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从仓库保管员到国库券大王_喧哗与骚动从仓库保管员到国库券大王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金融 > 喧哗与骚动 > 从仓库保管员到国库券大王

喧哗与骚动——从仓库保管员到国库券大王

1990年8月22日,正当深圳黑市第二次猖獗起来,而上海股价在南方军团的攻击下节节攀升时,突然传出一则令人惊奇的消息。世界证券业的权威性报纸,美国《华尔街日报》驻京记者麦健陆采访了上海的一位股民"杨百万"。这次在上海金谷园餐厅的采访,使"杨百万"成为知名人物。不久麦健陆再次对杨百万进行采访,两个月内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两篇对他的专访,在英文标题《一个成了百万富翁的杨》下面,还刊登了他的照片。那副有点像中国内地老实巴交农民的憨憨神情,仿佛在说:"天下英雄本无主,今天轮到我坐庄。" 过了几个月,即1990年的12月16日,在"杨百万"设于上海海宁路的私人证券投资办公室,美国广播公司的驻京记者赵爱素也对他进行了采访。随后,美国之音、NHK、BBC、NEWSWEEK、CNN、加拿大电视台等众多的外国著名媒体都对"杨百万"进行了采访报道。台湾一家电视台花了几天时间,拍了一部关于他的专题片。外国的一些社会名流,如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副总裁、波兰总统经济顾问等,也纷纷造访这位在中国股市里一夜间变成百万富翁的传奇人物。国内的媒体也紧紧跟上,纷纷报道。"杨百万"的名声犹如当时的上海股价,一飞冲天。请他去讲课的各地证券公司络绎不绝,沈阳财经学院则聘请他为该院的教授。 这个家喻户晓象征着中国股市第一批大户的"杨百万",到底是何许人呢?难道真是中国股市的一个神话么? "杨百万"的真名叫杨怀定,20世纪80年代初,是上海铁合金厂的仓库保管员,工作勤恳,恪尽职守,曾因一年为仓库增收节支30多万元而获得过嘉奖,冶金部的《冶金报》还登载过他的先进事迹。如果不是一次意外,他可能永远是工人队伍中的优秀一员。 意外发生在1988年的春节前夕,杨怀定保管的仓库失窃铜锭一吨多,价值近万元,事也凑巧,此时他的妻子在浦东承包了一家电线厂,为此厂方怀疑他"监守自盗",于是公安局打电话要杨怀定去谈谈情况,到了公安局,把他"请"进拘留所谈。这对一位优秀工作者来说当然打击很大。在对他进行了一番审查与责难之后,失窃的第6天,窃贼再次潜入仓库作案时被当场抓获。可还了清白的仓库保管员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在他"平反昭雪"的那天,他的第一篇经济方面的文章《用活资金,促进生产》在行业报刊上发表,这更让他百感交汇,心潮起伏。当晚他提笔写下了辞职报告,并和一张公安局破获这次盗窃事件的剪报一起,交给了厂方。辞职后的杨怀定一头钻进图书馆翻看全国各地的报纸,靠报纸上得来的信息走南闯北,帮妻子承包的电线厂推销电线,他推销掉的电线达几千公里。 有一天报缝里的一条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中央批准温州金融改革试点,那里的银行储蓄利率上浮4.8个百分点,年利率可达12.4%。当时他和妻子在电线厂的经营中攒下了5万元钱,这5万元存在上海的银行里,年利率为7.6%,一年可得3 600元利息,他辞职前在厂里的工资每月是68元,一年加起来也只不过800多。杨怀定眼睛一亮,如果把5万元存到温州的银行,他就能多得2 400元利息。谨慎的他立即给温州人民银行写了一封信,问上海报纸登的是否确有其事,温州人民银行回了一封加盖公章的信,证实这是事实。他和妻子商量之后,于1988年4月16日从上海银行提出全部的财产5万元,买了去温州的船票。"人生本来多变幻,千岩万转路不定。"就在他登船的当口儿,当天出版的报纸上的一条消息使他立即退掉了去温州的船票。这条消息就是:从1988年4月21日起,上海国库券市场开放。在消息的下面清楚地写着1985年国库券得益率为15%。他的5万元为此又多出了1 000元的利息。 正是这条不起眼的消息改变了杨怀定的人生。1988年4月21日,对杨怀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子,这是国库券放开的第一天,他早早地提着5万元现金站在了银行国库券交易柜台前。当时1985年国库券成交价是108元,离到期还有两年零两个月,这个价买进,到期后100元有37元的利息,年利息超过了15%。当时他非常谨慎地只买了2万元。没料到下午没事去银行看看,85年国库券居然涨到了112元,他赶紧抛掉,竟然几个小时内就净赚了800元。800元相当于他辞职前一年的收入啊!正如以后的股民第一次买进和抛出股票一样,杨怀定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炒"。 正是这次切身的体会,杨怀定"否决"了把国库券当做存单的概念。"我回来想,如果我能找到地方买进便宜的国库券,就肯定赚钱。"事后他回忆道。于是他开始"炒"起了国库券。不久,除上海之外,又有六个城市相继开放国库券市场,已是"老炒手"杨怀定意识到国库券由于随行就市,在六个城市间价格肯定不同,其中必有差价可做。但是跑外地费用增加,本小利薄,所以他动员亲朋好友投资,最后本金增加到了14万。第一次跑的是安徽合肥,他在安徽工作的弟弟告诉他,当地的国库券与上海的差价为2块钱,于是杨怀定到合肥工商银行一家交易柜台前通吃那里的国库券,共106 500元,第二天到上海抛出,获利2 200元。 由于当时信息不发达,尚未建立统一的市场,各地国库券的价格不一样,像上海这种大城市,国库券的价格比农村贫困地区的价格要高,而有些地区国库券没人要,单位为了完成指标,不得不搞摊派,老百姓买回国库券,又以八折价抛给银行,银行再以九折卖出来,这样从外地一些落后地区的银行可以买到九折的国库券。于是杨百万天天到外地收进国库券,到上海卖给银行,这样每100元国库券可以赚1~10元的差价。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为了几元的差价,他根本坐不起卧铺,挤在火车车厢里到达安徽或别的什么地方,买进后匆匆赶回,到上海直奔银行机构卖出。一次又一次,以最快的速度来回于上海与外地之间,白天在银行交易柜台前,晚上在火车上,没日没夜,火车的硬座就成了他的床铺,连他自己都搞不清到底跑过多少省份多少乡村和城镇。有些地方跑多了,银行工作人员对他也熟悉了。有一次他带着巨款到安徽某县银行,银行门口排着长队,农民们春耕时纷纷提取现金,出现了挤兑,银行现金已用完,正准备打发农民离开,见杨怀定来了,知道又有现金了,一边给杨怀定国库券,一边把他箱子里的现金发给农民。 几年下来,杨怀定积累了资金。他订阅了26种金融、经济方面的报刊杂志,在各地建立了关系网和信息网,通过电话知道各地国库券的价格与存量,有选择地跑价格低存量高的地方,效率与金钱同步增长,赢利最多的两个月,他竟赚了50多万。最多的一个月,由他经手流入上海的国库券突破1 000万元,这引起了上海财政界、金融界的震惊。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喧哗与骚动》其他试读目录

• 第一片"梧桐叶"
• 学习万科好榜样
• 疯狂的黑市交易
• "5·18"公告和涨跌停板制度
• 从仓库保管员到国库券大王 [当前]
• 第一次"股灾"
• 大坑村人玩心跳
• 延中"造反"了
• "8·10"事件
• 荒芜的"原野"
• "老外"靠不住
• 股市不相信眼泪
• "银证脱钩":信用交易的末日
• 我也要收购:"苏三山"诈骗事件
• 大"熊"露峥嵘
• "327":期货还是"欺"货
• 停市没商量
• "5·18"井喷
• A二权证:1995年最后的疯狂
• 弄把交椅坐坐
• 一纸雄文震天下
• 琼民源变成"全民冤"
• 曾荫权发动港股保卫战
• "君安教父"翻船
• "脑子不好"导致的"金百事件"
• 人穷"壳"靓丽
• 北大要当"老大"
• 麻雀变凤凰
• "5·19"行情:中国股市的质变
• 海虹:海上生彩虹
• 掀开锅炉的"盖子"
• 康赛:慷慨地塞黑钱
• 耸人听闻的《基金黑幕》
• "中科系"编织的"杰作"
• "吕梁舰队"的覆灭
• 吴敬琏单挑股市
• 死而不僵郑百文
• "股灾":给新世纪一个下马威
• 银广夏:中国股市的"9·11"
• 与其绩优,不如垃圾
• 周正毅"农凯帝国"操纵案
• 王寇之间"德隆系"
• "国九条":保卫股市第一枪
• "活着就是成功,不死就是胜利"
• 逼空,逼空,再逼空
• 无限风光在基金
• 不平不安道"平安"
• 美国蝴蝶扇翻中国股市
• 惊魂一周:次贷危机很暴力
• 3 000点保卫战引发"4·24"井喷
• 众望所归盼"平基"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