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下第三十章 杜聿明死里逃生_中国远征军-下第三十章 杜聿明死里逃生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军事 > 中国远征军-下 > 第三十章 杜聿明死里逃生

中国远征军-下——第三十章 杜聿明死里逃生

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在印度英帕尔省休整一个月,一九四二年七月上旬,奉司令长官罗卓英之命转移到中印边境力多驻防。此时杜聿明的第五军和新二十二师廖耀湘部,尚在原始森林中劫难未尽。 孙立人并不因为自己的部队退入印度就心安理得,他对杜聿明毫无成见,而且为杜聿明和第五军的存亡忐忑不安,他曾多次向英方提出派飞机去寻找,但是,英方总是支吾敷衍,始终没有派出飞机。他忍耐不住,决定去向蒙巴顿勋爵直接提出要求。 这位“爵爷”大惊小怪地喊道:“啊——!孙将军,据我所知,你并不是黄埔将领!” “是的,但我和杜聿明同是中国将领。”孙立人强调道。 蒙巴顿瞪着一双蓝眼睛说:“据我所知,杜聿明并不同意你退到印度,他是副长官,你违背了他的命令,如果他也撤退出来,会不会报复你呢?” “向印度撤退,原本是罗长官的意见,我遵照罗长官的命令行事,杜副长官也无话可说。退一步讲,即便他对我有什么意见,毕竟是我和他之间的个人恩怨。他带着几万人向野人山撤退,这就不是我和他两个人的事了。” “据我所知杜聿明是你们蒋委员长面前的大红人,而且在黄埔将领中很有号召力,因此,你和他结怨,对你在国民党军中的前途,将会是很大的障碍。” 孙立人严肃地说:“阁下,你知道的的确不少,但是,你唯独不知军人的良心!” 这一番话使蒙巴顿受了很大的震动。他是听亚力山大等人说杜聿明如何傲慢,又如何公开指责英军等,所以才不肯帮忙救出杜聿明,现在孙立人义正词严的一番话,把他说服了。因此,他十分感动地说: “孙将军,我欣赏您的骑士风度!” “阁下,我决非十七世纪欧洲的骑士,也决非十八世纪美国的西部英雄,我仅仅是一个中国的普通军人。我仅仅以一个中国军人的身份,向一个英国军人提出要求,不知你能不能接受——诚恳地接受?” “孙将军,您的气魄感动了我,使我决定改变主意。我以勋爵的名誉向您保证:马上派出飞机去寻找。” “谢谢!” “但是,你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野人山以原始森林为主,树枝覆盖,高空很难看清森林中的情况,即便低空侦察,也很难奏效。” “阁下,中国有句俗话——‘尽人事而听天命’,翻译一下可以这样讲——我们尽力去做,听凭上帝的安排。” “OK!” 蒙巴顿说得不错,在那覆盖的原始森林上空,英机多次低空飞行也没有发现情况;他也说对了,杜聿明是蒋介石的爱将,断绝通讯日久,蒋介石焦虑不安,便派遣联勤总司令俞鹏飞到印度,要求美国空军也出动去寻找杜聿明和第五军的下落。 美机多日在原始森林上空低空侦察,终于发现在新背洋一带,似有动物活动迹象。尽管不能肯定便是第五军,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投下了给养和通讯器材。由于原始森林几乎没有空隙可以空投,投下去的东西不一定能得到,所以反复投了多次,希望这些盲目投下的东西,侥幸有一次或一部分能使第五军收到。 一日,新三十八师在力多的电台收到了第五军的信号。通迅处当即报告师长,孙立人接到电话,拿听筒的手都颤抖不已。他当即赶到通讯处,守在无线电发报机前,急切地对报务员说: “赶快问问杜副长官和廖师长的情况,就说孙立人向他们问安!” 当电台收到对方回答:杜副长官和廖师长安好,并向孙师长致意,孙立人的眼泪滚滚而下。因为他当初率领新三十八师通过森林来到印度,那仅仅是人工森林,而且也仅仅是几天的时间,至今回忆起在那种暗无光线的环境里的恐怖,尚不免心有余悸。杜聿明带着部队,竟然在原始森林中转了三个月!遭遇之悲惨,他简直不敢设想! 杜聿明向孙立人发来回电,这位骄傲的将军告诉部下:食品早已耗尽,将士疲病交加,恐无见面之日了! 孙立人当即口授一电回复: “副司令长官杜。密。职闻钧座受困而又音讯全无,终日如坐针毡,现得与钧座取得联系,党国之幸!三军之幸!职当竭尽全力营救钧座脱险,望钧座善自珍重,相见有期!职孙立人叩。” 发完电报,孙立人当即派出第一一二团第一营第三连去迎接杜聿明。 孙立人向连长周友良下了这样的“死命令”:“杜副长官是党国的栋梁。因此,你必须保护好,不得有半点差错。倘若完不成保护任务,就不要回来见我!” 周友良率加强连进入原始森林,向新背洋方向搜索前进。不料竟先发生一件颇具戏剧性的事: 一日,第三连忽然发现在一块空地上架着许多堆枪支,其架枪的方法,与部队行军中途休息时架枪方法相同:一个班十余支步枪架在一起,轻机枪则摆放在三堆步枪的中间,十分整齐。周友良起先还以为是第五军的部队在附近休息,忙命士兵四散寻找,找了半天不见人影,却发现一堆堆白骨。再看那些架着的枪都已生锈,甚至连接点都已锈在一起了,显然架的时间已非一日。周友良还以为是第五军在此遇难了。想起孙立人对他下的“死命令”,不禁怅然若失。左思右想,唯有“自裁”一条路了,免得回去受军法制裁,于是他将副连长叫到一旁,强忍悲哀说道: “我没有完成师长交的任务,唯有自裁,以免军法从事,这样,尚可望按烈士待遇,父母妻子有所抚恤。请你把部队带回去,报告师长,就说我已知罪自裁了,望师长怜悯吧。” 副连长劝道:“连长别急嘛。刚才我大概点了点枪支,根据枪支数目,最多不过一团人。第五军军直属部队加上新二十二师,是一支万人以上的大部队。就算这里死了一两千人,也不会死绝。况且,杜副长官必然受到保护,都死光了他也不会死,我们再找找吧。” 周友良摇头惨笑道:“你好糊涂啊。想当初我们在森林中只转了几天,就死不少人,第五军在这里转了三个多月,哪里还能保持一万多人呢?沿途病、饿拖到这里,能剩两三千人就算很不错了。所以,我相信这里便是第五军最后结束的地方。部队落到这种地步了,哪里还有什么官兵之分?谁还管什么副长官不副长官的。” 两人正说着,一个士兵跑来报告,说是在白骨堆里捡到一些新二十八师的符号。 原来国民党军队的符号,都是布质经桐油浸熬过的,不易腐烂蛀食。所以死尸虽被虫蚁吃光,符号却还保留完好。 周友良又亲到白骨堆里翻找,又找出许多新二十八师的符号。这才确信此处是新二十八师的一个团最后牺牲之处。想想刚才自己的急躁、绝望,不禁十分愧悔,赶紧集合部队继续向前搜索。 原来三个月前第六十六军新二十八师在曼德勒至梅谋间防御,被日寇冲击打散,其中一位杨团长率领三四千人向曼德勒以北地区转进。新三十八师在温藻时,电台曾收到该团信号。当时孙立人回电对方通报敌情,并建议对方向西渡过伊洛瓦底江,与新三十八师会合,共同行动。显然,这位杨团长与杜聿明有共同见解,并没有接受孙立人的建议,率部向缅北转进。更不幸的是他们并没有与杜聿明的第五军会合,结果这三四千人的队伍,全部葬身于汪洋大海般的原始森林中。 周友良率加强连在原始森林中又搜索了两天,终于碰上了第五军。新三十八师士兵看到第五军弟兄们的惨状,禁不住拥抱着放声痛哭起来。 这支近万人的队伍,到达新背洋地区时,只剩下病残将士不足三千人。身上的服装撕扯得如同拖布,重武器全部丢光,一些人所以没有丢掉步枪,是用来当棍子拄着好走路。那皮包骨头的形状,令人望而生惧,其单薄仿佛一阵大风刮来就能把他们卷走! 周友良顾不得去同情第五军的弟兄们,他命令三个排长“看好东西!”唯恐所带来的食品被这群饥饿的将士抢光。因为他的任务是来救杜聿明的,只能在杜聿明需要充足之余,才能分给其他的人。 其实周友良过虑了,在他到达之前,空投成功,第五军将士得到了给养。这对长期断粮的第五军来讲,固然是可喜的,但却也是悲剧。 将士们见到了空投食品,发疯似的抢夺,然后不顾一切地把到手的食品吞下去。 杜聿明在得到空投时曾传出命令:各部队长要告诫大家不可暴食,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将士饥饿日久,而且长期吃野菜、芭蕉搞坏了肠胃,骤然暴食必有恶果。 但是,部队拖到这种地步,副司令长官的威望扫地,没有人再尊重他的话了。 将士们抢到了食品,不管不顾地狼吞虎咽。过不多久惨剧发生了:许多暴食者抱着肚子满地打滚,那声嘶力竭的哀嚎之声惨不忍闻,最后蜷曲着死去。 发生了这样悲惨的事,大家都只是默默地围观着,一张张面孔毫无表情。 是的,谁都明白此时此地无法抢救。但这并非促使他们袖手旁观的主要原因。三个月来各种各样的惨死看得太多了,而且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准备!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轮到自己!他们麻木了,好像喜怒哀乐的感情,已被这险恶的原始森林压迫得离开了躯体。他们甚至对肉体的痛苦都反应迟钝了,许多人的腿溃烂得见了骨,却还能坚持走路,根本不以为意。 死了就死了,没有人掩埋,因为暴尸在地面或是挖个洞埋下去,结果都一样。没有人愿意去费力气。 周友良很费了点事,才找到了杜聿明。这位将军浑身浮肿,肿得皮肤发亮,猛看上去像个大胖子。他的周围还有十多个士兵在维护着他,这就是常胜所带的警卫连一百多人所剩下的最后一批士兵了。 周友良先还有点怀疑对方是否便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杜聿明?杜聿明倒有点沉不住气,自我介绍了: “我是杜聿明。你是哪一部分的?” 周友良赶紧敬礼:“报告钧座,部下是新三十八师第一一二团第三连连长周友良,奉师座之命,率加强连特来迎接钧座。” “啊,好……好……好……”杜聿明深感意外,而且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部下带来了军医,先替钧座检查身体吧。” 周友良把军医叫过来,当即检查了杜聿明的身体。杜聿明身体十分虚弱,而且肾功能不太健全,以至在营养不良情况下发生浮肿。军医只能就当时的条件和携带的药品做了处理,并建议周友良绑一副担架把杜聿明抬着走。 担架很快便绑成了,但杜聿明还坚持不肯让抬。因为国民党军的将军们都信奉所谓的“将礼”——《黄石公三略•上略》篇里这样讲道:“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挥扇,雨不张盖,是为将礼。”他身为中将副司令长官,既没有负伤,让人抬着成何体统!但是,不知为什么,经过军医检查,又有一个加强连来接了,他倒反而软弱无力了,似乎再也无能力自己继续前进了。 第五军残部,在周友良连长带领下,向力多方向前进。因为周友良进森林时沿途留下了路标,所以路线不会错,行进比较顺利。如果没有这支接应队伍的带领,杜聿明还不知要带着队伍在森林中转多少天。 因为沿途保持通讯联系,所以当第五军走出原始森林,到达力多时,孙立人集合全师列队欢迎。罗卓英、史迪威、俞飞鹏都来迎接。 杜聿明得到报告,无论如何不肯再躺在担架上,挣扎着下地。但是,几天的担架反倒把他躺软了,几乎寸步难行。他很倔强,咬紧牙,在周友良搀扶下,坚持走了百多米路——他不愿让人看到他是躺在担架上抬来的,尤其要向罗卓英、史迪威证明:杜聿明是不会倒下的!自古野人山被称为“绝地”,他杜聿明还是“绝处逢生”走出来了! 孙立人发现杜聿明挣扎而来,赶紧整队,亲自喊了“立——正!”的口令,然后跑步迎到杜聿明跟前,行军礼: “报告钧座,新三十八师集合完毕,特来欢迎第五军脱险!” 杜聿明伸出双手,紧紧与孙立人握手。他有点哽咽,说不出话来。但内心的感情通过他的双手传递给了对方。 孙立人赶紧扶住杜聿明:“钧座太……辛苦了,应该赶快……休息……”按他的意思,应该马上送杜聿明住进医院。 “啊不,不……我……能走……能走……”杜聿明推开了孙立人,倔强地迈步往前走。他竭尽全力,想要恢复军人步伐,将军的风度,但是,他确实太虚弱了,走不几步,便不能坚持,步履踉跄起来。 罗卓英、史迪威、俞飞鹏等人见状,不约而同迎了上来。 “光亭,你受苦了!”罗卓英扶住杜聿明,不无怜悯地说:“我看还是马上送你去野战医院吧。” “是啊,是啊,”史迪威也有点焦虑地说,“医院有美国医生,会很好地给你治病的。” 杜聿明颇有“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之意,他挣脱了罗卓英的手,冷笑道:“罗长官,我杜聿明既然能走出野人山,就要活下去。要死也只能死在战场上。” 罗卓莫苦笑摇头,退到一旁;史迪威也耸了耸肩,转过身去。 俞飞鹏上前握着杜聿明的手,激动地说:“光亭兄,委座对你的安危十分关怀,特派我来印度查访。现在见到你,我也放心了。马上向委座报告,委座也会高兴的。” 杜聿明沉痛地说:“光亭辜负了委座的信赖,十万远征军一败涂地,我的第五军也溃不成伍。丧师辱国,光亭之罪也!” 俞飞鹏劝慰道:“所谓‘兵家胜败乃是常事’,何况战争尚未结束,来日方长,还不知鹿死谁手。委座曾对我说过:远征军战败,责任不在光亭——委座是了解你的。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光亭兄好好保重身体,为党国报效有日!” 这一番话听得杜聿明心里很舒服,最关键的是蒋介石所说的“责任不在光亭”,他为蒋介石的英明几乎要高呼万岁了,于是禁不住悲从衷来,热泪滚滚地说: “委座知遇之恩使光亭有生之年,尽是报德之日。请俞部长向委座报告:杜聿明率部已走出野人山,只要稍事整训,誓雪前耻,夺回滇缅公路!” 这两人的对话,使一旁的罗卓英和史迪威受到刺激。 “壮哉,光亭!”罗卓英佯笑道,“请问你的第五军部队在哪里?还有多少?” 杜聿明回身向后一指:“陆续跟上来了!” 然而“陆续跟上来”的只能称其为一群群“花子”——他们不仅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而且一个个都要靠木棒器械支撑,否则便不能站立。 史迪威哈哈大笑,他对杜聿明说:“啊不,不,杜将军,你那些已经不成其为部队了。请看孙将军的部队吧——这才是英武之师!孙将军毕竟是我们美国军校培养出来的军官,所以他带的部队就不同多了!” 杜聿明扭头看看排列整齐的新三十八师,这支部队在英帕尔省休整一个多月,英国人和美国人都特别关照,换了美式装备,一个个穿上电光卡叽布军装,翻毛大皮靴,确实神气极了。相形之下,第五军实在太惨了!太惨了! 杜聿明窝了一口气,犹不肯低头,他冷笑道:“装备不等于能打仗。英国人在缅甸扔下了多少飞机、大炮、坦克?烧毁了多少座仓库?我只能承认:装备好的部队比我们逃得快!” 孙立人听了颇不以为然,他暗想:“大家都打了败仗,都不光彩,又何必以五十步笑百步呢?这太无聊了!”但他不能明言,只得打岔说:“诸位,杜钧座沿途辛苦,需要休息。依我愚见,还是请杜钧座检阅了敝师,然后送杜钧座去休息吧。” 杜聿明冷笑摇头:“我哪里还有面孔检阅英武之师呢?你们要送我去医院那就去医院吧!” 经过这一番言语交锋,杜聿明心中对孙立人的感激之情一扫而光,他只是在发狠:“好嘛,我们黄埔的不行,就只有到美国镀过金的才行。好的,好的,倒要看看在中国究竟是英美派的天下,还是我们黄埔派的天下!” 杜聿明骤然由感激变为对孙立人怀恨,而且从此不失时机地散布对孙立人的不满。抗战胜利后,杜聿明在东北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副司令兼冀辽热边司令,蒋介石派孙立人去任他的副职,他却不能相容,想方设法把孙立人排挤走。真所谓恩反成仇!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中国远征军-下》其他试读目录

• 第三十章 杜聿明死里逃生 [当前]
• 第三十一章 罗卓英重设长官司令部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