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不经心的传奇尼斯:无与伦比的光线_漫不经心的传奇尼斯:无与伦比的光线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艺术 > 漫不经心的传奇 > 尼斯:无与伦比的光线

漫不经心的传奇——尼斯:无与伦比的光线

“蓝色海岸,这个你在夜晚终结时将到达的梦想之地。”巴黎—里昂—地中海线列车招贴画上如是说。每年度假大军都会从巴黎涌到美丽的南部普罗旺斯,最受欢迎的是蓝色海岸一带。在地中海阳光下,西起土伦,东到法意边境,蓝色海岸沿线著名的城镇包括圣特罗佩、戛纳、尼斯以及被法国包围的摩纳哥大公国的蒙特卡洛等。这些小城也都是影片的背景,其中较著名的有蒙特卡洛(图尔冈斯基《马诺莱斯库》)、戛纳(克劳德•勒鲁什《新年快乐》)、格拉夫(让•雷诺阿《玛尔基塔》),当然,还有尼斯(马塞尔•卡尔内《天堂的孩子们》),法国曾经的电影首都之一。 作为诞生尼斯画派的海滨城市,尼斯一度是法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发源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安居于此,尤其是1938年即定居此地的野兽派大师亨利•马蒂斯,1954年以八十五岁高龄去世。另一绘画大师马克•夏加尔的梦幻主题和气氛,有如电影蒙太奇。 作为梦幻制造者,银幕带给普通观众的总是远离日常生活的向往之物,比如奢侈的生活、假日和旅游胜地。尼斯具备了这一切: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脉、温暖如春的海岸线以及一个大都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百代公司首先派剧组南下地中海,在蓝色海岸拍片。随后而至的是高蒙公司、雷克斯公司,吸引它们的是这里慷慨的阳光。因为在巴黎,冬季根本无法拍摄,白天很短,光线不足,还经常下雨,很耽误周期,所以蓝色海岸是最好的选择。也正因为如此,在几乎整个默片时代,冬天反而是影片产量最高的季节。 选择尼斯,不仅因为它少雨,还因为它独有的光线,这种光线使得影片感光充分,对比强烈,可以任意塑造光影效果。有人说,尼斯的影片产量逐年递增,皆因它那无与伦比的光线。 尼斯可以说是为电影而存在的,工作时间长,影像清晰,宜展开剧情,这三大要素足够吸引电影人南下了。在早期,尼斯还只是巴黎的附属,后来就逐渐脱离巴黎,获得了独立性。 在尼斯拍摄的著名影片有:莱昂斯•彼雷的《裸体女人》(1926)、坎多•布里尼奥的《快拥抱我》、朱利恩•杜维威尔的《信条》、安德烈•于贡的《到港者》和亨利•勃帕尔的《耶稣的生活》等。特吕弗的《密西西比美人鱼》(1969)也在尼斯取景。此外,还有尼科尔•加西亚的《爱子》(1994),以及塞尔日•柯尔贝的音乐片《演奏者》(1970)等。 有些导演因为过分热爱尼斯的景色,甚至不顾剧情随意增加风景镜头,以致把故事片变成了纪录片,最过分的就是亨利•弗斯古尔的《列强》(1924)。 影片中出现最多的尼斯场景,有英国人漫步大道、赌场和城中的山丘。英国人漫步大道是19世纪英国人沿海岸修筑的一条步行大道,是尼斯的标志形象,尼斯嘉年华狂欢节、鲜花游行大战等一些节庆活动都在这条魅力非凡的大道上举行。 尼斯的邻城维尔弗朗施和昂地伯,也是导演心仪之处,例如雅克•费戴尔的《卡内》(1926)、桑贝尔的《黄脸上尉》、图尔冈斯基的《金缝》、让•爱浦斯坦的《心魔》、卡尔米妮•加洛尼的《掌权的女人》等影片皆曾在两地取景。 除了光线,还有狂欢节 电影来到尼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尼斯著名的狂欢节。1912年,彩色电影出现后,尼斯狂欢节的绚烂色彩自然赢得电影导演们的青睐。 1927年,梅尔干东拍摄了以狂欢节为背景的影片《俏女人》。就在同一年,一位德国导演索性拍摄了一部以“尼斯狂欢节”为名的影片。之前迪尼在1925年狂欢节期间拍摄了影片《他们的命运》。 1929年的尼斯狂欢节上,电影人尝试对多米尼加花车进行实时录音,由此开创了有声电影现场拍摄之先河。百代公司为此专门制造了一台车,跟拍游行队伍,当时建造这台车的费用超过一百万法郎。 由于有了现场拍摄技术,1929年发生在圣•埃田的火灾也被实时拍摄下来,一部分用于新闻报道。这场火灾的胶片被阿贝尔•冈斯买走,用在他的影片《世界末日》(1929)中。 早在1900年巴黎博览会上,巴黎就发现了尼斯狂欢节。在大放映厅里,尼斯狂欢节的影像赫然出现在银幕上,广告语竟然是“意大利范儿的狂欢节”。电影界被吸引了,卢米埃尔率先派摄影师前往南部,尤其是马赛一带。在1903年的卢米埃尔影片中,有一部一分钟的短片《从火车上看蓝色海岸》。 从娱乐到工业 气候好,风景美,节日气氛,这些都是电影需要的元素,所以,在尼斯,经常有导演拍完一部电影后,租用仓库放置器材,以备来年再用。久而久之,这些原先用于存放电影器材的仓库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影棚。当地技术人员制作布景道具,当地居民组织起来做龙套演员,甚至有人以此为生。有些参与人员由于工作表现出色,最终成为专业的电影工作者。 最早来尼斯拍电影的一批完整剧组是在1914年以前。1914年以后,电影拍摄走入正轨,组织体系更加完备,各种人才材料会聚,形成了产业链。剧组只需从巴黎轻装出发,到尼斯可以找到一切所需,比如技工、美工、摄影师和演员。可以说,尼斯有相当部分的人口从事与电影有关的工作,其中最突出的一类人是群众演员。 罗伯特•费洛雷在1966年出版的《神奇的灯笼》一书中,回忆了1921年高蒙公司如何录用群众演员,“我早上去找费雅德导演,在窗口叫他。一分钟后,他出现在窗口,对我说:‘今早是小酒馆的戏,我需要三十个人,二十个男人、十个姑娘,再找两个黑人和一个中国人,把他们打扮成运煤工。’我立即骑车去玛塞纳广场上的吉奥弗雷多酒馆,通常群众演员都在那里等候。那里没有中国人,我找了一个日本人代替。黑人也没找到,我索性去了老港,在那里找了四个黑人,因为他们说什么都要在一起。这群人坐电车去片场,我骑车抄小道回去。” 至于影片中需要的上流社会的群众角色,尼斯的上流人士也会自愿出演,比如 J. 加尔里诺的《白船》,船上的群众演员就是俄国在尼斯的名媛,全是货真价实的伯爵夫人,还有将军,他们只需做他们自己,不需要表演。 可以说,在1920—1925年,在尼斯拍电影是一种娱乐,但这种惬意的加盟没有持续多久,因为群众演员的需求和队伍不断扩大,“大型节目”只雇用尼斯的演员和国际明星,所以群众演员也向专业性发展,他们多充当配角。最终尼斯的电影人组织起来,成立“尼斯电影人联盟”,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这正是演员工会的雏形。随后,类似的组织相继成立,目的都是为电影提供服务,保证本地演员的利益。从此,导演无须再在街上雇人,只需联系相关的组织。尼斯由此完善了整个电影产业环节。 在此基础上,尼斯不甘于只作巴黎的外景地了。1925年,尼斯创立了卢代斯电影公司,并以《命运》一片开始了自己的征程。随后,又有几家尼斯电影公司成立,先后推出了影片《抢来的丈夫》《瓦卢瓦之花》,此片是小说家欧也妮•巴尔比耶六部作品中的一部,他的后五部小说也全都改编成了电影。 尼斯电影公司的这一创举震惊了法国,一举成名,也奠定了电影工业化的基础。在1930年的一份报告中,尼斯的排名已上升为第二名,除巴黎外,里昂、马赛都无法与尼斯相抗衡了。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漫不经心的传奇》其他试读目录

• 尼斯:无与伦比的光线 [当前]
• 咖啡馆与电影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