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当你的快乐和幸福不附属于任何人或物的时候,你才是自由的。否则,无论你被关在监狱里,还是走在大街上,你依然是自己的囚犯。”
——也许我们常常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好,要是能改变就好了。可是换了以后,真的会好起来吗?这些在现有环境里出现的问题,在新的地方会不会又冒出来呢?之前的憧憬只是因为不了解罢了。幸福与环境有关,但也常常取决于内心的状态,“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才是幸福的根源吧。
“假如你对自己非常直率,你就会发现,世界上很多被涂上浪漫色彩的事情其实一文不值,毫无意义。它们全都是空的。生活本身就是丰满的,不需要任何装饰。只有那些错过生活真谛的人,那些不能意识到生命广度和深度的人,才会想要去浮夸生活。生命并不会因为你外在的浮夸而变得美丽,你只有跟它融为一体,才能在其中发现它的美。”
——我还记得找工作的时候,穿着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装高跟鞋走在CBD,从来都没有看到自己那么“华丽”的样子。可是心里却并没有跟着华丽起来,因为当时担负的压力已经快把自己压垮了。那些反光的写字楼,也没有真的带来什么满足,而是让我感到它们在向我推进,要把我压在中间。这就是我曾经天真地以为的幸福,像那些杂志上的奢侈品一样,数字后面的一串0似乎就代表着独特,但那并非生活的必需品,真正在孤独的黑夜里陪伴你的,在伤心的时刻等待你的只有自己,而对生活、自己的真诚才是这个残酷的世界里的最佳旅伴。
“爱即不是给予,也不是接受。给予和接受不过是你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安排和计划罢了。你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身体上的、精神上的、社会方面的、财务方面的等等,满足这些需要是你生存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不是爱。”
——初听有些迷糊,爱不就是付出么?可是我们有时失去一个朋友或一个爱人,恰恰是因为爱得太过自我吧。我想爱,所以去对那个人施加我的感情,我喋喋不休地对他说话,为他做事,其实还是为了满足自己付出的欲望不是么?还有一些其他看似是付出的举动,仔细想想,私心一直都起着作用。可是不谈给予与接收,爱又似乎显得太过空灵,我依然把握不到这样的感觉。那么,就从不以爱的名义去要求别人开始吧。
“很难说我们要比前人生活得更为幸福。一旦金钱成为你身份的标志,不管你有多少钱,都会为此感到担忧和不安。本来可以给你带来舒适和愉快的东西现在却给你带来的相反的效果。我们或许在表面上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但是生活的真正品质却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在。”
——这点不用多说了吧,郁闷的富翁和住在廉租房里却开开心心的打工仔,太多了。
据说,现在的英文单词有54万个,是莎士比亚时代的五倍。据说,Google每月要处理310亿笔搜索数据,而这个数据在2006为27亿。据估计,纽约时报一周的内容比18世纪的人一生接受的信息量还要大……这么多的“据说”,正说明了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人心却往往比以往更加脆弱和惶恐。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候,心理学和各种灵修的理论、书籍变得炙手可热,也有人怀疑起它们的真实与可信度。虽说每个人的经验都是不可复制的,我们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机遇去请大师亲自引导自己“开悟”,也没有时间去缜密地研究这些东西科学与否,不过听听智者的话,也和学心理学一样——若是能够让自己更加坚强和愉快,更好地生活,尝试一下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