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狼烟媒体人眼中双面人_遍地狼烟媒体人眼中双面人试读-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二战 > 遍地狼烟 > 媒体人眼中双面人

遍地狼烟——媒体人眼中双面人

媒体人眼中双面人 原《南方周末》记者余刘文曾为周立太现象写了一篇长文。大意如下。 周这个人的形象无疑是正面的,没任何问题。但把他分开来说吧,一个作为律师的周立太,一个作为社会个体的周立太。作为律师,他从过去到现在,从一个农民自学成才到一个名律师,觉得他做的还是蛮成功的,也是蛮有趣的,他的成名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弱势群体被社会关注的这样一个环境带来的。律师的周立太,实际上关注的就是他们的合法权益,周能够成名,从过去的默默无闻,到今天的名满天下,确实有一个社会的原因,就是整个社会对民工这一新的社会弱势阶层(群体)关注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周立太这种现象产生了。一方面,周立太趋合了民工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趋合了社会对民工的关注。所以,他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必然性就是社会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的关注,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周的偶然性,就是周本人无论是从学历还是他的思想水平(就是我们说的思考力),应该说还是非常普通的,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他身上最突出的是,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四川人的那种锲而不舍的韧劲。尤其在深三角,在长三角,在沿海开放城市,发达城市,周立太作为一个民工律师、民工权益代言人,与当地律师队伍是格格不入的。他是个另类,或者说他就是中国律师队伍中的一个另类。这边律师打的官司多是经济纠纷,他打的是劳务,应该是劳动纠纷吧,这种案子标的很小,然而周立太成功了。 作为一个个体,周立太给人最深刻的一个印象,也是他得到最多的一个评价,就是这个人本色,非常本色,不带面具生活的,他怎么想就怎么做。后来成名后他多少开始有一点包装自己的意思了。但他的本色仍是非常鲜明的。周立太不像绝大部分的律师,大部分的律师只有一个目标:打赢官司,拿钱。因为律师的职业特点就是为委托人(委托方)提供法律服务,谁给他钱就替谁说话。“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说得通俗一点是这样的,但周不一样。周立太打官司是有是非观念的,或者说他的主观意识更强。周立太走上法庭的时候,不仅是冲着要打赢官司、赚到代理费,他心中还装着一个东西,他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扮演成了“我就是这个阶层、这个群体的代言人”,他以一腔的热血,或者我们说是正气扮演着这个角色。 周立太先没有拿到钱,所有委托他打官司的民工,都是因工负伤,那些民工没有一个是能够及时给他钱的。他先是替他们争取合法所得的权利,之后再跟着分点。他的游戏规则跟别人的不一样。话又说回来,只有他这种操作方式,才能够运作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案子。他的标的相对来说比较小,而且没有保障,判了也不一定能拿到手,标的小、诉讼时间又长。从律师角度讲,他的风险高,所谓大律师是不爱干的。 作为另类,还有一个最独特的、也非常本色的特点,就是他的正义感很强,他打的所有官司都一样。旁听过他的两次开庭,他的案子不仅是案子的当事双方,他的案子还指向制度。比如说,一个受贿案律师受理后,都是针对公诉方的指控进行辩护说这不够受贿,或不叫受贿。周呢?针对这一条他会说,这是制度不合理造成的。这就是他这个律师的价值,作为一个律师是很称职的。 从观念上、法理上来说,周立太比不上法学博士,但是他对中国司法有贡献,确实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有关条文的完善、完备,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小人物办大事,周立太比较典型。 他身上非常可贵的还有一点,就是从来不跟法官、跟法院进行任何的暗箱操作。他从来没有主动去寻求过其他的暧昧方式来跟法官妥协勾兑,作为一个律师,这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几乎没有任何跟他有私交的法官朋友。中国的律师跟公检法的关系千丝万缕,周作为一个律师,恰恰和中国的公检法没有任何联系。他所有关系的发生,都是在法庭上。 至少可以这样说,周立太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了中国社会法制的进步。但是,如果没有社会的关注,周立太也不可能成功,周立太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了,或者是暗合了社会发展方向。 应该说,周做了政府该干却没有干的事。民工哪有钱来打官司,必须由国家来提供司法援助,周用一个非常人道的、又非常慈善的、符合国情特点的这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假如多有几个周立太的话,打工仔的就业安全环境一定会大有改善,不法商人就怕了。周在深圳,跟司法界的关系是非常紧张的,简直可以用剑拔弩张、势如水火来形容。 他的本色,还有另外一种,就是不会隐瞒自己的缺点,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缺点尽量去掩饰,他为人比较坦率。但他也有非常狡猾的一面。比如说话、喝酒中他的眼神等等,一个人的狡猾不一定是要通过做事。 而周立太的缺点表现在知识不够,知识面很窄,他更多的是很吃苦、很勤奋。但是明显触犯原则的缺点没有。 周还有一种比较庸俗的做江湖老大的想法。当一个人能够左右别人的命运、能够掌控什么的时候,自我的膨胀也是正常的,确实在他身上有这种苗头。估计他身边的那帮人是怕他的,不敢说他,产生了隔阂。他个人英雄主义非常重,认为自己可以左右一切,不需要别人帮助。他缺乏现代精神,这跟他的知识结构,跟他的经历,或者是受教育的背景有关,甚至还跟他打这么多年的官司都有关系。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遍地狼烟》其他试读目录

•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目录
• 饥饿喂大的孩子也许格外凶猛
• 如果不偷吃,或许他已经饿死了
• 先后三次进校门,四年读到二年级
• 周立太最不喜欢的人,是自己的母亲
• 两次失败的婚姻
• 第三次结婚
• 当兵为了吃饱饭
• 进军青藏高原:吃苦是最好的磨炼
• 遭遇潜规则:下定决心学文化
• 复员回乡又成农民:出路在哪里
• 初入工厂,四川人受歧视
• 受电影主角影响,学法念头初萌
• 要改变命运,就立刻从现在做起
• 会学习的人,总能找到时间
• 调解村民纠纷,“土律师”初露锋芒
• 自荐进法律服务所,被破格聘用
• 进城:5000元钱买个官?
• 跳龙门:一举冲过天下第一考
• 挫折:遭遇友情的陷阱
• 风波:“刁民”寄税款给总理
• 乡官牵走农家牛变卖
• 县委书记干预官司
• 斗争:对当地县财政局提起诉讼
• 结果:一输再输
• 无处受理
• 副市长的指示
• 挣扎与绝望
• 权力的边界
• 安徽青年上海断臂
• 无上海户口赔偿竟大减
• 挑战上海社保局
• 终身瘫痪仅获赔5.5万元
• 编外篇:傲慢与偏见
• 泥腿律师看到了市场的空缺
• 媒体人眼中双面人 [当前]
• 朋友眼中的师长
• 挣扎的周立太
• 励志周立太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