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电影并未死亡_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电影并未死亡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电影 > 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 > 电影并未死亡

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电影并未死亡

有人认为电影已经完蛋了,而电影研究也已随之衰亡。即使我们把电影的概念限定为动态的、非系列的(non-serial)视听虚构作品,与以前相比,它的界限也已经大大扩展——包括广告、音乐录影带、数字电影和电视电影——所以“电影”研究看起来似乎已经过时了。2000年1月,美国在线(AOL)先与时代华纳公司(Time-Warner),随后与百代(EMI)合并,这很好地说明了那些名字已不怎么引人瞩目的美国大电影公司的命运。(人们谈起这笔交易的时候,居然说是“电视业”或“娱乐业”与“信息产业”和互联网公司的合并。)在这样的全球控股的集团公司中,大电影公司只不过是用来为玩具、汽车、音乐、电脑游戏、时装、快餐等进行跨行业营销(即协同增效[synergy])的工具而已。 如果我们把电影定义为一种存在于胶片上的艺术形式,那么它已经是一个濒危物种了。电影现在正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传播:胶片、录像带、数字形式,或者是这三者的结合——比如,电影《玩具总动员2》(Toy Story 2)在拍摄中没有使用摄影机,在放映时也没有运用传统的放映机。这意味着又一个电影早期所具有的、保持了很长时间的魔力被消解了,这种魔力指的是电影作为“真实的痕迹”(‘trace’ off the real)——无论是提供纪实性的证据或是展示明星光亮的肌肤——的地位。现在有些电影在拍摄时都不一定需要真人演员或真实的场景:数字技术正在骄傲地展示着让先前任何电影特效都相形见绌的杰出表现能力(参见Romney 1997)。 如果我们把电影定义为在一个既公开又私密的空间里,在大屏幕上以完整的形式被观看的事物,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样一个现实呢:现在大多数电影已经不是在这样的空间中被观看了;人们在居家观影时,不停地转换频道(zapping)和其他轻松愉快、不完整的观看方式已经司空见惯。换句话说,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电影公司所属的大企业集团中其他部门在商业和技术上的发展,以前电影研究(Film Studies)中主要通过文本分析来研究的电影的那些特性已经消失了。 电影并未死亡 本书要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电影远未“消亡”,虽然电影和电影影像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并不均衡,但它们一直是各种高度发达的视觉消费文化的核心内容,而这对21世纪各种屏幕的融合(convergence of screens)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虽然就某些文化想象的传播而言,电视还担当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虽然在媒体报道中电影已经被归到了“娱乐”的标题之下;虽然不少知名的电影经济学家都强调和微软及通用电器这样营业额惊人的大公司相比,好莱坞的规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但是电影所起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它是大企业集团所拥有的各种先进媒体工业中的龙头。 如果说电影是第一个真正的大众传媒,那么电影研究可以被看作动态影像(moving image)媒介研究的雏形。由于篇幅的限制,本书只能集中讨论一些相关的问题。我认为,与其说电影已经消亡,还不如说它在不停地变化。不管怎样,要理解电影,最好的方法是把它所有的构成过程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而不是像“电影研究”这个说法有时给人的感觉那样,完全只限于文本分析。最近出版的一些非常优秀的相关著作(比如Stam and Miller 2000)都同时收录了论述电影和电视的文章,但几乎没有评论这两者在体制和历史上所存在的差异。虽然很难理清电视和电影之间的交集关系,但我认为在讨论电影时,还是可以给它下一个定义:电影是由大多是虚构叙事的“影片”(films)构成,主要运用好莱坞片厂制时代发展起来的各种连戏、叙事手法和片种类型。虽然我们可以把广告和音乐录像看作微型电影,而且它们在当代好莱坞一些巨星的演艺生涯中也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本书的讨论中不会涉及。限于篇幅,本书也不会讨论纪录片,但会简要地论述一些和现实主义相关的问题。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其他试读目录

• 电影并未死亡 [当前]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