就班,一旦我弄清楚什么是真实的,我还是可以试着达到合一意识,对吧?”
我赞赏她说,“答得好。没错,先弄清楚什么是真实的,然后你想要怎样都可以了。”
解读: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即真相、开悟、合一体验。
我可能有过几次所谓的合一体验,其中一次是06年行走在川藏线上,刚从呆了几天的居里寺出来,天很蓝云很轻,一个人行走在路边全是野花的道路上。慢慢觉得人也很轻盈、舒坦,心里什么都没有想,那是一种很舒服又难以言表的自在。 这种感觉很特别,所以过了8年偶尔还会回忆起来。我理解这可能是便是合一体验。另外一次情况相似,也是在自然中。感觉是放下了自我,放下判断分别之心,感到了自然的节奏和韵律,完全融入当下便是合一体验。
但明显我没有开悟,回到城市,依然不断判断别人判断自己,打乱自己的节奏让自己生病,甚至心力憔悴。 所以某些体验是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美好的一面,某些体验则让我们痛苦不堪。而我们需要的则是了解真相,什么让我们痛苦,什么让我们美好。
从这个角度来说,开悟真的就是了解真相,了解了让我痛苦和快乐的真相,保持在“恒久的非二元觉知”,偶尔天时地利人和时我们体验一把合一体验的美妙。
然而,真相是什么? 庄子说的“道在屎溺”,真的无处不在吗? 这个待后面再说。

“莎拉,我希望你做的,是明确告诉我,你正在离开什么,又往什么事物前进。”杰德说。
解读:
开悟是一种每时每秒的行动,是一种流动的存在状态,而非一个结果。

莎拉不算太特别,她来的时候并非一无所知,所以需要的任务就是让她放开紧抓不放的,呃,一切事物:她的意见、她的道德观,以及她最珍惜与最执着的新年。简而言之,就是要放开她的自我架构,她的“假我”。
  解读:
真相是自己身上的,一旦我们掌握了一套理论来分析自己,也其实给自己加了一道枷锁。理论是被人创造的,被文字化的,意味着就有局限性。


3, 开悟无处不在
开悟比你的皮肤还要接近你,比你下一口气出现得还要快,然而,它又是你永远无法触及的。
解读:
开悟就在当下、此刻、就在你所处的位置,也就是可以是“道在屎溺”。但开悟不是找来的,不是逻辑思考来的,是接受当下、顺从当下一切的真相而来的,注意,是打心底的接受当下而非虚情假意的迎合。

4, 大想法-马丁的故事-开悟只关于你自己
马丁花了超过二十年的时间追随西方一名有名的灵修导师,脑子里面装满了伪印度教的垃圾。上次见面他带来一本书,对我念了几十段他以前上师教给他的诗词。但马丁读完了,我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马丁自己完全不懂自己在说什么。 为了让他了解一点,我给马丁一项“作业”,要他把所念文字浓缩成一个前后一致的概念—一句清晰易懂的话。
过了几天,马丁给我说他的理解。结果,马丁对那些文字及其价值诠释一开始就偏了。但这个练习并不是真的要他厘清那些文字,而是要诱导他自己去思考,不要复制看似充满智慧的概念,然后把自己的责任交给任何非马丁的权威。

解读:
正如杰德提到的,任何所谓的大师、得道者给你的语言,如果你不懂得不理解,对于你理解和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以及提升你的意识状态,那么还是不要这样的语言来干扰你好了。佛陀也如是说:
要以自己为心中的明灯
要依靠自己
坚持自己心中的真理
作为唯一的明灯
在这点上,很敬佩孜珠寺的丁真俄色仁波切,每一次开示,对大家的问题都细心倾听,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还能直指问题的核心,能“说到人的心眼里”。也基本不讲佛法,因为佛法无边,短期内很难让凡人理解透彻。但凡人有问题的时候,都自认为问题比天还大又很急迫,所以仁波切先救人之急—给予针对性的解答和建议。如果凡人对佛法感兴趣,自然后面会自行了解。
而禅宗的“打机锋”则是师傅针对弟子很合适,要禅宗大师针对凡人也“打机锋”,把凡人搞得云里雾里,那便是不合适了。

5, 既不神圣也不明智-禅宗大师
这一章里讲了一个玛拉的女士,给杰德分享静心时的体验。玛拉抛出一连串觉得有助于她从某事关系解脱的领悟,屠了一条龙。杰德听了几个字就知道玛拉想给他很深的印象,好让他赞美她几句。 于是杰德提到了“魔境”的概念。
“当禅宗大师提到‘魔境’这个词时,是告诉学生,他们修行路上的预言、感应、通灵、魔术都是魔境。而真相的道路则是抛弃掉这些。《道德经》就提到五色令人目眩。 真相的代价就是一切。一切。”
基本上追寻开悟就是:你以为是你的你都不是你,知识你根本真相所梦出来的短暂角色。开悟在于当下的角色里,而在根本真相里。
解读:
开悟不是一会玩魔术,一会有通灵反应(这在练气功的人身上经常有),开悟是一种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内心潮起潮落的平,去掉《道德经》中提到的五色令人目盲的五色, 去掉幻镜,一种和谐的、真实的存在。

6,思考还是不思考,不思考怎么办?
杰德说: 我必须说我的心智的运作方式—我对生命的看法与做法。简单地说,我不思考。 我不做认可选择或决定,也不衡量各种可能性,从中选一个。与此相对,我观察模式,随模式而动。 我对于“正确”和“非正确”有很精准的感受,这样的感受能力在各种事情上面引导我。在我的生命中,我没有任何决定是靠推论做成的。我等待事情自然开展;我感受形势,与形势一起流动。
你不需要开悟也能如此运作,只要放开舵。 放开之后,顺流而行的全新生活方式就会想你打开—这种生活方式以“正确”作为基础,并能敏锐的感觉到“非正确”。
解读:
假想你一个人驾一叶扁舟,方法一是用力划桨,这样你能更快的达到所谓的目的地,那么你也几乎毫无精力来欣赏路上的风景,身体也很累。到达目的地后胡乱休息一宿后,你还会再次启程,因为有新的目的在等你,如此而耗尽此生,去过很多地方,有过许多“收获”和成果。
方法二是你几乎不划桨,让舟顺流而行,这样舟就和水融为了一体,你和舟也融为了一体丝毫不费力,偶尔回过神来看看舟的方向对不对,你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都用来欣赏沿途的风景,内心和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自然的韵律、美、和谐。这种便是和自然、大道和势融为一体的自在。你会选择哪个方法来乘舟呢?
从心理学角度,我们思考、判断和推论的时候,其实注意力就放到了自我的处理了,而非深入的去感受内在和外在的信息。内在的信息包括了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这包含了来自于我们本能的能量,以及外在外界的信息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的。一定程度的去除掉判断之心,去感受和体验,当内外条件达到一定的程度便促成我们的行动,便是所谓自在自然而为的行动。
真正开悟后的生活是艺术,应入水一般灵动,而非钟表一般机械。

书里面全都是这样的故事,所以这本书的可读性极强。但正如都是这样的故事,便失去了一一去评点的意义,就点评到这个故事到此为止。
而为什么杰德通过故事来讲这些“道理”呢? 是因为向没有开悟的人讲开悟后是什么样,就如给没有见过大象的人说大象是什么样一样,他不能直接说大象是什么而是说大象不是什么,大象像什么,见了大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使人一点一滴“感受”大象是什么。但“感受”的大象毕竟不是真的大象,就正如“感受”开悟不是真的开悟。真的大象,只有你见到大象那天才知道,开悟也是如此。
见大象还是很容易的,去趟泰国或者云南就可以了,但真正开悟或者识别出开悟的人便是很难了。一方面众多描绘开悟的感受“合一境界之类”令人神往,使人产生了离开当下处境而追寻的脚步,对现状不满。另一方面真正能帮助人开悟的大师却很稀缺,宗教从事者开悟的也不多,这便成了越是对当下不满而追寻开悟,其实离开悟越来越远,所谓修行者反倒批判心很重,对当下状态不满,即是此理。

总结:
这本书很有趣味,也就讲了一个核心问题:开悟后的感受,大心境界、神秘合一之类并不是开悟,而是开悟后自然而然产生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片面追求这样开悟后的感受,而非开悟本身如水中捞月一般触不可及。
而追寻开悟,即是追寻生命本身的真相,继而真心的臣服和接受真相。真想包括了我们会死这样的大问题,也包括了我们需要吃饭这样的小问题,包括了我爱的人可能不爱我了,今年经济形势不好挣钱不易这些大大小小身边的问题,真心接受这些、臣服这些生命的本然,生命的自我限制枷锁、好坏的判断都会自然而然的消逝,就会有:神秘合一、与宇宙合为一体、直接体验无限、至福、狂喜、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语言所能形容的一切、超越一切理解的平安…… 要什么有什么。
从佛法角度,真相是什么? 真相那必定就是无常、因果这些佛陀总结出来的规律。但佛陀是一路艰难证得的,故而他能全信。所以,你的真相是需要你全身心投入证得的,才能全信。这也是说佛陀说人皆有佛性,只是被蒙昧了眼睛,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如何擦亮眼睛而又不擦坏眼睛。这也是印度电影 oh my god 中,最不相信神的男主角,神却在他面前示现的原因。
从coaching的角度来说,需要帮助coachee寻找到什么?如果coach是一面镜子,镜子里面希望coachee看到什么?那便是在情绪、逻辑之下的真相,情绪歪曲让我们过度乐观和悲观,逻辑会歪曲认知。只有通过深度倾听,有力的提问,使coachee拨开云雾见真相,而真相,就在coachee身上。

实际应用:
1,坐下来,排除杂念,问自己什么是真实的,知道你确认知道。然后按照你认为真实的去生活。如果缺少知识,那便是去学习知识,再确认自己是否找到真实。不要担心自己会不会按照真实的去做,如果你足够认为其真实,你会自然而然的行动。
2,看印度电影oh my god,很有趣的喜剧电影,讲了宗教、信仰,会帮助你破除宗教仪式的迷信。

2014/10/23

本文作者:青岛,Strengths Coach,即将满30岁,从北大MBA休学移居香山计划完成一个梦想也就是“三十计划”送给自己三十岁的生日礼物。 三十计划意图尝试用肯.威尔伯的“意识光谱”理论,整合心理学、coaching、佛法和灵修四大领域,三十即各领域精读十本书,访谈十个人和调研十个机构,效仿西藏十九世纪“利美运动”宗旨即「无宗派」、「无偏见」从各个角度了解人的意识形成和转化提升的机理,以及各个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也为我荐书、人和机构。 微信:shawnchongg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