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娅秉性从其母氏叙述中灼然可见,则此母于其女固有所认识无疑。然中国古人尽心知性之学,彼未之前闻。吾将从这里抉而出之,卓娅忠烈所本,庶几可明白也。 书中叙述二子出生以至其死,于稚弱情态颇多描绘,而卓娅秉性既有可见。原书23页处本意在写舒拉之有趣,却透露了卓娅为人: 最有趣的是:如果卓娅不了解什么东西,她就率直地承认这个(不了解);可是舒拉自尊心特别大,“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很难从他口中说出来的。(下略) 下文颇长,极有趣味,读者可取阅原书,这里不能不从略。这里要指出的是:卓娅所表现正是中国古人所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句话。最末一个“知”字——第五个知字,在她内心是明强的。这亦就是古人所云“直心是道”。(大约此时舒拉至多三岁而卓娅五岁未满。) 再看卓娅稍长大入学以后有一桩事就更清楚。原书183至185页处,母亲叙述着: “卓娅你为什么这样愁眉不展呀?”(母问)“化学得了(评分)很好。”卓娅不高兴地回答说。 我的脸上现出了那样地惊愕的神气,舒拉甚至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成绩‘很好’倒使你难受了吗?”我问道。我真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了。 因为卓娅坚决地不说话,舒拉就开始说道:“我现在把一切都对你说明白了吧。你知道吗,她认为化学她知道得不够‘很好’。” 在舒拉的语气里表现出(他)不同意(于她)。 卓娅两手托着下颚,一双不高兴的黯淡的眼睛由舒拉身上转移到我的身上来。 “本来是嘛,”她说,“这个‘很好’一点儿也不能使我高兴。我踱来踱去,左想右想,最后我走近蔚拉?亚历山大罗夫娜(化学教师),对她说:您的这一门功课我知道得不够‘很好’。可是她看了看我,就说:您既然这样说,就表明将来您能知道。我这次给您的‘很好’,就算是给您的预支吧。” “她(化学教师)一定是想你故意装腔作势!”舒拉气忿地说。 “不!她没有这样想!”卓娅昂然挺直了腰,她的两颊马上红了。 此下叙述母亲看出舒拉的话痛楚地刺激了卓娅,起来说话支援卓娅,以及另一次当卓娅不在时舒拉又拉出此事来讨论,均从略。在此要指出的是:卓娅所表现不又是其内心明觉之强,不容一毫欺瞒得吗? 这时卓娅大约已经十三岁左右了。我们再倒回去看她的幼小时一件事。事情见于原书33页,卓娅随同父母到外祖父家住,一次外祖父的眼镜偶然不见,以问卓娅,卓娅回答不知道。随后眼镜发现在某处了,外祖父还是认为卓娅所弃置,就说她说了假话。卓娅翻着眼睛看看外祖父,不屑作答。但是吃饭时竟不愿就座,她说:“我不坐,既然不相信我,我就不吃饭!”她坚持着不就座,竟使得外祖父在五岁的孩子面前有些难以为情。此其正直之内心不容人轻侮,岂是寻常稚幼所有。方其稚幼且如此,则宜其稍长后拒不肯受老师之过奖也。 基于明强之自觉心而自律严,律人亦严。书中叙述卓娅律己律人之严,其例多不胜举。原书58页叙云: 有一次舒拉(五岁)打了一个碗,可是他不承认。卓娅用眼睛盯住他,皱着眉说:“你为什么说谎话?不可以撒谎!”她虽未满八岁,但是话说得很有信心,很庄严。 我很担心是否卓娅对于别人要求过严,是否她在全班里孤立起来了。抽出一些时间我就拜访丽基亚?尼柯来夫娜(主任教师)去了。 丽基亚?尼柯来夫娜仔细听了我的话之后,沉思地说:卓娅是耿直的公正的女孩子,她永远对同学们直率地当面说真理。最初我还担心她会惹得同学们反对她哪。可是不然,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中略)“你知道哇,”丽基亚?尼柯来夫娜补充着说,“最近有一个男孩子在众人面前大声问我:丽基亚?尼柯来夫娜,您说您没有喜欢的人,难道您不喜欢卓娅吗?”老实说,我被问得愣住了。可是我接着就问他:卓娅没有帮助你做算题吗?他回答说帮助了。我又问另外一个孩子:帮助你了吗?“也帮助了。”我再问一个:帮助你了吗?一个一个问,结果是卓娅差不多给所有的同学们都做了一些好事。“怎能不爱她呀?”我问。他们全同意了,他们全喜欢她。“你知道哇,他们全尊重她,这可不是对于任何这样年龄的人都可以这样说的。” 丽基亚?尼柯来夫娜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她又继续说:“她是一个很坚决的女孩子。只要是她认为正确的,她绝对坚持不让。孩子们了解:她对于一切人都是严格的,对于自己也是严格的;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和她交朋友,当然不容易。” 原书185页叙述舒拉向其母讨论其姊在学校中的事: (上略)“再有,也是昨天,你想也想不到在教室里吵得多么热闹啊!那一课是默写。一个孩子问卓娅‘经过’的‘经’字怎么写,卓娅总不回答她。你看,固执不固执啊!全班里的人分成两半,差一点打起来。一些人喊卓娅不是好同学,另外一些人喊卓娅是有原则的。……” “你喊什么了呢?”(母问) “我什么也没喊。但我如果是她,我什么时候也不能拒绝同学的。” …… 沉默了约一分钟,我说了:“你听着,舒拉,在卓娅做数学题做不好而你早做完了的时候,她求你帮助她吗?” “不,不求。” “你还记得那次她算那个难解的代数题,算到早晨四点钟,可是究竟她自己解答了吗?” “记得。” “我以为这样严格,这样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有权严格对待别人。(中略)我不能尊敬那些依赖别人告诉或依赖夹带的人,我尊敬卓娅(下略)。” “(上略)譬如别佳就这样说:如果我不明白,卓娅什么时候都能给我解释,永不拒绝。可是在试验时候暗中帮助,那就是不诚实。(下略)” 必须指出:严正出乎秉性之自然,既非有意严正,亦非陷于惯性的严正,那是无碍于其人之和易近人、温厚可亲的。卓娅“几乎为所有的同学都做了些好事”(见前),没有得罪什么人,正在此。 又在原书187至188页,其母叙述着: 卓娅本来是一个活泼愉快的少女。……在经常的严肃中,时常透露出她继承了父亲的幽默来。(下略) 幽默感脱离她的时候很少,她会讲惹人笑的话,而她自己不笑。这皆是不容忽视的侧面。 卓娅平素关心别人,关心集体,可于书中备见之。当她在小学时“如果他们的一班在测验时总成绩不好,卓娅回家来就面带愁容……”(原书91页)。母亲担心是她功课或不够好,问她,她却数出某某同学功课不好,以致累及了全班,至于她自己则各门功课全做对了,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她却亦有一次几乎脱离群众的事。这已是1941年卫国战争起来之后了。她和高级班的同学们一起被调去外地劳动战线上,为国营农场收获马铃薯,以免冻坏。工作是艰苦的,她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刨挖,却发现许多同学前进得很快。经过检查,原来他们干得快是只图快,只刨浅层的薯块,而剩在深土中的好的大的马铃薯还多呢。她自己踏实认真地工作——这原是不欺内心明觉,不务表面功绩所必然的——自然就显得很慢了。检查明白,她仍旧守着她那远为落后的地方工作,不理睬那许多同学们。同学们喊她,说她脱离群众。她忿然责斥他们工作不忠实。争吵了很久。及至同学们说出“你应该相信我们,检查后马上就告诉我们……”,而她的朋友尼娜也说她做得不对,卓娅于是省悟了。——她省悟到:假如当初和同学们先谈一谈,也许那时自己无须从群众中分出来了。(256页至258页) “你知道吗?她跟同学闹别扭啦。她时常说她缺乏涵养,对待人的耐性不够,她说过:‘应该会接近人,不可以一下子,就对人生气,可是我并不是永远会这样做的。’” 原书188页小标题《独处自省》的一段,是叙说卓娅十五岁时有一布皮很厚的日记: ……这是一本奇怪的日记。它和卓娅十二岁时候写的日记完全不同。她在这里并不叙述什么事故。有时仅仅写几句话,有时写了一句由书上摘下的话,有时候写一句诗。……可以看出我的女儿在想什么,看出她被什么感动了。 …… 我怀着奇怪的和复杂的心情合上了本子不再看它。……这是一面明澈的大镜子,在这里反映着理智和心灵的每一活动。……独处自省,检讨检讨自己,在距离别人的眼目(母亲的眼目也包括在内)较远的地方考虑考虑一切,对人是有益的。 到后来,人们铭刻在卓娅墓碑上的就是取自这本日记中她自己早所摘取的名言: 人生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来度过:当他回忆往事时,不致因为自己虚度年华而悔恨……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人类而做的斗争了。 这原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卓娅生前采为标语和座右铭,并在她短短的生活和死之中实践而体现之。 日记不止这一本,原书268页有以《日记本子》为小标题的一段,叙述卓娅投身卫国战线后其母从抽斗中发现的一个小日记本子。在前几页上开列着许多作家姓名及其作品名称,其中标有十字的是读过的记号。再往后看去,则有对于作家及其著作的评断,亦有不少选录的文句,从而又可以看出卓娅的思想和感受。 这里试引其三则以见一斑: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契诃夫)萨勤:在劳动是快乐的时候,生活是美好的!在劳动是不得已的时候,生活是奴隶!……什么是真理?人,这就是真理! ……虚伪是奴隶和主人的宗教,……真理是自由人的上帝。(高尔基) 这些文句,有的词意所指尚难确知,有的涵义深浅未可遽定。我们引来只在指证卓娅时时有其明强之内心活动,虽不知学(践形尽性之学),而庶几亦有吾古人所云“自强不息”之意。 似乎卓娅平素举止之间不见有粗率与浅露之失,殆亦为此心恒在之证。如原书109页有这样的叙述: 有时候她和小孩子们也玩打雪仗。但是她的态度很谦让,很小心,像一个长者一样。舒拉一打雪仗就把世界上一切全都忘掉了:猛投一阵,躲过对方投来的雪团,又努力向前打去,不给敌人留一秒钟的喘息时间。 这时卓娅就喊:“舒拉,他们是小孩儿呀!……你去吧!你不懂得,对他们不可以这样。” 实则此时卓娅亦只得十一岁而已。又有如170页叙述: 有一次,(此时卓娅十二岁)街上一个男孩子在我们窗前虐待和逗弄一条小狗。投石块打它。又拖它尾巴。以后又把吃剩下的腊肠送到它鼻前,它正张口要咬住这美食,他马上又撤回了手。这一切,卓娅隔窗看得很清楚。虽然那时已是深秋,她连大衣也没披上,就那样跑出去了。看她的神色,我(母自称)怕她就会大声叱责那男孩子,甚至用拳头去打他。可是她没有嚷叫,也没有举拳。 “别那样子!你不是好人,你是坏孩子!”卓娅走到台阶上说。声气并不太高大,但是带着无限鄙视的表情,致使那孩子哆哆嗦嗦地一言未发,就狼狈地侧着身溜走了。 卓娅和舒拉一向说话都有斟酌,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也很谨慎。……他们像怕火一样地怕说夸张的话。他们两人全不轻易表示爱、温情、狂喜、愤怒和憎恶。关于孩子们的心境和情感,我根据他们的眼神,根据他们的沉默,或是从卓娅在伤心时候或着急时候如何在屋中由这一角到那一角往返地踱着,倒是能了解得更多。 如果卓娅说某一人“他是好人”,那就足够了。我就知道了:卓娅很尊敬那个她所评价的人。 然卓娅显著之特点,殆莫如其人意志之坚决强毅。此在书中随处可见,而以下四次事件(依先后为序)最为表著: 一、在白棍儿的游戏上暗自坚持练习以至成功。 二、与女友打赌,风雨黑夜独自穿过大公园之森林。 三、代数题算不好,坚持算至天明,自己解决。 四、担任扫盲工作,无论如何不肯一次缺课。 这里不著录其事。以我浅测,以固生质之美,要亦秉赋有所偏至。其卒以壮烈毕命,亦是其命则然也。但它却是与其不粗率不浅露有关联,亦与前述她时时在自己勖勉自己是相联的。 关于卓娅的话即说至此为止。对于其母仍不可无一言之赞。 读此书者都会看到其一家人全可爱,而二子之成就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父逝早,母教乃无不周贯。这里只举一事以概其余。 原书158页小标题为《丹娘?索罗玛哈》的一段,母亲叙述说,她很早就开始了和孩子共同解决家庭的收支问题:如何节约储蓄,如何同意舒拉的提议为西班牙战事中的妇女和儿童捐款,母子姊弟间如何互相斟酌彼此需要而后开支等等。而后叙云: 我们最得意的一项开支是买书。 到书店里,……翻阅,再翻阅,商议……最后拿着仔细包好的很重的一包书回到家里。这该是多么愉快的事呀!我们的书架子(放在屋角,在卓娅的床头处)摆上一本新书的那一天,在我们家里就算是节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谈论新买来的书。新书我们轮流着读,那时候在星期日下午朗读。 我们共同读过的书中,有一本书名叫《国内战争中的女性》。这是一本人物略传汇编。我记得,我正坐着织补袜子,舒拉在画画,卓娅打开了书准备读。舒拉忽然说: “你最好不要从头接连着念!” “那怎么念呀?”卓娅觉得很奇怪。 “你这样:你把书随便打开,翻到什么我们就从那里开始。” 我不知道为什么他想要这样做,但我们就是这样决定了。打开了的恰好是《丹娘?索罗玛哈传略》。(下略) 所谓家庭教育,岂在有何说教。试看其家人长幼彼此日常相关系的生活中,如此融融洽洽恬静合理,岂不胜于任何说教?呜呼,此母固不凡矣! 丹娘盖为一青年女教员,在1918年红军与白党战争中参加赤卫军,献身革命,遭白党捕去而不屈惨死者。原书因卓娅所念断断续续转述其事。当卓娅缕续念到其惨烈处,不忍再念。母亲叙述说: 卓娅放下书,走到窗前很久很久地不回头看。她不常哭,她不喜人们看见她的眼泪。舒拉早已放下了画册和颜料,这时他就拿起书来继续读下去。 …… 我记得:那天晚间被丹娘的惊人毅力和坚贞性格所感动得哭的,不只是卓娅一个人。约五年后,卓娅遭敌寇捕获,在寇军讯问中曾自称曰“丹娘”,其渊源在此。 二子固嗜好读书,而母亲更懂得读书在他们身上起着什么影响作用。请看167页叙述之文: 在一个未成年的少年人的生活里,每一小时全是很重要的。在他的眼前不停地出现新的世界。他开始独立地思考,他不能不加考虑地便接受任何现成的东西。一切他都要重新考虑决定:什么好,什么坏?什么是崇高、尊贵,什么是卑鄙、下贱?什么是真正的友爱、忠实、公理?什么是我的生活目的?我是否无味地活着?生活每一点钟,每一分钟地在那年轻人的心中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迫使他寻求和思考;每一件琐碎的事,他都会特别敏锐地和深刻地感受着。 读完《丹娘?索罗玛哈传略》,我们又读了那永远不能忘掉的、对于任何一个少年都不能不给以深刻印象的那本讲保尔?柯察金的小说,那本讲他的光明的和美好生活的小说。它在我的孩子们意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本新书对于他们都是一桩大事。书中所叙述的一切,孩子们都把它们当作真正生活讨论着:关于书中的主人翁他们常常进行热烈的争辩,或是爱他们,或是非难他们。 在青年时期遇着一本有智慧的、有力量的、诚实的好书,有很重大的意义。而遇着一个新人,就往往可以决定你的未来道路、你的整个前途。 正唯母亲是有心的,所以她能体会到青年们的心。正唯青年的心天真,所以易有感受,从书上而与前人之精神相通。借前人之精神以感召兴起乎后人,此母可不谓善教乎! 原书最末一段自述其1949年4月参加巴黎的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运动,即为本书作结束: 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记着,这是事实,我们经受了这个。不能让这事重演! 就是因为这个,我才克服了自己的痛苦,努力写了这本书。 坟墓里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死人,忘了战争惨祸、容许新战争发生的人才是死人! 此心昭昭炳炳,常有以昭觉后人者,是固不随物俱化矣,则其人何曾死?若其昏昧顽冥、略无心肝、不知痛痒者,则谓曰死人,抑何不可?此母结末一语其识此义乎?是其所以可贵也。 补识:卓娅舒拉二子之成就与其父母之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兹见有一段似应补入—— 我从来没有听见过他(指卓娅之父)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说教,或用很长的话谴责他们。他是用自己的作风,用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用自己的整个风度教育他们。于是我明白了: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教育是在每一件琐碎事上,在你的每一举动上,每一眼色上,每一句话上。这一切都可以教育你的孩子:连你怎样工作,怎样休息,你怎样和朋友谈话,怎样和不睦的人谈话,你在健康时候是怎样的,在病中是怎样的,在悲伤时候是怎样的,在欢欣时候是怎样的——这一切你的孩子都会注意到的,他们是要在这一切事情模仿你的。(见原书《夜晚》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