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22_牛奶可乐经济学22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牛奶可乐经济学2 > 2

牛奶可乐经济学2——2

所以,我首先要感谢多年前我的尼泊尔语老师,是他们打开了我对学习效率问题的眼界,使我明白了何谓“教得少,学得多”。在后来的十多年里,学生们和我都发现,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在大多数经济学概论课上,学生们把大量时间用在掌握经济学中等同于过去完成虚拟时态一类的东西上。而读者在本书中碰到的经济学概念,只出现在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提取的例子当中。这些例子的作用,是阐释相关的概念。学习经济学和学说一门新语言一样,重要的是慢慢开始,看看每个概念在不同环境下如何应用。如果你发现这种学习方法,比你在大学经济学概论课上碰到的那种更管用,不妨脱帽向我的尼泊尔语老师致敬。 本书是很多杰出头脑的产物。霍尔-贝曼、克里斯-弗兰克、海顿-弗兰克、斯瑞纳吉什-盖文内尼、汤姆-吉洛维奇、鲍勃-利比、艾伦-麦考李斯特、菲尔-米勒、迈克尔-奥海尔、丹尼斯-雷根、安迪-芮纳都曾对本书的初稿提过不少意见。感谢的话说再多也不够。在后来的修改稿中,还有很多人帮过忙。一些读者可能会注意到,本书不少例子都出现了我的级任教师乔治-艾克洛夫和前同事理查德-泰勒的名字。但若论知识债,我欠托马斯-谢灵最多,他是当代最伟大的博物经济学家。请允许我把本书献给他。 我还要感谢安德鲁-维利和威廉-费鲁特,没有他们的努力,本书恐怕到不了各位读者手中。此外,皮尤什-纳亚尔、伊丽莎白-塞瓦、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卡瓦纳格罗和马修-莱顿,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协助,克里索纳-施密特的文稿复制工作也很出色。 能和米克-斯蒂文森合作是我的荣幸,他为本书不少例子绘制了插图。我这个人很少妒忌别人,可要说谁的事业比我的更有意思,估计就是他了。多年来,在课堂讨论时,只要有可能,我都会利用一些简笔画或其他插图,对例子加以阐释。这么做的原因,认知理论家或许可以给出解释,它能将概念更牢靠地植入学生的脑海,哪怕我画的画很滑稽,也不包含特定的经济学内容。我鼓励学生们在碰到新概念时自己动手配图。“在笔记上涂鸦也可以!”我告诉他们。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最喜欢的《纽约客》杂志插画家,等上一两天就能看到成品,而且画得比我想像中要好得多,这是何其美妙的经历啊。 尤其要感谢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约翰-奈特学院在康奈尔大学开办“严谨写作”项目时把我招了进去。要不是参加过这次培训,我绝对想不出要布置什么博物经济学作业,自然更无从促成本书的诞生了。 但更重要的是,我想感谢学生们写的短文,是它们激发了本书的灵感。虽然,在最终定稿中,我只选取了他们提出的一小部分问题,可若非他们在上千篇短文中所倾注的心血,我是无法想出这些绝妙例子的。 本书所选定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直接得自学生们的短文。在这些问题后面,我附上了学生的名字。还有一部分问题,灵感来自其他经济学家所写的文章和书籍,我同样在问题后面附上了相关作者的姓名。至于没有附上作者名字的问题,大多引自我自己的文章,或是我在课堂上讨论的案例。 为了表示对从前学生们的感谢,我将把本书版税的一半,捐给康奈尔大学约翰-奈特学院的“严谨写作”项目,我深深相信,要想让康奈尔大学未来的学生们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还是钱这东西最管用啊。 简而言之,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该原则认为,当且仅当收益不低于成本,才应采取行动。因此,只有收益(以愿意支付额外费用的消费者数量来衡量)不低于成本(以增加某一功能所能吸引的额外消费者数量来衡量)的时候,才应当增设某一产品功能。 这一原则同样体现在汽车变速箱的演变当中。我那辆1955年产的庞蒂克,采用的是当时最标准的3档变速箱。现在我开的车,早就用上了6档变速箱。但在1955年,制造商制造6档变速箱并非难事。为什么他们不这么做呢? 制造商同样必须权衡产品增益与消费者买账的意愿。从成本方面来看,变速箱每多一个前进档,制造成本亦相应增加,前进档越多,整车售价自然越高。消费者愿意出高价吗?从收益方面来看,前进档能带来更好的加速性,而且更省油。所以,答案取决于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了这些优点买单。 汽车变速箱至少应该有两个,甚至三个前进档,才称得上是实用。所以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我那辆1955年产庞蒂克的3档变速箱,显然只达到了最低限度。因为如今的经济比1955年更繁荣,所以,我们愿意为了提高加速性支付更多的钱。又因为更多前进档省下的油钱,比以前多了很多,所以它们的魅力也就更大了。这些变化合在一起,解释了3档变速箱的消失。 本章讨论的例子将说明,不仅汽车设计的演变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其他各种产品和服务都可套用它来进行解释。头三个例子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某项功能的确有用,可用得着它的时候很少,那这项功能添加到产品身上的可能性就不大。 可是,不同的买家为本质上毫无二致的产品和服务支付大不相同的价格,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它们似乎有违上述“没有的免费午餐”原则。为什么其他卖家的竞争没能把所有价格拉到同等程度呢?我们在第4章举的例子会直接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眼下,我们不妨暂时这么说,在很多市场中,竞争的确把价格拉到了同等水平。 比方说,在有限的范围内,黄金的售价,纽约跟伦敦一个价,卖给企业高管和卖给小学老师,也都是一个价。假设说,1盎司黄金在纽约卖800美元,在伦敦卖900美元。那么,有人可以在纽约买上1盎司黄金,转手在伦敦卖掉,立刻就赚了100美元。“一价定律”(其实它就是“没有免费午餐”原则的翻版)指出,两座城市之间的黄金差价,一般不会超过两地之间的运输成本。 “一价定律”最适用于竞争极度激烈的日用品和服务市场。大致来说,在这些市场上,无数的供应商贩卖着高度标准化的产品。黄金市场便是一个经典例子。黄金是高度标准化的日用品,而一旦出现盈利机会,新公司也相对容易打入这个市场。 强化“一价定律”的是套利(无风险地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可能性。要买一磅标准食盐,由于支付能力较高,富人或许比穷人愿意多给些钱。可食盐的价格对所有人都一样。“一价定律”指出,任何试图利用富人愿意多花些钱的想法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即便卖家们联手向富人们卖高价,穷人也会从中作梗。他们按穷人的低价买进食盐,再把价格调得比盐商卖给富人的盐价稍微低些,转手卖给富人,从中获利。随着想靠这种做法小赚一笔的穷人越来越多,差价也越来越趋近于零。 经济学家的供求模型,本质上讲的是无形的市场力量,决定着某种产品产量多少、售价几何。对特定产品的需求,是衡量有多少人愿意买它的一种尺度。换言之,它概述了人们购买该产品后,感觉自己获得了多少利益。只要人们觉得物有所值,就会不断购买一种产品。它的总体模式是:一种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需求量也就持续下跌。 特定产品的供应量,则是有多少生产者愿意提供该产品供出售的一种简明尺度。只要产品售价不低于边际成本(生产最后1单位产品的成本),生产者就会不断提供该产品。这是基本的供应原则。从短期来看,边际成本随着单位产量的增加而提高(这一结果,部分原因在于“低果先摘”原则,它认为:最先利用最佳机遇,总是最好的)。所以,从供应方来看,总体模式是,商品售价越是上涨,卖方越愿意多卖。 当愿意以市场主流价格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数量,与愿意贩卖该产品的生产者数量相当时,特定产品的市场处于平衡状态。这一平衡价格,也叫做市场清算价格。 虽然每天市场上都有无数的信息轰炸着我们,但供求关系模型却能施展神力,从中提取出有序的模式。 由于市场价格是在市场供应方和需求方实现平衡时才出现的,那么严格地说,要解释价格或产量波动,光看供应方或需求方都是不正确的。然而,在一些案例中,把重点放在卖方(或买方),我们也可以理解市场中的不少重要模式。下面这几个例子描述的现象,主要是交易需求方(买方)带动产生的。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 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牛奶可乐经济学2》其他试读目录

• 1
• 2 [当前]
• 机会成本概念
• 成本效益原则
• 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
• 为什么笔记本电脑能在任何国家的供电标准下运作,其他大部分电器却不能?
• 为什么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门上要安锁?
•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 铝制易拉罐的生产成本本来可以更低, 可为什么人们不那么做?
• 为什么有些车的加油孔在司机一侧,有些车却在副驾驶一侧?
• 为什么硬币上的人像都是侧面像,纸币上的人像却是正面像?
• 为什么DVD和CD的尺寸一样大,但DVD包装盒却比CD包装盒要大得多?
• 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在右边?
• 为什么很多电脑制造商免费提供市价超出电脑本身价格的软件?
• 为什么一款手机只卖39.99美元,为该手机买一块额外的电池却要59.99美元?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