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凝视一代人被遗忘的青春_走过青春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摄影 > 走过青春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凝视一代人被遗忘的青春
黎盼 走过青春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7-12-18 22:12:22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凝视一代人被遗忘的青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这首作于1968年12月20日的诗歌,是当代著名诗人食指的代表作之一。1968年,他离开北京,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诗人在奔赴异地的列车上,开始创作这首作品,后来几经修改成为一首传世佳作,成为整个六十年代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很多八零或者九零后出生的人,也许并不知道这首语言平实的作品为何能成为一首经典之作。那么,你可听说过“知青”“老三届”“上山下乡”,可对共和国的这一段历史有一些了解?

这里所说的“知青”,并非如字面上的意思那样,是对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人的泛指,它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它包括的是曾在学校受过教育,然后在“上山下乡”这个特殊的政策之下,由政府所组织的到农村或连续从事农业生产的那批年青人。这里的学校,指的是中小学,在理论上,这批人是被作为农民的。

“老三届”指的是在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老三届”这个名词产生于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是当年生活在中国城镇的,绝大多数中学生的简称,同时,它也记录了整个民族心痛的一段历史。

我们亲爱的作家王小波也曾经在1968年,十六岁的时候,去云南插队,在云南兵团劳动,做了三年的云南农场知青。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他能成为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跟他的这段经历不无关系。他在他的作品里对那个时代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了最彻底的讽刺。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之所以著名,正是它所具有的时代性,代表了一代人的迷茫、彷徨和心痛。曾经在插队知青中辗转传抄,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也许当年的食指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诗人直觉的敏感却清晰地告诉他,这是一场近乎永别的别离,他的脉搏紧扣住了时代的心跳,“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而正如他所预感的那样,很多人真的就成了一辈子的永别。在当代青年摄影家黑明的纪实摄影作品集《走过青春——100名知青的命运写照》里,我们再次回顾了共和国这段沉痛的历史。

黑明在书前这样写道:

有一段共和国颠簸的断代史。

有一代人以理想主义为起点,却在现实中辗转起落。今天的他们,既有普通工人,也有科学家;有的默默无闻,也有的驰名中外;有的去了陕北就再也没有离开,还有的出国就像串门;有穷困潦倒的,也有腰缠万贯的……

100位知青的人生历程,其中可有你曾走过的?你无法遗忘的?或者,是你无法忽视想要了解的?他们是极度精彩又极度无奈的那一代人生缩影。

名家史铁生在本书的序中写道:“每一代人都是独特的,有其史无前例的困境、伤疤和创造。”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而书中的照片和文字已留下了他们的深深足迹。

1968年12月21日,随着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最高指示的发表,一批一批城市青年或出于自愿或出于无奈或因为连哄带骗,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城市,奔赴到广大农村,插队落户,开始了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

在人潮汹涌,哭天抢地的北京站,一代人的青春就这样被火车拉向了贫瘠的黄土地,继而成为一生的转折点。黑明在北京和陕北之间往返奔波近3年时间,寻访、撰文、摄影、结集成《走过青春》一书,记叙了一百名北京知青在陕北的经历以及人生起伏,97年出版后即引起轰动,新版除保留了初版的图文故事之外,增加了120余幅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老照片,包括知青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形式的原版照片,还有他们曾经生活过的村庄、奔跑过的田野及居住过的房子等。

在那场“上山下乡”运动中,宽厚的陕北接纳了两万多名北京来的孩子,又把孩子们分送给一个个贫穷的村庄和家庭。在淳朴的陕北乡亲看来,他们是“从毛主席身边来的革命小将”。留在陕北的北京知青张立新说,他们刚到村里,不少人都跑去“看稀罕”,有人问北京来的知青汽车大还是马车大,也有人问汽车肉好吃不好吃,还有人问他们是不是常常见到毛主席……

面对陕北贫瘠的黄土地,知青们五味俱全。四十年过去了,“在陕北插队的知识青年很多都已经逃离了那个曾经洒下他们的汗水和泪水、梦想和欢笑的地方,但至今仍有数百名知青留在了那片贫瘠的土地上,默默地劳作。40年的风雨磨砺,使他们早已忘记了城市,成为黄土高原的子民”,黑明说。

“这个群体目前本来就是精英和草根并存的,我不想把我的镜头完全对准精英,我希望我所表现的是客观的、现实存在的。其实找到100个人并不难,大多是一个介绍一个。难的是要有一种毅力把这件事情坚持下来,将近3年的业余时间可以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 历史的浪潮使这一代人经历了前所未有地复杂、曲折,他们中有作家史铁生、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红、中科院院士杨卫、房地产商任志强这样的社会精英,但更多的是普通的甚至还在为生存挣扎的草根,为了生活奔走劳碌,为生计子女发愁,有人半年才吃一回肉、有人一家4口挤在20平方米的窑洞里……备尝人世艰辛。

也许正是为了表达这种沧桑感,黑明选择了黑白色作为照片的底色,他觉得这才是最合适知青记忆的色彩。黑白的世界就是这样,只提供两种颜色,只提供两种态度,生活的面孔还原到最后,也就是这样的颜色。正如曾在陕北插队的作家史铁生所说:“透过这些已经不再年轻的,甚至几近苍老的面庞回忆他们的青春,悔与无悔都近于多余,因为这些照片要我们记起和思想的,并不固定是谁的青春,而是青春,是所有的青春,是青春必然的身影、路途或消息。”这是一段无法绕过去的历史,也是我们一遍遍回望时,必然触及的面孔。精英也好,草根也好,超越了个体命运和时代情绪,他们是整整的一代人。黑明的叙述语言也是朴实无华的,惟其平实客观的记录,才具备了一种更能打动人心的力量,唏嘘感慨万千。

在电视剧《血色浪漫》开始有一段话,说那个年代是个大洪炉,他们则是炼出来的特种钢。那个年代究竟是幸与不幸,因为有人从此获得了宝贵的人生经历,更能吃苦,成了社会的中流砥柱,而更多的人则是辗转在社会的底层,被时代遗忘了,大好的青春年华被浪费在一场荒谬的运动中,成了时代的牺牲品。他们中有人说:“我们的青春期很短,幼稚期很长。”也有人说:“我们的青春期可以说是跑过的,也可以说是掠过的。”当一代人的命运错误地遭遇一个疯狂的时代,当激进的理想碰撞残酷的现实,当青春被卷入一场凄凉的风暴,很多事情都变得无法诉说。那片他们面对过、逃离过、爱过、恨过、奋斗过、失败过的黄土地,现在说起来,既觉得平淡如水,又觉得凝重如山。这段往事最后只能化成一个群体的符号,铭刻在所有当事者的心头,成为极度精彩又极度无奈的那一代人的缩影,成为动乱时代沉默的见证。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凝视一代人被遗忘的青春”的回应

上传下载的乐趣 2010-03-09 12:44:34

看了贾樟柯的小山回家,其中那个邮电大学的学生朗诵了这首《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