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心理学1.5 禁 果_编剧心理学1.5 禁 果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心理学 > 编剧心理学 > 1.5 禁 果

编剧心理学——1.5 禁 果

有些电影会描写实际的恋母情结,影片中儿子真的想与母亲发生性关系。在《打猴子》(Spanking the Monkey,1994)中,一个年轻的儿子因受中年母亲的诱惑,而进入一种不道德的乱伦关系。在《诱惑我小妈》(Tadpole,2002)中,一个高中男孩意图追求他的继母。但更常见的情况是,恋母情结被放在一个与母亲毫不相干的人物身上。在《毕业生》里,本受到母亲那年长的朋友罗宾逊太太的诱惑。而在《哈洛与慕德》(Haroldand Maude,1971)中,哈洛(巴德•科特饰)对慕德(露丝•戈登饰)这位比自己年长六十多岁的女人产生了“性趣”。在所有这些例子当中,男主角似乎都表现出一种情感的需求和不成熟。他们只是成长在男人身体内的小男孩,正在寻找一个母亲的角色来照顾他们的情感需求,同时寻找一位充满诱惑力的女人来满足他们的性欲。 在所有这些关于爱情的故事里,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禁果。正如父母对孩子有性的欲望是被禁止的一样,与年长的女人发生性关系也是一种充满象征性的、对文化禁忌的侵犯。禁果因素在爱情故事里是相当普遍的存在,莎士比亚最著名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是关于两个年轻人坠入了爱河,即使他们这两个敌对家族——“蒙塔古”与“凯普莱特”——之间的婚姻是不被许可的。当我们写一个含有禁果因素的爱情故事时,请记得这些故事需要很典型地以悲剧收场。最终罗密欧与朱丽叶自杀了。当俄狄浦斯知晓他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挖出了自己的眼睛,而伊俄卡斯忒也自杀了。《毕业生》中,本和罗宾逊太太的关系最终以彼此相恨而收场,而《哈洛与慕德》也以慕德的自杀收场。当“爱能征服一切”这种曾经流行的结局被应用在各种情节中时,即人们在获取爱情之前会面临许多外部的拦阻,那些由禁果驱动的情节线所带来的结局,几乎全是以悲剧收场,因为这种内在冲突是由自身关系不正当的本质所导致的。为了解决冲突,这种浪漫关系必须中止,或者转换成其他的东西。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编剧心理学》其他试读目录

• 1.1 恋父情结
• 1.2 厄洛斯与桑纳托斯
• 1.3 精神官能冲突作为爱的障碍
• 1.4 恋母情结的对抗
• 1.5 禁 果 [当前]
• 1.6 奸 情
• 1.7 阉割焦虑
• 1.8 无力感
• 1.9 角色对调
• 1.10 身份替换
• 1.11 有支配欲的父母
• 要 点
• 习 题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