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尽绚烂又极尽沉寂_心灵午夜密谈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 > 心灵午夜密谈 > 极尽绚烂又极尽沉寂
曼陀罗之舞 心灵午夜密谈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11-13 17:11:59

极尽绚烂又极尽沉寂

用了几个断断续续的晚上,看完这本书。
我不确定应该怎么来写这篇读书笔记,以怎样的角度和基点,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灵层面,或者说灵性层面,会激起不同的涟漪,就像同一片水,流过悬崖和流过平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景观。
这是一本面对普通人的书,没有深奥的专业理论,仿佛任何境界都可以唾手可得,当然只是理解的层面上。
我读完了它,也几乎完全理解了它,但是智性上的理解和真正的灵性层面的达到完全是两回事,它仿佛给了我一个更平和,更明澈地看这个世界的镜子,理解自己的视野和方法,但是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依然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困难,正如在《狂喜之后》看到的,开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我,连离开悟的境界都还那么遥远。

但是,至少,我看到了那扇窗,窗户外面的风景,我已经知道了超出我边界的另一个世界。就如一面铺满灰尘的镜子,我看到了擦去灰尘的一角,知道这是一面镜子,是多么美丽和明亮,于是会一点一点把其他的被灰尘蒙蔽的部分也擦拭干净。正如书中所说“如今,无论我处在怎样的外在环境中,我的心灵依然能穿行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不再会遇到挫折。挫折会来到,棘手的事情也会来到,但是我们不再会被焦虑所吞噬,也不再会像以前那样杞人忧天。”
书中提到的各种神奇经历,我不确定是否真的存在,关于转世,关于业力,我不是一个精深的佛教徒或者佛教专家,我喜欢保持不怀疑态度,相信它的可能性,但是仍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感悟和体验。这种灵性的感悟没有一劳永逸,也不是一步登天。
对于萨古鲁,他的境界,以及他所提到的境界,似乎是一种人类理想境界。对于任何理想状态,我不确定是否真的可以达到,譬如物理中的运动的物体如果没有阻力的话,会一直运动下去,但事实上永远不可能。而对于人类开悟的这种理想状态,据说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人达到那样的灵性层次,最具典型的便是佛陀和基督。

宗教将走出象牙塔
而萨古鲁的这种开悟境界,更接近我们此刻的现实。因为大多数人,不太可能去修行。但是人类心灵的普遍成长,灵性的普遍觉醒,会将人类带到一个新的认识层面。宗教,作为对人类存在的最原始,最本质的探索体系,会给人们的大脑带来新的认知,给心灵带来新的启示,给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我想说的是,宗教,会像当年的艺术一样,走出象牙塔,走下神坛。艺术当年被杜尚的小便池一举惊醒了,然后全面觉醒,全面开花,全面的不知所向,又全面的找到方向。就像一个艺术家说的,“当今艺术好似六面佛,没有正面,没有背面,没有目标,全是方向”。
台湾的星云大师,多年来一直倡导“人间佛教”,并在此做了大量的工作。由此也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的关注。我们都知道,一种思想能够获得年轻人的追随,那么它就有了站稳社会的价值。
19世纪以来的工业社会,并不是人类历史的全面伟大进步,而只是单方面的飞速发展,相应的代价我们都看到了,最明显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不那么明显却影响巨大的便是人类心灵的迷失,与自然的对立,现代工作模式(这个还需考证,是否是必得如此,雇佣关系是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而发生的,它并不是人类的必然存在形式。而且这种形式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但在某些方面,它似乎有又存在的必要性)。
就是说我们对宗教的抛弃,对曾经影响人类千年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抛弃,并不一定是人类的必然发展走向。
宗教将走入人类生活。它也也许不神秘,既然人人都可以成为上帝。它也许并不叫宗教,它会呈现其他的表现形式。
所以我说宗教之死,当然宗教它不会死,在很长一段时间它将蓬蓬勃勃的生长,而且能给人们带来新的启示。如果它死了,它是涅槃了,更好的新生。未来的社会,每个人都会和宗教走得更近,只是这时候的宗教不是层层壁垒筑起来的宗教大厦,而是宗教的灵魂,最本源的一些思想。人类已经经历了太久没有神的日子,生活需要神灵,生命本身需要神灵,不是外在的盲目的寻找和崇拜,而是在你自己的心灵中,仍是需要一种虔诚才能把它呼唤出来。

在尘世中修行
在尘世中修行。既然我们生而为人,就要充分释放作为一个人的潜能,享受作为人的生命的种种美丽和快乐,而不是说为了达到理想的终极境界,都去修行。既然我们知道了人类的潜能,灵性成长的重要性,我们会充分利用这些灵性工具,譬如修行,瑜伽,祈祷以及其他的种种。

你是在无意识的创造自己的生命。
曾经我和朋友讨论,性格是否可以更改。朋友说通常觉悟越高的人,越会摒弃性格中的不利因素。当你对自己的内在缺乏认知的时候,你的命运就是在被无意识主导,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命运是注定的。但是如果你从深处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并将其引出无意识,良性转化之后,再次让它进入无意识,那么你的命运就是已经主导在你自己的手中了。

以爱之名的存在
以前,写过一首小诗:
是否,每个存在都是由它自己的意愿凝结而成它自己?
石头有石头的意愿,于是它凝结为石头
玫瑰有玫瑰的意愿,于是它凝结为玫瑰花
我有我的意愿,于是长成现在的我。

这个意愿是什么,我无法准确的描述,我想它是爱。存在本身便是爱。石头,因为它有石头的爱,所以它长成石头。玫瑰,它要释放它作为玫瑰的爱,所以它长成玫瑰花。我也是爱,我的存在本身便是爱。这种爱,就是更加包容这个世界,包容万物,与外在的一切能量自然流通。
这个这个意愿,似乎也像业力。
在西丽尔问萨古鲁为什么为什么孟加拉妈妈说他不应该存在的时候,萨古鲁说,“只有具有某正能量振动频率和受到业力制约的生命才会被宇宙计为生命”。

极尽绚烂又极尽沉寂
一开始这句话抓住了我,“他(萨古鲁)的生活趋于极致,强烈而尽情,在他身上,人性和灵性兼收并蓄,和谐运作。”
他对驾驶和速度的热爱,对人类各种极限的体验,无师自通的高尔夫球,爽朗的大笑,幽默的谈话,完全是一个极尽性情化的,甚至极其可爱的人。
这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我一直渴望的,人类不应该放弃自省,放弃思考,同时也不能放弃酒神精神,放弃艺术,放弃更为精彩和绚烂的生活。毕竟,人类的内在精神是全能的,一个人应该是充分而全面的,只是由于生活太多的阻碍,屏蔽了我们本应该释放的潜能。我想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在自己身上,小时候崭露出来的某方面的才华,因为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没能尽情发挥,被无形的屏蔽掉了。当然,在这里,我们可以私底下“痛斥”一下中国的教育。
萨古鲁,他似乎是通透的,就像他的蛋糕比喻,没有任何滞留。于是他可以流通于任何能量之间,那些生活中的种种事情就像风一样在他心灵的孔隙里穿行,没有任何阻碍。
这本书的作者,西丽尔•西蒙,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但是一直注重人类潜能和灵性的追寻。如果是个灵修大师写的,我会很认真的阅读,像认真的聆听老师的教诲一样。但正是因为作者是一个企业家,我的兴趣除了求知之外又多了一份好奇,毕竟在通常的观念里,商业和灵修实在完全不同的层面。我想一个更为完备的人生,就是既有非常高的灵性觉悟,在社会生活中又能充分创造价值,释放自己的潜能。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造价值的方式,有的人本身就是通过灵性启发来为社会创造价值。

最高级的灵性层次虽然可以通过修炼达到,但对于真正的大师,似乎是天生的。就像有的人的心灵生来便更通透一些,而有的人,当然是普通人,更混浊些。
但是真有这样的人吗?萨古鲁无疑算是一个,至少这样的人应该太少太少,因为,当一个生命不受业力制约的时候,它已经被宇宙融汇一体了。所以,萨古鲁是一种特殊情况,也就是完全通透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就连佛陀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
有的人似乎是锈迹斑斑的玉石,有点滴的玉石辉光,但是不充分,不完整的通透,需要一点一点的学习,一点一点的悟性,去除锈迹,最终释放出程亮的通透的整体性辉光。
生命生来有点滴辉光泄露的人,能感受到这种辉光,能感受到万物的一体性,能感受到宇宙间的流动的能量,但是也能感觉到能量流动的种种阻碍。这样的人便是生来灵性有些许开启的人,也就是比较有灵性的人,他们会主动的关注自己的灵性成长。
也有的人的灵性辉光全被遮住的人。首先他时能散发出这种辉光的,生而为人就有了这种潜力,只是需要启迪。在没有启迪的情况下,他可能不知道会有这样的境界,他在自己相对狭小的世界里,依然活的快乐。因为有些东西当你感受不到的时候它便不存在。他们甚至比前一种人经历更少的痛苦和心灵挣扎。
最后,萨古鲁说他拒绝谈论超出人们经验范围的事情,西丽尔说让人们了解真相不是对他们更加有益吗。最终这个问题悬而未决。
是否愿意去除自己身上的锈迹,(也难说是否真的每个人都有,如果一个人完全不知道存在于自己身上的锈迹,锈迹不好听,也可以说是尘埃,如果一个人他不知道自己心灵表面的尘埃,那么这种尘埃就根本不存在。那么他内心的状态和那些通透的大师,有多少区别吗?这种区别类似于新生的婴儿和洞彻世事的老人),是否愿意去除遮住灵魂表面的尘埃,这个问题最终留给我们自己去解决吧。
最后说几句,这本书太美国式了。似乎要把戏剧化表现的太明显。尤其是第一章,如果他用平淡的方式叙述,我想效果会更好。前面吹捧得实在太过了,不过我忍住看下去,毕竟还是像看看究竟这个大师有多神奇。还好真正的内容没有让我失望。

这本书,我还需要不时重读,那些理解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就能影响到你。只有深刻认知到,并把它转化为无意识的时候,它才会在你的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极尽绚烂又极尽沉寂”的回应

simon 2009-12-09 12:16:10

看了 感受了 收获了

葡萄 2009-12-08 16:11:19

好文,推荐之。。

野兽爱智慧 2009-12-03 17:49:50

恩。这本书我是一天看完。相比中国城市出版社上一本出的《秘密》,我觉得这本书要更好。等有空,安静下来了,就给这本书写评论。

小M 2009-12-03 01:26:04

建议有机会读一下, 定不会失望,收获的或许因人而异,但必定有相当的多地感悟. 阅读时常常伴有喜悦感

野火 2009-11-20 22:07:31

很棒的读书心得,谢谢你的分享:)

[已注销] 2009-11-15 15:31:16

很好。我想读。但是我能不能把你的书评跟你引用的精彩部分转载到我的上面?我好喜欢。

曼陀罗之舞 2009-11-15 11:11:31

部分精彩摘录

如果你对自己的能量有充分的控制能力,那么你的生活和命运就100%掌握在自己手里。

任何人只有在他自己毫无问题,毫无障碍的时候,才能充分挖掘自己全部的潜能。

成功者就是对他们的头脑有一定掌控能力的人,他们可以以某种方式运作自己。

你的身体和内心生活原来是包容一切的……生命的过程是一个包容的过程……在这样的包容下,你就会感到喜悦和祝福。

人们不知道自己有多美,所以,他们不断的寻求外在的肯定。

灵魂无法跟任何事物配对,灵魂也不需要任何伴侣,因为它是终极而无限的。

生命本身就是丰满的,不需要任何装饰。只有那些错过生活真谛的人,那些不能意识到生命的广度和深度的人,才会想要去浮夸生活。


关於爱的句子:
想要让自己的身体感觉更好而选择伴侣,我们称之为性爱,这可以是一件很美的事;为了让自己的思想感觉更好而选择伴侣,我们称之为友情;为了让自己的情感感觉更好而选择伴侣,我们称之为爱。情感上的相容是非常甜蜜而美好的,但是也就那样而已,它不可能走得更远。体验到身体上的相容相悦或者思想上的友谊,或者经历一场强烈的爱情,可以从各个方面让你的人生更丰富多彩……
像婚姻这样的人生安排会让我们的生命旅程更加愉快,你所说的平安,喜悦和爱都是愉快的不同层次而已。

爱是一种人类情感,爱来自这个地球,爱来自于你的心灵,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成为爱本身。

你的身体可以达到的最佳状态就是健康和快感;你的头脑可以达到的最佳状态就是喜悦和平和;你的情感的巅峰就是爱;而你的能量既可以处于很虚弱的状态,也可以达到洋溢和狂喜的程度它在这两者之间摆动。

爱跟他人无关,爱是你的品质。就像健康是身体的品质,愉快是头脑的品质一样。爱是你情感层面的品质。

爱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这种渴望是想要包容一切的渴望,而想要包容一切就是想要没有边际……爱让你感到已经进入万物合一的状态…..

爱既不是给予,爱跟其他人没有关系,而是像鲜花散发的芬芳一样,自然而无私。

你对任何事物的任何一个见解,都刻成限制你看清真正的自己。

转世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如果你彻底放空自己,任启示降临在你身上,那么,你离最终的悟道就不远了。

当你将有限的个性溶解时,创造的无限本源就会在你身上接通并成长。

我们需要更多的佛陀,更多的耶稣,更多的克里希纳——真正的、活生生的悟道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而佛性是每个人自具足的。

我看到一个人的时候,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向他鞠躬。通过鞠躬,我向他内在的神性表示敬意。
我不只是听他们表面的言辞,我将他们作为一个人来聆听。

我们无法在自己身上创造神性,或者制造出一个开悟来。神性本来就在你身上。

在任何一个时刻,一个人都必须以他的五种感官来跟万物相接触,完全的,尽情的投入其中,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热爱不是一个善良的态度,而是一种没有偏执的投入。

并没有什么人生的使命,而是生命在召唤你——生命的内在和外在同时在召唤你。只有当你真正响应生命的召唤时,才会领悟到完整的生命。

你周遭的生命响应与配合的是那个真实的你,而不是那个你周围的人与你自己所认为的那个你。

人体内大部分能量都未被触及,潜伏在那里,我们把这样的能量称作为昆达利尼,以一条全缩成一团的蛇作为象征。


书中太多精辟的话语,没法一一摘抄,更重要的是,不是句子多美,而是它本身是一扇窗户,能够让你看到更多的风景,让你去思考,去感悟,去揭开自己心灵中被遮蔽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