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三代青铜器和玉器的神秘造型级纹饰隐含了古人什么样的秘密?
《周易》和道家思想的源头又在哪里?
在我们现有的观念和习惯性说法、做法之中,有多少原自几千年以前的生活经验和信仰?
又有多少古代知识被我们传承且重新建构或误读?
阅读《天神与天地之道》,你将踏上远古信仰的探索旅程
作者简介:
郭静云,史学博士
具有20余年的研究、教学、田野考古与博物馆工作经验。
现任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广州中山大学珠江学者、讲座教授。
其著作《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获“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文史类”提名
目录:
目录
绪言 时空范围与认识古人精神文化的方法要点
一、传统思想与上古信仰的背景
二、时空范围:重新确定“中原”地理概念的本义
三、中国上古文明的历史脉络
四、由世界人类历史的脉络探寻商文化之信仰
五、跨学科领域的历史考证方法
(一)分歧的学科无法达到洞察事情的目标
(二)对文献的解读:文献学所提供史学的“工具”
(三)考古学的“工具”
(四)考古与文献之外的史料
六、本书结构及相关说明
上编 昊天充满神兽:商文明祈天的信仰结构
导论:神兽崇拜及古代文明的精神——兼论研究方法的要点
一、形象与概念
二、时空范围:重新确定“中原”地理概念的本义
三、中国上古文明的历史脉络
四、由世界人类历史的脉络探寻商文化之信仰
五、跨学科领域的考证方法
(一)分歧的学科无法达到洞察事情的目标
(二)对文献的解读:文献学所提供史学的“工具”
(三)考古学的“工具”
(四)考古与文献之外的史料
六、上古信仰考证方法的要点
(一)观察礼器纹饰的观点和解读方法简述
(二)神话研究的观点和解读方法简述
(三)礼器纹饰与古字象形意义的相关性
(四)采用自然界的知识
第一章 上古文明神龙形象来源的异同
一、神龙的自然性或虚幻性
二、鳄鼍的假设
三、蛇的假设
四、天文假设
五、恐龙假设
六、昆虫假设
(一)昆虫假设的源出
(二)昆虫与农耕生活的关系
(三)羽化、升天而再生的理想
(四)昆虫崇拜与萨满文化
(五)双嘴的形状
七、昆虫假设与夏禹神话
结语
第二章 商文明双嘴龙“天神”信仰索隐
一、礼器纹饰通用的母题考
(一)母题涵义考证
(二)双嘴龙母题几种固定的构图
1、双首龙
(1)弯形的双首双爪夔龙
(2)弯形的双首龙
(3)璜玦形的双首龙
(4)双首的蟠龙
2、尾刺龙
(1)尾刺龙与双首龙的关系
(2)弯形的尾刺龙
(3)璜形和勾玦形的尾刺龙
(4)夔形的尾刺龙
3、小结
(三)礼器上的阴刻线纹和印纹饰带
1、弯形
2、璜形或双勾形
3、夔一爪及成对夔形
4、小结
(四)双嘴龙形象的发展及变体
1、双嘴龙与双龙构图
(1)双龙构图与双嘴龙母题的关系
(2)双夔交嘴
(3)双夔交尾:来源与演变
(4)成双的蟠龙结构
(5)双龙互咬尾部
(6)其他结构的双龙图
(7)小结
2、双首龙与双尾龙:两种构图的关系
3、饕餮纹与双嘴龙母题的关系
4、饕餮纹中成对夔龙间鼻形的意思
(1)甲骨文以鼻为象形意义的“自”字
(2)文化信仰中“自”与天皇观念的结合
5、饕餮构图多样化的脉络
(五)总结
二、巫觋文化双嘴龙信仰
(一)神龙食人信仰
1、饕餮食人的纪录本义
2、世界古文明神话中的“龙食人”母题
3、中华文明神话中“龙食人”母题的痕迹
(1)神兽吞吐其子的形象
(2)被神兽吞吐以升天
4、神食人信仰与献人祭神传统的关联
5、通过与神兽结合,臻神化而成为“神人”的信仰
(1)周代礼器上的神人形象
(2)战国以来神龙饕餮的形象与其它臻神化通道联合
6、小结
(二)神龙衍养信仰
1、生长万物的神靈雨
2、神圣的食物
(三)总结
三、“神”字之象形意义
(一)“神”字象形意义原考
(二)金文“申”字
(三)甲骨文“神”字
(四)“神”、“電”、“雷”三字之间的关系
结语:礼器、神话、古字互补所示“神”义来源
第三章、天上龙神的神能:甲骨卜辞考释
一、殷商众神的类别及百神观念的多元性
二、甲骨金文中的天上百神祭祀对象
三、夔龙的神能
(一)神涎赋吉
(二)鬼神之相击
(三)天地之间自然生育的神能
1、管理雨露
2、神来于春田,降养育万生的神精甘露
3、神和電
(1)神降火水,春雷吉象
(2)電和神、雨和靈:自然神符靈验的表现
4、神和虹
(四)神符信仰
(五)神龙祐王与圣王神子的信仰
1、天神对王事授权和保祐
2、神人信仰与帝王观念
3、甲骨文“神妇又子”的卜辞考证
4、“神母”信仰与双嘴夔龙形象之关系
(六)余语
四、其他龙形神兽
(一)神和龙
(二)申(神)和云( )
1、舞雩祈雨
2、云的神性
3、释“云”
4、卜云( )不限于求丰年甘露
五、结语
第四章、先秦从“申”诸字:“神”义扩展的脉络
一、从神祕图案到文字符号的变义
二、“柛”、“ ”、“ ”
三、释“ ”
四、释“ ”
五、释“寿”
六、余论:“神”义扩展的脉络
第三章 商文明神纹来源之谜
一、多元商文明中神纹的属性问题
二、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纹饰结构
三、长江下游文明与二里头的纹饰对照
四、长江中下游文化体系中神纹定型之前相关纹饰的演变
五、长江流域与郑洛地区的关系
(一)二里头与马桥: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问题
(二)文化交流格局中江汉地区之中心环节
(三)江汉、郑洛、成都:地区间的三角形关系
(四)江河中原之神纹硬陶的主要产地
六、印纹硬陶技术与神纹母题
(一)长江中下游三个区域
(二)硬陶技术的衍生
(三)夔神纹衍生之谜
七、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影响问题
八、结语
九、余论:殷周之前的文字中,寻找“神”字的雏形图
第六章、殷商帝国多元的宗教:非龙形的通天兽
一、从信仰到宗教
二、能组成饕餮结构的崇高神兽
(一)双凤饕餮夔神
(二)双虎饕餮夔神
(三)凤虎夔的扉棱
(四)三神形象的混合及演变
三、饕餮与兽面之结合——兼谈神牛形象
四、“神象”:虫龙之外的夔形鼻皇
五、构成饕餮局部形象的神兽
六、神兽头像
七、立体的神兽造型
八、作礼器底纹的神兽
九、结语
第七章、老虎帝国
一、虎形礼器:崇拜神虎的发祥地及信仰要点
(一)江汉上游对虎神的崇拜
(二)江南对虎神的崇拜
1、崇拜华南虎的遗迹
2、华南地区崇拜虎的滥觞
(1)平原农民与山麓猎民精神文化的交流
(2)刻纹白陶礼器之谜
(3)高庙文化獠牙图考
3、崇拜野猪的遗迹:根源和传演
(1)新石器中晚期长江流域
(2)新石器中期各地猎民生活的若干规律以及野猪的重要性
(3)新石器中晚期渭河流域渔猎粟作文化对野猪的崇拜
(4)海岱地区的文化特点
(5)青铜时代野猪形象的传演
(6)人类历史所留下的崇拜野猪的痕迹
(7)小结
4、从野猪到老虎:獠牙图的传承和意思演变
5、虎牙形象的文化属性问题
6、虎口的象征意义
7、小结
(三)殷商王族对虎神的崇拜
二、提及老虎的殷商文献考:用意、观念及文化属性
(一)猎虎卜辞考释
1、殷王猎虎纪录
2、殷王焚擒猎虎
(二)猎虎的神祕意义
1、虎为受祭祀者和祭牲的作用
2、殷王暴虎及田猎祝法
3、“虎”之咎征
(三)从田猎到防守
(四)试释“虎 ”
(五)总结
三、地名和族名中的老虎形象
(一)写法从“虎”、“虍”的猎地和猎地的族群
1、虎头人身的地名和此地带的地主
2、从“虍”、“ ”(歹)的猎田和族群
3、从“虎”、“田”之“ ”( )的猎田和族群
4、从“虎”、“而”之“ ”( )地的猎田
(二)殷商贵族含“虎”名的社会团体和政权
1、虎族的属性
2、虎族及虎侯的身分
3、其他从虎的殷商族群: 、 、 、 、 、 及 虎者
4、西周虎名的传承
5、小结
(三)从老虎形象的方国和族团:地望考
1、虎方之地望考
2、盧方的地望及其与殷商的关系,兼释“ ”(寻)
3、 方地望考与 族的属性
4、 和 的族群属性、活动范围和古国地望
(1) 国的历史考
(2) 国的历史考
(3) 、 、 国的关系
5、 与 族团的活动范围
(四)殷商文明中神虎之“地理”:南北传统的成分
四、多元与整体化
(一)从礼器的造型看南北对老虎崇拜的合并
(二)西岭老虎军队威猛的象征
五、传世神话中神虎以及“虎口”的功能演变
六、结语
第八章 商文明信仰中天凤的神能
一、玄鸟神话刍议
(一)玄鸟不是殷商始祖的信仰
(二)鸟生信仰与汤商文化的关系
(三)从石家河到盘龙城鸟形礼器的演化看玄鸟形象
(四)从古人经验的角度再思鸷鸟形象
(五)战国时期玄鸟形象变化与神能减缩
(六)玄鸟与天凤:天凤形象的演变脉络
(七)总结
二、神生与鸟生之别——兼谈鸟类族徽
(一)神、龙、鸟与宗族的关系
(二)殷周以鸟类为族徽的族群
1、多元的鸟族
2、雀族和多类凤族
三、崇拜鸟类的多元性与商文明天凤形象的规律化
四、甲骨卜辞中凤鸟多元的意义
(一)甲骨文“凤”字的字形之谜
(二)殷人猎兽、擒鸟
(三)凤羽旋风:对传统理解的疑虑
(四)遘风或遘鹰?
(五)占卜掫凤的隐义
(六)宁凤祈礼考
1、释“宁”
2、宁凤礼仪与方位概念的关系
(七)殷人禘禴凤的记录
(八)四方、四时、四季的羽绒形象和占星术求年之祭
(九)凤凰与风伯关系
五、神与凤的神能之别与互补关系
(一)神凤来护王事
(二)神凤在天上互动,自然界万物化生
六、结语
第九章 非兽形的“天帝”
一、“上帝百神”观念:上帝在天上的位置
(一)群体的神、祖和独一上帝信仰
(二)“方帝”与“帝方”
1、“方帝”
2、“帝方”
3、“帝”字作名词和动词之区分
(三)总结:天中的崇拜对象
二、天中观念及形象:“帝”字的象形意义
(一)前人对“帝”字字形的解释及其矛盾
(二)从“上帝”的自然居处思考“帝”字的形象来源
三、商代上帝的信仰内容
(一)季节运转与年岁收获
(二)生死之崇高原理
(三)上帝与商王
1、帝若王授祐
2、帝怒王降艰令咎
3、在哪方面上帝经常祐艰商王?
(1)建邑:国家的中央政权
(2)出兵:国家的四方领土
4、上帝“体现”概念的衍生
5、小结
(四)上帝与天上神兽的关系
1、帝令神、龙
2、帝令凤、羽
(五)思考“帝令雨”卜辞的隐义
1、“帝令雨”卜辞的规律考
2、思考信仰的层面及演化
(1)神兽与巫、上帝与王
(2)神兽和天象、雨水和雨师
(3)黄帝杀夔,帝令雨
3、小结:殷商时代上帝与自然界的神祕结构
(六)先王宾于帝的概念
四、结语
第十章 先王的形象
一、商王族祭日与祖妣日名索隐
二、先王崇拜:汤商与殷商的问题
(一)殷商王族的不固定性与完整丧礼结构的矛盾
(二)祖形器的线索
(三)十日神话的属性
三、卜辞中神龙与王考、妣考的关系
四、余论
(一)“祖、日、鸟、龙、帝”宗教系统
(二)龙吞日的信仰母题
第十一章 商代礼器人面寻钥
一、学界对商周面像意义的探讨
二、商时期的人面图像类型
(一)三星堆类型。
(二)江南类型。
(三)陕南及周原类型
(四)河北及殷墟的类型
(五)总结
三、大禾人面方鼎之谜
(一)文化脉络及属性问题
1、从河北到湖南
2、眉毛与人中特征所隐含的意义
(二)造型释意
1、学界关于大禾方鼎的面像讨论
2、面像与饕餮的关系
四、被饕餮吞噬者的身份考
(一)“神杀”信仰与“巫”的形象
(二)殷商以前人牲斩首礼之遗迹
1、长江流域
2、西辽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
3、草原地带:以石峁遗址为例
4、小结:殷商帝国人牲斩首礼的多元性
五、神杀巫礼的特点
(一)神杀造型的规律
1、神兽从头咬巫
2、神兽吞噬巫头
3、单头的造型
(二)殷墟1400号王墓面具之谜
(三)神兽噬巫首的特殊意义
六、殷周时期巫面像作用的演化
七、结语
总论:神兽、祖先与上帝──商文明昊天的信仰结构
一、商文明神圣宇宙
二、世界上古信仰的脉络刍议
三、商文明信仰演化趋势
下编、从天神到天地之道:易与道观念的先迹
导论:从形象到概念
第一章 甲骨文祈卜“下上若”的隐义与天地之交概念
一、资料分类及训释
(一)向“下上”祈祷卜辞的分类
(二)“若”与“授我祐”的训释
1、释“若”
2、释“授我祐”——兼探甲骨文中“自我”的用词和概念
(1)“朕”
(2)“余”
(3)“我”
(4)小结
二、何谓“下上”?
(一)商代“下上”概念与西周“上下帝”概念之区分
(二)“下上”与逆祀之礼
(三)商代“下上”与秦汉“上下神祇”之别
(四)“下上”与“天地”
三、“下上”卜辞的演变脉络
(一)早期的“下上”与后续的“上下”
(二)字形的演变
四、“下者之在上,上者之在下”的隐义
(一)“ ”象征意义
(二)“ ”与“ ”
(三)殷墟卜辞中的“下上”与“殷道”的《坤乾》
结语
第二章 从商周古文字思考“乾”、“坤”卦名索隐
一、《易》“健”和“顺”卦名的关系
二、“乾”和“坤”卦名的关系
(一)乾卦的卦名索隐
1、“上出为干,下注为湿”
2、卜辞考证
3、释义
(二)推论坤卦的卦名本意
1、“坤”字释疑
2、“坤”系先秦从“申”字族类的字体
3、推论“ ”与“坤”的关系
三、结语
第三章 天地之交与先秦“神明”之生机概念
一、两极相对与相合:自古以来传承的思想模式
二、先秦诸子说“神明”的要点
(一)“神明”与“天地”关系密切
(二)“神明”非天地之“神祇”
(三)神明为天与地之间的媒介:宇宙生机观念
(四)“神明之德”概念:阴阳未分体乃是“神明”
(五)总结
三、自然神明观:从信仰到哲学
(一)“神”降自天
1、商文明“天神陟降”的形象观念
2、哲理化的“神降”概念
(二)“明”出自地
1、商文明“地明出入”的形象观念
(1)甲骨文中“明”字的本义和字形考
(2)商文明礼器上“明纹”的本义
(3)“明纹”与“日纹”之间的关系
(4)神话中“明”出入地信仰的遗迹
2、哲理化的“明出”概念
(三)神与明相辅的思想
1、相对与相补
2、商文明“神”与“明”相辅信仰的遗迹
3、从信仰到哲学
4、神气与明形
5、神光与明照:《太一》时间哲学的神明观
(四)总结
四、礼制及孝道的神明观:社会取象于大自然
(一)祖孙与君臣之交:家族与国家万年无疆的生机
(二)祖先神德对后裔的保祐以及后裔对祖先秉持明德的承诺
1、神德的表达字汇
(1)元德
(2)正德
(3)先王、皇祖考之德
(4)懿德
2、“明型”概念
3、“明德”概念:从信仰到思想
4、“明器”概念的本义
(1)从文献的线索认识汉代的“明器”概念
(2)从早商到殷周“明器”概念演变
(3)明纹与日纹;早商时代“明器”与“祭器”间的区别意义
(4)明纹与日纹从盘龙城文化的传播、传承以及其意义的淡化
5、小结
(三)神明之德:从宗庙之礼到社会伦理概念
(四)总结
五、战国晚期至西汉道家黄老思想中“神明”观之演变
(一)道家思想中“一”与“神明”概念之相关性
1、“道者,神明之原也”
2、道家“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概念
(1)三生于一,而三合一为生:宇宙三元观
(2)“道”所生的“一”,既非道亦非太一
(3)“三”以“得一”为“生”:道家“得一”概念
3、“道生一”即谓之“神明”
(二)“神明”、“一”、“德”:道家哲学概念之演化
(三)战国晚期神明成为宇宙观建构的至上规范
1、道家之内
2、道家之外:对其他学派的影响
3、小结
(四)战国末期至西汉道家神明观中“神”与“明”的关系
1、道家之内
2、道家之外:对其他学派的影响
3、小结
(五)“知其子,复守其母”:道家神明认知论
1、道家之内
2、道家之外:对易学的影响
(六)总结
六、心知道:荀子神明观
(一)战国晚期神明观大脉络中荀子神明观的共同性与独特性
(二)通于神明,参于天地
(三)“并一而不二”
(四)“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五)总结
七、神明人格化:从哲学到信仰
(一)养生学的“生机”概念
(二)“神明之在人”概念的发展
(三)“神明”为“圣”的本质
(四)“神明而寿”:成仙的方法
1、阴阳合乃生神明
2、保精于体中则神明而寿
3、神明台:汉帝国永生的生机
(五)总结
八、结语
第四章 从上下到五方:商周色谱与“五色”概念之形成
一、上下和中方:礼仪中颜色的作用
二、光谱规律与五色结构的客观性及普遍性
三、从光谱结构看殷商卜辞中的颜色
(一)第一阶段:白与黑
1、殷商祭礼用白色的牺牲
2、殷商祭礼用黑色的牺牲
3、相配白与黑牺牲的祭礼
(二)第二阶段:“赤”字与赤色的表达字
1、对“赤”字的疑虑
2、“ ”字所表达的颜色与相关礼仪的通考
(1)“ ”:甲骨文赤色的表达字
(2)“ ”为“ 犅”(骍刚)的牺牲
(3)殷商用 牺牲的“囗”(祊)祭法
(4) 与羊、 与黑、祖与妣、阳与阴:形象的关系与观念的演化
(5) 与犂:纯色、吉色与纯洁牺牲的概念
(6)王室宗庙的祊祭与殷商帝国盟会的关系
3、小结
(三)第三阶段:黄与青
1、甲骨文黄色的记录
2、甲骨文无青色的问题
3、传世的文献中的青色牺牲
四、殷商祭礼中“幽”色的色素与形象
(一)甲骨文幽色的色素考
(二)幽与玄:甲骨文与传世文献的线索
(三)殷商时期幽色的象征意义与“幽”字的结构
1、幽黄与玄黄
2、“上界”颜色的概念
3、“幽”字字形论考
4、“幽”字非仅作颜色的用意考
5、白幽及黄白
(1)白幽之“大有”
(2)黄白之“晋”
(3)小结
五、关于殷商五色概念的总结
六、西周时期的“天色” 概念及其相关的形象
(一)玄黄
1、传世文献玄天与天地玄黄概念
2、西周晚期铭文“玄黄吉金”概念
(1)铭文中表达金属颜色的用词
(2)甲骨金文“黄金”、“ 金”、“赤金”、“白金”的意思
(3)“其金孔吉,亦玄亦黄”
(二)春秋钟、戈铭文“玄翏”隐义考
(三)玄武的信仰与形象
1、先商各地虫龙与龟鳖崇拜并存的遗迹
2、商文明龙与龟造型的若干规律及其隐义考
3、神话中“玄武”与圣王的关系
4、殷周以来信仰中玄武与王位的神祕关系
(四)玄衣的形象与概念
1、玄衣天盖:礼仪与观念
2、玄衣与玄武的关系
(五)从上到天:周文化以“玄”取代“幽”的信仰演化
七、西周“幽”字的新义以及幽、朱、冏三色关系
八、浅探战国后“幽”、“玄”、“青”的字义变化问题
九、结语
第五章 “未知其名”:商周“道”观念之本义及演化
一、哲学与前哲学思想范畴的关系
(一)概念与其表达字汇的使用背景
(二)“道”字早期字形
二、甲骨文“ ”字及其异体字的考释
(一)甲骨学界争鸣
(二)“ ”与“ ”之区分
1、字形区分
2、字义区分
(1)“ ”字的用义考:甲骨文中“永用”福祐辞
(2)“ ”字的用义考
3、小结
(三)“ ”与“行”之区分
(四)“ ”与“ 之区分
(五)“ ”与“ ”的字形关系
(六)从“口”的“ ”与从“止”的“ ”字
(七)总结
三、从“ ”至“道”的演化及其隐义
(一)两周时期“道”的字形考
1、从“行”、“人”的“ ”字
2、西周早期从“ ”(或“ㄔ”)、“舟”的“ ”(或“ ”)字形考
3、从“行”、“首”的“ ”字
4、从“行”、“ ”、“寸”的“ ”( 導)字
5、从“行”、“首”、“止”的“ ”字
6、从“ ”、“ ”的“ ”字
7、小结
(二)“首”与“道”的关系
四、本义与衍生的用意
(一)文献中“道”用作“導”之例
1、甲骨文
(1)王導司礼
(2)導路指南
(3)令導途
(4)除灾導王
(5)導王升天
(6)道母
(7)国名、巫名
2、金文
3、简金文
4、先秦典籍
5、小结
(二)“以言道指導正道”:以“導”为中心的意思范围
五、“導道”的信仰与道家思想的萌生
(一)从上古“導”的信仰阅读老子之“道”
(二)天道的天导方法与星命的天命作用
(三)未知其名
(四)“道母”与道家的“母”概念
六、“道”信仰哲理化后的思想趋势
(一)战国早期“天地之導”:“道”与“神明”概念的结合
(二)战国晚期以“道”为源头的产生论
(三)“道”与“太一”概念之混合
(四)“有名”和“无名”
七、结语
总论 :从信仰到哲学、从哲学到新的信仰
余言:多层面的信仰与思想──兼谈上古观念的研究现况与前景
一、死生与长生的两面性
二、溯源研究现况与趋势
三、从人生欲望到史学目标
四、从目标到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一)白纸法
(二)自行不取名
(三)不许仅从一条材料说任何话
(四)表裡分合
(五)寻找主轴、追求掌握母题
(六)多種材料和多種學科方法
(七)历史方法:兼否定“史前”用词
(八)“既得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通考
五、从方法到成果:观察多层面的信仰与思想
六、未解决的问题比已解决的更多
参考书目
Summary
后记
图录
图一:1、濮阳县西水坡M45墓龙虎构图;2、濮阳县西水坡M50人骨坑;3、曾侯乙墓的木漆衣箱盖图;4、濮阳县西水坡M175人骨坑。
图二、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龙虎:1、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虫龙;2、辽东后漥遗址出土的石刻老虎造型。
图三、四川江北县龙溪乡东汉墓画像石。
图四、古埃及新王国图画:1、Nekhbet秃鹫与Wadjet眼镜蛇两个古埃及字;2-3:崇拜Renenut地母(古埃及新王国图画);4、Renenut地母养法老。
图五、古埃及新王国图画:1、眼镜蛇尼罗河神;2、蛇头的Geb大地神。
图六、古埃及新王国图画: Ra日神杀败Apop冥神时,1、化身为人;2、化身为猫;3、化身为兔子。
图七:1、塔纳赫(旧约圣经)中克托尼俄斯蛇的形象(据奥伯利•比亚兹莱版画);2、明代汪肇《起蛟图》局部,龙于雷云中。
图八、斯拉夫民间故事神龙的形象。
图九、西周时期甘肃铜镜被视为日蚀和月蚀图。
图十:恐龙假设。
图十一、明代补子,团龙云中。
图十二:1-2、红山文化玉龙;3、陶寺文化陶器上的龙图;4、殷商青铜器上的夔龙;5、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6、震旦博物馆收藏殷商玉龙。
图十三:1、阿尔金先生的对照图:A、叶蜂科的幼虫,a、红山文化玉龙;B、C、金龟子科的幼虫,b、c、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2、孙机先生的昆虫图:D、金龟子,d、蛴螬(金龟子幼虫);E、豆象,e、蛴螬(豆象幼虫)。
图十四:1、自然界多种小龙;2、头角尾刺的幼虫;3、蝴蝶的头部;4、蜻蛉幼虫;5、毛虫吐出虫丝悬垂在空中;6、商代晚期串 父丁卣的铭文。
图十五、明代佚名《白描罗汉》图。
图十六:1、卡纳克神庙巨大蜣螂像;2、古埃及金龟蜣螂“hepri”字;3、繁化写的“hepri”字;4、法老名中,下埃及和上埃及的象征。
图十七:1、红山出土玉质蚕蛹;2-3、虢国墓死者身体上的虫形玉链;4—7、头嘴尾犬齿的幼虫;8—10、红山出土的双首玉龙;11、西周虢国墓出土的双首玉龙璜;12、新郑市博物馆收藏春秋时期双首龙形的编钟钟耳;13、北京故宫收藏西周中期趛鬲的口沿双首龙纹;14、西周虢国墓出土的梁姬罐盖上的双首龙图;15、台北故宫收藏的殷商末期亞丑簋上的双首龙图;16、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的父丁卣提梁上的双首龙图;17、北京故宫收藏的杜伯 器盖上的尾刺龙图。
图十八:1、美洲阿兹特克文化的Aigos神;2、秘鲁的崇拜神。
图十九: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工作站收藏的三虫陶簋;2、偃师博物馆收藏二里头时期的陶质六虫透底器;3、河南濮阳南乐县宋耿治村出土东汉延熹三年(160年)的六笼石砚。
图廿、盘龙城李家嘴二号墓出土三、四期的铜甗(PLZM2:45)。
图廿一、二里头出土四期陶簋的饰带分析。
图廿二、上海博物馆收藏汤商早期圆鼎的饰带分析。
图廿三、盘龙城早中期带神纹的青铜器:1、杨家湾出土盘龙城三期的铜爵(PYWM6:1);2、楼子湾出土盘龙城四期的铜鬲饰带;3、李家嘴一号墓出土盘龙城四、五期的铜鬲(PLZM1:4)。
图廿四:郑州出土圆鼎饰带的分析。
图廿五、带夔纹的硬陶片:1、湖北黄石阳新县大路铺遗址出土;2、偃师二里头四期出土。
图廿六、盘龙城李家嘴一号墓出土四、五期的铜觚(PLZM1:19)。
图廿七、江汉地区出土盘龙城文化四、五期的铜觚。
图廿八、殷墟出土史语所收藏R2058饰带的分析。
图廿九、两商双嘴夔龙形状分析。
图卅、殷商时期夔纹饰带:1、殷墟出土史语所收藏的R2078;2、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斜角杯口沿纹; 3、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铜簋圈足纹;4、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齐妇鬲饰带;5、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竹斿卣提梁饰;6、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犅伯 卣提梁饰;7、台北故宫收藏的 召卣。
图卅一、西周时期夔纹饰带:1、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凤纹卣提梁饰(早期);2、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斜角盆(中期)。
图卅二、从一条双首双爪夔龙到两条成对的夔一足:1、洛阳博物馆收藏殷商子甲父己鼎的饰带;2、上海博物馆收藏西周昭王时期的令盘足纹。
图卅三:1、北京故宫收藏西周中期的师趛鬲;2、新郑博物馆收藏郑国方壶的饰带。
图卅四、台北故宫收藏西周宣王时期的颂壶。
图卅五:1、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春秋塞公 父铜匜;2、南越王墓出土的双头龙金带钩;3、西周金文“神”字。
图卅六:1、西汉晚期南阳唐河县针织厂画像石墓顶版上的龙图;2、东汉时期山东沂水县韩家曲画像石墓上层的璜形龙图;3、甲骨文“虹”字。
图卅七:1、西周晚期虢国墓出土的梁姬罐盖;2、陕西韩城出土西周晚期的芮国铜盉。
图卅八、殷商盘龙构图:1、保利艺术博物收藏的青铜盘底纹;2、台北故宫收藏的青铜盘底纹;3、台北故宫收藏亞丑簋足的饰带。
图卅九、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的铜盉。
图四十、春秋战国盘龙构图:1、虢国墓出土的铜盉;2、秭归斑鸠岗出土的楚国嵌地几何云纹铜敦的顶部图案的分析。
图四一:湖北襄樊孔湾镇陶家洼子1号战国墓出土铜豆的纹饰构图。
图四二:1、北京和台北故宫各藏一件西周时期的追簋;2、上海博物馆收藏西周时期的梁其 盖;3、杜伯 铭文的“神”字。
图四三、西周青铜器双龙抽象化的构图:1、甘肃灵台县白草坡出土、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圆鼎饕餮饰带;2、陕西扶风县云塘村出土、周原博物馆收藏的伯多父壶盖;3、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曾中斿父壶饰带。
图四四:1-2、妇好墓出土尾刺龙形的玉玦;3、常庆林收藏殷商尾次龙形玉璜。
图四五、从一条双首双爪的夔龙到成对双夔的构图。
图四六、陕西扶风县云塘村出土、周原博物馆收藏的伯多父 器、盖饰带。
图四七、带弯形神纹的硬陶片:1、宜昌路家河遗址出土;2、宜昌中堡岛遗址出土;3、宜昌三斗坪遗址出土;4-5、宜昌杨家嘴遗址出土;6、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三期陶质敛口罐饰带;7、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三期陶质高领尊的饰带;8—9、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三期陶片;10、湖北黄石阳新县大路铺遗址出土。
图四八、带弯形神纹的汤商青铜器:1、李家嘴一号墓出土盘龙城四、五期的铜觚(PLZM1: 21);2、杨家湾出土盘龙城六期的铜鬲和其饰带;3、杨家湾出土盘龙城七期的铜鬲;4、盘龙城七期的铜鼎;5—6、李家嘴出土盘龙城五期铜簋纹饰的符号分析(PLZM1: 8和5)。
图四九:1—2、上海博物馆收藏两件盘龙城文化的铜觚纹饰符号分析;3、北京故宫收藏盘龙城文化的方壶纹饰符号分析。
图五十、殷商时期神纹饰带:1、台北故宫收藏殷墟时期的 簋口沿纹;2、殷墟出土、史语所收藏的羽纹肥遗型纹瓿形器的足纹R2057;3、殷墟出土肥遗型觯形器的足纹R1075;4、殷墟出土、史语所收藏的重盖活颈扁条提梁卣形器的颈纹R1071;5、殷墟出土、史语所收藏的罍形器的腰纹R2076; 6、台北故宫收藏的神纹簋口沿纹;7、台北故宫收藏的子父癸觚上的纹饰符号;殷墟1001大墓神纹原始瓷器。
图五一、商周时期璜形或双勾形的神纹:1、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出土的硬陶片;2—4、二里头出土的三期硬陶片;5、上海博物馆收藏盘龙城文化铜斝的纹饰;6、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的 觚纹饰;7、山西曲沃北赵春秋时期晋侯墓铜鸟尊的翅纹。
图五二、汤商时期夔纹符号:1、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出土的硬陶片;2、二里岗遗址出土的硬陶片;3、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三、四期绿松石龙面的纹饰分析;4、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扁足鼎足纹;5、北京故宫收藏圆鼎阴刻线纹的局部分析;6、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铜觚纹饰。
图五三、殷商时期夔纹符号:1、上海博物馆收藏的 觚纹饰;2、北京故宫收藏的正鼎足纹;3、殷周青铜器上夔形和璜形的阴刻线纹;4、上海博物馆收藏圆壶的阴刻线纹。
图五四、妇好墓出土的玉质长尾鹦鹉。
图五五:1、殷商礼器扉棱;2、安阳出土独立的一件扉棱单元;3、天津博物馆收藏西周厉王时期的克镈。
图五六:宝鸡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的西周晚期的编镈。
图五七、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墟时期 父丁卣。
图五八、晋侯墓出土的玉牌。
图五九:1、殷墟郭家庄出土的小方鼎;2、成对尾刺龙交口构图的发展。
图六十、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墟时期 簋的足纹。
图六一:1、北京故宫收藏西周时期的杜伯 盖;2、金文“神”字。
图六二、春秋时期芮国金饰。
图六三、成对夔龙构图:1、台北故宫收藏殷商时期门祖丁簋的足纹;2、台北故宫收藏殷商时期 父癸簋的足纹;3、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戉箙卣成对夔龙饰带;4、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竹斿卣的饕餮纹;5、上海博物馆收藏西周早期川鼎的足纹;6、台北故宫收藏西周早期乳丁夔纹簋的足纹;7、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戈父丁簋的足纹;8、上海博物馆收藏西周早期作册嗌卣的腰纹;9、台北故宫收藏西周早期舟簋的口沿纹;10、西周早期琉璃河出土围方鼎盖的刻纹。
图六四:1、西周晚期虢国墓出土的玉璜;2、西周中晚期芮国墓出土的玉璜;3、上海博物馆收藏西周毛公方鼎的口沿纹;4、西周中晚期芮国墓出土的玉玦;5、西周晚期虢国墓出土的玉玦;6、殷墟1001号墓木器遗迹。
图六五、西汉早期马王堆一号墓和三号墓出土的帛画。
图六六:1、南阳唐河电厂墓出土西汉晚期的画像石;2、四川新津宝子山崖出土东汉时期的画像石。
图六七、山东沂南县出土东汉时期画像石。
图六八:1、西周晚期晋侯M31墓出土的玉璜;2、西周晚期晋侯M113墓出土的玉璜;3、北京故宫收藏西周晚期的玉璜;4、养德堂收藏西周晚期的玉璜。
图六九:1、石家河晚期肖家屋脊玉作坊出土的人面像;2、石家河晚期枣林岗出土的人面像;3、殷墟小屯发现石家河系统的玉器神人头像;4-5、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牌。
图七十:1、南阳唐河县湖阳镇墓出土西汉中晚期的画像石;2、山东西张官庄墓出土东汉时期的画像石。
图七一、山东嘉祥东汉时期的武氏祠画像石。
图七二:1、四川郫县出土一号石棺上的画像石;2、四川合江县出土四号石棺上的画像石。
图七三、西周晚期成对蟠龙交身:1、晋侯 壶盖;2、颂壶盖纹;3、晋侯方壶盖纹。
图七四、秦朝咸阳宫殿空心砖。
图七五: 1、春秋时期芮国金饰;2、春秋时期芮国玉环;3、上海博物馆收藏西周时期仲 父鬲的器纹;4、殷墟妇好墓出土鸟负龙玉牌。
图七六:1、上海博物馆收藏西周早期斿父癸壶盖;2、台北故宫收藏西周早期龙纹簋的器纹。
图七七、西周早期作册大方鼎。
图七八:1、二里头出土的陶片;2、上海博物馆收藏战国时期双尾龙玉佩。
图七九:1、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晚期铜觯的腰纹;2、殷墟出土中柱旋龙盂形器的足纹和口沿纹;3、殷墟出土白陶罐的口沿纹;4、台北故宫收藏殷商时期铜簋的足纹。
图八十:1、石家河、盘龙城文化的神面纹(据台北故宫收藏的玉圭);2、良渚玉器上的刻纹。
图八一、史语所收藏礼器上的饕餮纹。
图八二、据张光直先生夔龙图和兽头图的类型。
图八三、殷商时期的饕餮纹:1、上海博物馆收藏的 鼎;2、台北故宫收藏的融尊。
图八四:1、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乳钉纹簋的足纹;2、震旦艺术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的玉龙;3、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 爵的器纹。
图八五、上海博物馆收藏西周早期的从簋。
图八六、北京故宫收藏殷商时期的扁足 鼎。
图八七、殷商时期的饕餮纹::1、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亞丑觚;2、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龙纹觚;3、殷墟侯家庄1400墓出土、史语所收藏的铜觚R1034。
图八八、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的三层饕餮纹铜簋。
图八九:1、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的三层饕餮纹铜簋;2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的 鼎。
图九十、殷商时期的射女鼎(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各藏一件)。
图九一、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 父丁鼎的饕餮纹。
图九二、殷商方彝饕餮纹:1、史语所收藏R2067;2、上海博物馆收藏的 父戊方彝。
图九三:1、洛阳博物馆收藏的西周方鼎;2、台北故宫收藏西周早期的铜簋。
图九四、天盖符号图:1、河姆渡陶钵;2、良渚玉质头饰;3、良渚神祕符号;4、荆门六合出土的玉虎面饰;5、襄汾陶寺出土的玉虎面饰; 6—7、台北故宫收藏龙山玉圭刻纹;8、春秋晚期曾侯乙墓出土铜镬鼎的饕餮纹及其鼻形符号;9、殷商饕餮纹鼻形神杖;10、良渚文化玉翼形器。
图九五:1-3、殷墟墓葬出土的兽面形饰;4、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匙。
图九六:1、台北故宫收藏殷商时期的亞丑方彝盖;2、山西出土西周早期的方彝盖;3、信阳罗山天湖商周墓里出土的铜鼎铭文。
图九七: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河伯乘龙游河帛画。
图九八:1、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殷商时期的铜钺;2、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钺;3、司母戊方鼎的鼎耳;4、琉璃河出土堇鼎的鼎耳。
图九九:1、晋侯墓地81号墓所出土的玉佩;2、暂集轩收藏的玉佩;3、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神人骑龙玉佩。
图百、山西出土西周早期的匜鼎。
图百零一、山西大同下深井北魏墓出土的两件鎏金镂空牌饰。
图百零二:1-2、战国早中期熊家冢墓出土的玉佩;3、良渚文化天神双鸟玉佩;4、荆州院墙湾战国楚墓出土的玉佩。
图百零三、战国早中期熊家冢墓出土的玉佩。
图百零四:1、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朱地彩绘棺族挡绘饰;2、谢家桥西汉墓出土的漆翣。
图百零五、太原金胜村战国时期赵卿大墓出土的高柄香炉。
图百零六:1、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饕餮纹簋的口沿纹和足纹;2、南越王墓出土的右夫人组玉佩;3—4、近代寺庙屋顶上“饕餮”构图:3、广东梅县靈光寺大雄宝殿的屋顶;4、广东梅县道观的屋顶。
图百零七、山东地区出土、震旦艺术博物馆收藏北魏时期的佛像。
图百零八、山东地区出土、震旦艺术博物馆收藏北魏时期的佛像。
图百零九、台北故宫收藏的双龙纹簋。
图百十、美国弗里尔画廊收藏殷墟时期的铜盉。
图百十一、台北故宫收藏的明憲宗皇帝坐像。
图百十二、北京禁城皇宫阶梯通天道。
图百十三、夔神饕餮在云中(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戈鼎)。
图百十四:1、庙底沟陶纹(据苏秉琦先生的分析);2、半坡陶纹(据发掘报告的分析);3、马家窑陶纹结构(据石兴邦、谢端琚、严文明先生的分析)。
图百十五:1、二里头和马桥陶纹对照(据许宏分析);2、马桥陶豆的纹饰;3、马桥陶鸭形器的纹饰;4-5、马桥两把黑灰陶觯;6、马桥黑灰陶的器盖;7、二里头带夔纹陶片。
图百十六:1、福泉山遗址101号墓出土良渚陶豆的饰带;2、福泉山遗址65号墓出土良渚双鼻壶的图案;3、福泉山遗址65号墓出土良渚文化的陶鼎;4、福泉山遗址出土崧泽时期的陶壶;5、崧泽遗址59号墓出土的陶豆。
图百十七:1、崧泽遗址95号墓出土的陶豆;2、桐乡市博物馆收藏崧泽文化的陶豆;3、江苏宁镇咎庙遗址出土镂口纹的豆把;4、浙江湖州出土崧泽文化的陶杯;5、郑州洛达庙遗址出土二里头文化的陶豆;6、夏家店下层大甸子遗址713、806等号墓出土的陶纹饰带。
图百十八:海青浦区大盈镇寺前村遗址出土的陶壶。
图百十九:1—3、胡家屋场遗址出土皂市下层文化中期的镂孔纹陶器:1、低足豆;—2、圆足盘;3、罐耳;4—6、汤家岗遗址白陶圈足盘的足纹饰带。
图百廿、大溪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早期的陶器:1—2、三斗坪遗址出土的彩陶片;3、澧县梦溪三元宫遗址出土的中期彩陶片; 4—9、划城岗遗址出土的陶器:4、早一期的彩陶罐; 5—6、中一期88号墓出土的簋;7、中一期63号墓出土的簋;8、中一期88号墓出土的鼎;9、中二期33号墓出土的豆。
图百廿一、长江中游镂孔饰带:1、京山屈家岭出土晚期的瓶形器;2、江西湖口史家桥遗址出土的豆柄;3—4、江西靖安郑家坳遗址出土的陶豆。
图百廿二:1、石家河邓家湾出土的鸭形器;2、二里头出土的鸭形器;3、马桥出土的鸭形器。
图百廿三:1、邓家湾祭祀区出土屈家岭时期的筒形偶像;2、屈家岭文化器盖;3、石家河文化周索状堆纹陶壶;4、二里头出土的周索状堆纹陶壶;5、王家嘴出土盘龙城三期的周索状堆纹陶缸。
图百廿四、袋足陶鬹、盉:1、石家河文化陶鬹;2、石家河文化晚期袋足陶盉;3、良渚文化陶鬹;4、苏北花厅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陶鬹;5、三星堆出土的带袋陶盉;6、二里头二、三期出土的袋足陶盉。
图百廿五:1、二里头遗址出土带眼形符号的硬陶尊;2、江陵荆南寺遗址出土带眼形符号的硬陶片;3、路家河遗址出土二期硬陶上的眼形符号;4、豫中贾湖遗址出土龟甲上的眼睛符号;5、新砦二期器盖上的龙面图;6、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眼形器;7-8、石家河文化玉质神人头像;9、金沙遗址出土的铜眼睛形器。
图百廿六:1、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2-3、三星堆遗址真武仓包包祭祀坑出土的铜牌。
图百廿七: 1、三星堆礼器上的夔神符号;2、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铜鸟;3、三星堆铜面具。
图百廿八:1、三星堆铜殿顶部;2、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铜觯上的明纹;3、殷墟R2058肩瓿形器的饰带;4、三星堆铜人座上的饰带。
图百廿九、江河中原盘龙城二、三期带弯形神纹的陶片:1、湖北宜昌遗址出土;2、荆南寺遗址出土;3、秭归大沙坝遗址出土;4-5、三峡库区长府沱遗址出土;6、驻马店遗址三期出土;7、洛阳皂角树遗址出土;8-9、渑池县郑窑遗址出土。
图百卅、江河中原盘龙城二、三期带璜形神纹的陶片:1、荆南寺遗址出土;2、汝州李楼遗址出土二期的纺伦; 3、驻马店遗址三期出土。
图百卅一:广富林文化陶器:1、一期圈足盘;2、三期印纹硬陶片;3、一期良渚类型的鬹;4、二期石家河类型的鬹;5、一期良渚类型的盉;6、二期良渚类型鱼鳍形足鼎。
图百卅二、江西地区出土相当于盘龙城时期的带神纹硬陶片:1—2、湖口县下石钟山遗址出土;3、新余市拾年山遗址出土;4、清江地区出土;5、德安米粮铺黄牛岭遗址出土;6—9、德安米粮铺猪山龙遗址出土;10—11、德安蚌壳山遗址出土;12、德安陈家墩遗址出土;13、德安、永修界牌岭遗址出土;14-16、九江神墩遗址出土;17-18、小张家遗址出土吴城文化一期;19—22、吴城文化一期。
图百卅三、石家河文化孙家岗遗址出土背上带夔形扉棱的玉龙。
图百卅四、新干大洋洲祭祀坑出土青铜器上的神纹:1、铜豆(标本42,“神明纹”);2、方鼎(标本12);3、小鬲腰部饰带(标本35);4、三足提梁卣(标本49)。
图百卅五、杜金鹏先生对照二里头文化铜牌和夏家店下层文化陶鬲的纹饰。
图百卅六:1、秭归柳林溪遗址大溪文化晚期的神纹彩陶片;2、划城岗遗址出土大溪文化晚期的彩陶罐;3、划城岗遗址出土大溪文化晚期的陶片纹饰;4、京山屈家岭遗址出土早期的朱绘黑陶;5、马桥遗址出土的陶觯;6、马桥遗址出土的黑陶饰带;7、马桥遗址出土的小盆;8、夏家店下层大甸子遗址1201号墓出土的陶纹饰带;9、夏家店下层大甸子遗址866号墓出土的陶纹饰带;10、夏家店下层大甸子遗址1150号墓出土的陶纹饰带;11、夏家店下层大甸子遗址1115号墓出土的陶罐。
图百卅七:1、石家河人头像;2、山东两城镇出土的玉圭;3、三星堆出土的神面具;4、夏家店下层大甸子遗址761号墓出土的陶鬲纹饰;5、夏家店下层大甸子遗址371号墓出土的陶罐纹饰。
图百卅八:1、夏家店下层大甸子遗址827号墓出土的陶罐纹饰;2、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收藏的殷商时期神人蹲坐图像铜鼓。
图百卅九、殷墟西北岗出土的觯形器R1075。
图百四十:1、殷墟西北岗出土的卣形器R1072;2、殷墟西北岗出土的四分形顶面盖R1101。
图百四一、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周之际的凤纹卣。
图百四二、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的舟辛方鼎
图百四三、殷商时期小子省壶,盖上和器身上的饰带。
图百四四、殷墟武丁时期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的玉刀。
图百四五:1、上海博物馆收藏西周早期的鄂叔簋;2、北窑庞家沟西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收藏的铜觯双夔凤饕餮的腰纹。
图百四六:1、上海博物馆收藏西周早期的凤纹铜簋;2、陕西岐山县青化镇丁童村出土的西周早期外叔鼎的鼎耳。
图百四七、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龙虎尊。
图百四八、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龙虎尊纹饰的拓片。
图百四九:1、 方鼎
图百五十、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天津博物馆收藏西周康王时期太保方鼎。
图百五一、湖南石门出土高领卣的扉棱。
图百五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四虎铜镈。
图百五三:1、山东营县西大庄西周墓出土的钩件;2、山东营县西大庄西周墓出土的 辖;3、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夹纻胎漆盘。
图百五四、四川新津宝子山崖东汉墓双凤石函的石刻。
图百五五、南越王墓出土如意形的玉金器:1、龙虎头八节铁芯玉带钩;2、龙虎并体玉带钩。
图百五六、四川东汉墓画像石:1、龙虎戏璧的刻石;2、双凤戏璧的石刻;3、双凤戏币的石刻。
图百五七、四川绵阳石室墓双鹿戏璧的石刻。
图百五八、殷墟1004号大墓的鹿方鼎。
图百五九、殷墟1004号大墓的牛方鼎。
图百六十、美国亚洲协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殷商亞 相父乙卣。
图百六一:1、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的水牛纹扁壶;2、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殷商时期的水牛纹觚;3、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的水牛纹中铙;4—5、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白石雕立牛;6、安徽安庆市望江县汪洋庙遗址出土的薛家岗文化陶质牛头。
图百六二、彭县竹瓦街遗址出土西周中期的牛纹铜罍。
图百六三、甘肃灵台县白草坡遗址出土的西周牛纹銎戟。
图百六四、北京故宫收藏殷商时期的友尊(九象尊)
图百六五、殷商九象尊和四象觚的大象造型。
图百六六:1、宁乡月山铺出土商代大铜铙上的成对象纹;2、殷墟出土方彝足上的双象饕餮纹。
图百六七、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收藏西周中晚期的楚公 钟。
图百六八、洛阳西工区邙山镇马坡村出土、日本神户白鹤美术馆收藏西周早期的青铜器:1、士上卣;2、士上尊的腰部。
图百六九、辽宁省博物馆收藏西周早期的 簋
图百七十、北京房山县琉璃河黄土坡村209号墓出土的伯作乙公簋。
图百七一、随州安居羊子山出土、随州博物馆收藏的鄂国铜尊。
图百七二、随州安居羊子山出土、随州博物馆收藏的鄂国铜卣(正面)。
图百七三、随州安居羊子山出土、随州博物馆收藏的鄂国铜卣(侧面)。
图百七四、随州安居羊子山出土、随州博物馆收藏的鄂侯方彝(正面)。
图百七五、随州安居羊子山出土、随州博物馆收藏的鄂侯方彝(侧面)。
图百七六:1、石鼓山3号墓出土方座簋的器座;2、陕西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出土天盂的器耳;3、陕西郿县马家镇李村窖藏出土西周中期的 方尊;4、奈良国立博物馆收藏西周早期铜簋的口沿纹。
图百七七、河北邢台市葛家庄西周早期墓出土的象首龙虎纹钺。
图百七八、上海博物馆藏西周早期的象首兽纹钺。
图百七九、陕西扶风县法门镇齐村窖出土、扶风县博物馆收藏的西周厉王 簋。
图百八十、殷商青铜器龙角与幼虫角的比较。
图百八一:1、上海博物馆收藏竹斿卣的口沿纹;2、河南平顶山新华区薛庄镇北滍村M242墓出土的柞伯簋。
图百八二、殷商牛头像礼器:1、牛首罍的上半纹;2、牛首尊肩上的牛头;3、牛首尊肩上的牛头;4、牛首盉的耳纹;5、 尊肩上纹;6、牛首尊肩上纹。
图百八三、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西周早期的 伯双耳四方座簋。
图百八四:1、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方罍的肩纹;2、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四羊乳钉瓿的肩纹。
图百八五、台北故宫收藏的亞 方尊。
图百八六、湖南常宁县出土豕首方尊的肩部。
图百八七、殷商觥:1、冉 觥;2、 父乙觥;3、上海博物馆收藏的 父乙觥;4、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上康村出土的 驭觥盖。
图百八八、殷商觥:1、妇好觥;2、示贮觥。
图百八九、新干祭祀坑出土的扁圆虎足鼎(标本14)。
图百九十、三星堆铜鸟。
图百九一、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的嵌绿松石铜虎。
图百九二、据传自宁乡出土殷商时期的虎食人卣。
图百九三、美国华盛顿弗瑞尔艺廊收藏的青铜象尊。
图百九四、新乡博物馆收藏殷墟时期的白陶大象。
图百九五、妇好墓出土的石刻象(标本551)。
图百九六、湖南醴陵狮形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青铜象尊。
图百九七、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双羊尊。
图百九八、日本根津美术馆收藏的双羊尊。
图百九九、湖南宁乡出土、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四羊方尊。
图皕、藤田美术馆收藏殷商时期的凤纹羊觥。
图皕零一、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羊形四足觥。
图皕零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牛尊(牺觥)。
图皕零三、殷墟武丁时期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的牛尊(牺觥)。
图皕零四、陕西省岐山县贺家村出土西周中期的牛尊(牺觥)。
图皕零五、1、殷墟西北岗出土的鸮尊R1074;2、殷墟大理石的鸮型礼器。
图皕零六、安阳五官村1001墓出土的右方盉。
图皕零七、商周礼器上冷血动物的造型和族徽:1、 丁尊铭文上的龙龟纹;2、刘家河遗址青铜器上的龟纹;3、新干祭祀坑铜盘上的龟纹;4、罗山天湖商墓出土铜卣的底纹;5、刘家河遗址青铜器上的鱼纹;6、新干祭祀坑铜鼎上的鱼纹饰带;7、刘家河遗址出土的蟾蜍型铜泡;8、殷商时期弔龟鼎的铭文;9、殷商时期弔龟斧的铭文(两边);10、辽宁省喀左县海岛营子村马厂沟小转山子出土的鱼父癸簋的铭文;11、殷墟小屯18号墓出土子渔尊的铭文(M18:13);12、据传陕西省岐山县出土 父辛尊的铭文;13、殷墟1001号大墓出土的白石蟾蜍;14、殷商时期脊爵蜈蚣形的铭文。
图皕零八、三星堆出土的虎形礼器:1、一号祭祀坑出土的铜虎形器;2、一号祭祀坑出土的金虎牌;3、陶虎;4、嵌绿松石铜虎牌;5、石虎。
图皕零九:1、金沙遗址出土的石虎;2、郑州二里岗一号灰坑出土的泥质灰陶虎像。
图皕十、西南地区殷末时代的虎纹铜戈。
图皕十一、长将中游早期玉虎像: 1—2、石家河文化晚期:1、石家河肖家屋脊出土的玉质虎头(W6:16);2、荆州枣林岗墓地出土的绿松石虎头;3—5、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器:3、虎头的残器(87含征:3);4、十五号墓出土头虎的残器(87M15:109);5、八号墓出土双头虎的玉璜(87M7:26)。
图皕十二、新干祭祀坑出土的虎形礼器:1、扁圆虎足鼎(标本16);2、伏鸟双尾虎;3、虎首戈。
图皕十三、安徽阜南县朱寨镇出土的龙虎尊。
图皕十四:1、千家坪遗址出土的白陶残片刻纹;2、千家坪遗址出土的白陶罐高领刻纹;3、松溪口遗址出土的白陶豆;4、松溪口遗址出土的白陶罐口部;5、松溪口遗址出土的白陶盘上双野猪刻纹;6、河姆渡一期神猪刻纹长方钵;7、河姆渡一期陶猪;8、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的雕刻野猪獠牙。
图皕十五:1、高庙遗址出土的白陶簋;2、高庙遗址出土白陶罐高领的刻纹;3、高庙遗址出土的白陶钵刻纹;4、千家坪遗址出土的白陶高领罐刻纹;5、千家坪遗址出土的白陶圈足盘刻纹;6、千家坪遗址出土的白陶盘刻纹;7、千家坪遗址出土的白陶圈足碗刻纹;8、高庙遗址出土的野猪獠牙;9、兴隆洼遗址出土的野猪獠牙礼器; 10、白音长汗遗址二期AT27○2探方出土的叶蜡石镶嵌蚌壳獠牙面像。
图皕十六:1、王因遗址出土大汶口早期文化的野猪獠牙礼器;2、王因2201号墓随葬猪小颚;3—4、三里河遗址267和111号墓出土的狗形陶鬶和公猪形陶鬶;5、湖南湘潭县出土、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的铜豕尊。
图皕十七:1、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的双首豕卣;2、山西曲沃出土西周早期晋仲卫父盉的线图。
图皕十八、各地收藏的獠牙神面玉像:1、藏于上海博物馆;2—3、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4、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5、河南省文物商店收藏头上坐鸟的獠牙神面像;6、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7、藏于香港傅忠漠;8、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
图皕十九、各地出土的獠牙神面玉像:1、晋侯墓出土鹰冠獠牙神面像;2、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出土;3、陕西岐山凤雏出土;4、新干祭祀坑出土;5、石家河城址谭家岭出土额上隐刻双夔纹的獠牙神人面像。
图皕廿:1、湘潭县出土殷商时期铜豕尊的线图;2、新干祭祀坑出土伏鸟双尾铜虎的线图。
图皕廿一、1、弗瑞尔艺廊收藏殷商时期的虎尊;2、京都泉屋博古馆收藏的虎鸮觥;3、荆州市江北农场出土、荆州博物馆收藏西周早期的虎尊。
图皕廿二、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虎纹铜钺。
图皕廿三、湖南省邵东县毛荷殿乡民安村出土、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四虎铜镈。
图皕廿四、美国斯密塞纳-马恩省美术馆收藏的石家河玉虎璋。
图皕廿五、虎食人玉刀虎国礼器。
图皕廿六:1、本京都泉屋博古馆虎食人卣的刻纹;2、安徽阜南龙虎尊的虎食人刻纹;3、三星堆龙虎尊的虎食人刻纹;4—5、西北美洲原住民(阿留申人或爱斯基摩人)虎食人的萨满雕刻;6、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巴塔克人的短剑象牙柄端上的虎食人雕刻。
图皕廿七:1、西北冈王陵1001号大墓翻葬坑大理石虎神像;2、殷墟妇好墓出土玉虎头鸮身像。
图皕廿八:1、新干祭祀坑出土的虎头胄;2、西北冈1004号大型王墓出土的似虎头形貌的铜头盔。
图皕廿九、殷墟出土的神虎石雕:1、1001大墓白石双头虎;2、1001大墓白石虎像;3―4、殷墟妇好墓玉虎。
图皕卅、殷墟出土虎形木器的遗痕:1―2、1001大墓;3、1003大墓。
图皕卅一、金文上虎形族徽:1、安阳出土殷商时的期虎戈;2、殷商虎簋的族徽; 3、殷商时期 虎觚的族徽;4、殷商时期 虎父乙觚的铭文;5、车虤戈的族徽;;6-8、西周早虎簋的族徽。
图皕卅二:1、牛河梁神庙出土的熊下颚骨;2、红山文化玉熊; 3—4、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坐熊像;5、据《三礼图》熊虎旗的形状。
图皕卅三:1、新干祭祀坑出土的獠牙铜钺;2-3、山东苏埠屯出土的两件神面铜钺;4、史语所收藏的R107 7方彝饕餮纹。
图皕卅四:1、上海博物馆收藏西周早期的龙钺;2、甘肃灵台县白草坡遗址出土的西周虎钺。
图皕卅五、骑马猎虎图:南阳卧龙区草店东汉墓的画像石。
图皕卅六:汉代南阳画像石人胜虎图: 1、唐河电厂西汉晚期画像石墓的前室南壁东门门楣上猎虎图;2、方城东关东汉画像石墓的门楣右上石版上英雄拽虎尾图;3、方城城关东汉画像石墓的东门下门楣英雄暴双虎图;4、唐河县针织厂西汉晚期画像石墓的南主室南壁石版驯虎图。
图皕卅七、南阳唐河县王莽时期冯君孺人墓的北阁室北壁画像石板上驯虎图。
图皕卅八:1、南阳唐河县针织厂西汉晚期画像石墓的画像石墓的南主室南壁石版翼虎殺魍魅圖;2、山东曲阜窑瓦头村东安汉里西汉元帝至成帝时期画像石椁上的南壁外板神荼和郁垒图北下的石版。
图皕卅九、日本奈良时期的鬼瓦:1、山代乡北新造院来美廃寺出土;2-3、奈良乡大安寺出土。
图皕四十、南宋金处士十王图轴之五局部:虎神吃罪鬼(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皕四一、石家河与盘龙城文化玉鹰神祖像:1-2、石家河遗址出土;3、武汉黄陂盘龙城出土(局部线图据邓淑萍2012);4、殷墟小屯331号墓出土(局部线图据邓淑萍2012);5、瑞典远东博物馆收藏(据邓淑萍2012);6、甘肃灵台县白草坡西周早期遗址出土(据邓淑萍2012)。
图皕四二:1、石家河肖家屋脊遗址出土的陶鹰头盖;2、盘龙城出土的陶鹰头盖;3、阳新大路铺遗址出土的陶立鹰像;4、吴城出土的二期陶立鹰像。
图皕四三、盘龙城文化鹰纹神祖像的玉器:1、芝加哥艺术研究所收藏盘龙城文化的鹰纹玉璜;2、台北故宫收藏石家河、盘龙城文化玉圭上的鹰纹神祖像;3、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玉环;4、北京故宫收藏的玉牌。
图皕四四:1、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鹰头;2、吴城出土的青铜器盖。
图皕四五、新石器中晚期南安那托利亚地区Çatal Hüyük文化的壁画。
图皕四六、新石器中晚期南安那托利亚地区Çatal Hüyük文化的壁画。
图皕四七、古埃及十九王朝妮菲塔莉大王后墓室的壁画上白兀鹫涅赫贝特神母造型。
图皕四八、石家河文化玉凤:1、孙家岗出土;2、罗家柏岭玉质作坊出土;3、妇好墓出土。
图皕四九、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简狄在台”帛画。
图皕五十、铜戈、钺上双夔间的族辉:1、屰戈;2、交戈;3、 戈;4、 戈;5、万戈;6、弔戈;7、宁戈;8、 戈;9、伐甗戈;10、伐甗钺。
图皕五一、殷周鸟形族辉:1、鸟父辛盘;2、信阳罗山县蟒张公社出土的亞鸟觚;3、亞鸟爵;4、西周初期的亞鸟效尊的腰纹和铭文;5、 祖癸鬲;6、亞 父丁鬲与盉;7、亞 父乙。
图皕五二、殷周鸟形族徽:1、作册大鼎;2、 己祖觚;3、冉 父乙鼎;4、安阳市小屯村18号墓出土的鸟举觚。
图皕五三、殷周族辉铭文:1、亞雀渔父己卣;2、亞 鼎;3、 爵;4、 卣。
图皕五四、曾侯乙墓漆绘衣箱盖上的弋射鸟图。
图皕五五、山东邹城西南大故乡村出土东汉画像石的羽人凤鸟仙树图。
图皕五六、安徽淮北市北山乡出土东汉画像石上的射鸟图。
图皕五七、山东临沂白庄出土、临沂市博物馆收藏的东汉画像石。
图皕五八、四方鸟图:1、河姆渡四期泥质灰陶豆的盘内刻纹;2、草鞋山198号墓出土良渚陶鼎盖上的刻纹;3、广富林二号墓出土陶鼎盖上的刻纹;4、金沙遗址出土的四方凤金饰;5、陕西凤翔县范家寨乡北干河村出土的秦国铜泡。
图皕五九:1、夏商时期“帝”字形的北极天象;2、夏商可以计算北极的仪器和方式。
图皕六十、商文明宇宙意图。
图皕六一、吉萨博物馆收藏古埃及希克索斯法老石像。
图皕六二:1、邓家湾祭祀区出土的屈家岭陶祖偶像;2—4、肖家屋脊遗址出土的石家河玉祖;5-7、李家嘴出土盘龙城四期的柄形器;8、偃师二里头出土盘龙城类型的玉祖;9、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埋藏的盘龙城类型玉祖;10、芝加哥艺术所收藏的石家河类型獠牙玉祖;11—17、后岗殷墓出土的玉祖(摘自《考古》1993年第10期和1995年第7期);18、太平洋社会群岛祖庙石表的形状(摘自《考古》1995年第7期);19、阳新大路铺遗址出土盘龙城类型的陶祖。
图皕六三、三星虽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铜质扶桑神树。
图皕六四、三星虽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面具。
图皕六五、石家河与三星虽面象对照(据《成都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图皕六六:1、江西新干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面像;2、新干祭祀坑出土的铜戈柄;3、广东曲江石峡上层遗址出土的西周剑。
图皕六七:1、华盛顿弗瑞尔艺廊收藏的玉祖;2、山东苏埠屯出土车軏的浮纹;3、殷墟出土、上海博物馆收藏于的人面纹弓。
图皕六八:1、峡江地区秭归东门头遗址采集屈家岭、石家河之际的通天石刻碑;2、秭归柳林溪遗址出土的石人偶像;3、曾侯乙墓漆棺羽人像;4-5、马王堆三号墓“太一将行”帛画图(局部)。
图皕六九:1、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残缺的同人像;2、台北故宫收藏西汉青铜鎏金铺首;3、优周岗遗址出土的木构面像;4、石家河城址谭家岭瓮棺出土的虎头带三叉角面像的玉佩。
图皕七十、南越遗物:1、漆木屏风上有青铜鎏金双面像;2、墓主棺铺首衔环;3、王宫的瓦片。
图皕七十一:1、南阳画像石墓铺首造型;2、洛阳画像砖铺首造型;3、陕北子洲县淮宁湾出土的东汉墓门左扇。
图皕七二、徐州铜山县白集汉墓画像石。
图皕七三、四川芦山县沫东镇先锋村出土的王晖石棺盖。
图皕七四、湖南沅江流域出土的两汉滑石面具:1—6、怀化溆浦县马田坪西汉墓;7、常德南坪乡西汉墓;8、常德南坪乡东汉墓。
图皕七五、河南平顶山西周应国84号墓出土的面具。
图皕七六、殷末周初的青铜面具:1、陕西城固苏村小冢出土;2、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出土;3、西安老牛坡41号墓出土;4、陕西岐山贺家村四号车马坑出土的虎形獠牙面具;5、陕西岐山贺家村一号墓出土的无獠牙的面具;6—7、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收藏的面具。
图皕七七、安阳侯家庄西北岗1400号大墓出土的青铜面具。
圖皕七八、安陽王裕口村東南出土的人面陶範。
图皕七九:1、河北刘家河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2、安阳后岗出土的四面陶壶盖;3、河北藁城台西下层出土的四面器蓋。
图皕八十:1、琉璃河1193号大墓出土的青铜面具;2、阿姆斯特丹王氏博物馆收藏殷周时期的青铜面具。
图皕八一、新石器时代面象:1—7、河北易县北福地遗址出土;8—9、辽西赵宝沟遗址出土;10、辽西榆树山遗址出土;11、巫山大溪遗址出土黑玉人面护身符。
图皕八二:1、大禾方鼎;2、西北崗1400号大墓青出土的铜面具;3、琉璃河1193号大墓出土的青铜面具;4、荆州秦家山出土的覆面。
图皕八三、大禾方鼎两侧的面像。
图皕八四、荆州秦家山二号墓出土战国时期的玉覆面。
图皕八五:1、司母戊方鼎耳上的图;2、大禾方鼎的鼎耳;3、郑邑出土的陶片。
图皕八六:1、殷商夔食人玉器;2、弗瑞尔艺廊收藏殷商时期的三足觚。
图皕八七、弗瑞尔艺廊收藏的夔食神人铜刀。
图皕八八、上海博物馆收藏西周早期的神龙食人首车軏。
图皕八九、大英博物馆收藏西周早期的神龙食人首车軏。
图皕九十、伦敦苏富比行收藏西周早期的神龙食人首车軏。
图皕九一:1、大英博物馆神龙食人首车軏的正面线图;2、苏富比行龙食人首车軏的侧面线图。
图皕九二:1、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周之祭虎食白人首车軏;2—3、两件周原扶风召陈遗址出土西周早期的蚌雕白人头。
图皕九三、安阳出土的人头像: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收藏的陶像;2、史语所收藏的陶像;3、玉像;4、铜簋内壁上的人头符号。
图皕九四、Çatal Hüyük生命兀鹫与殷商双虎龙饕餮比较:1—2、Çatal Hüyük壁画;3、妇好墓铜钺刻纹。
图皕九五:1、殷墟164号墓马具复原图;2、芝加哥艺术研究院收藏的护马玉巫。
图皕九六:1、西安老牛坡遗址出土的铜钺;2、扶风齐镇遗址出土的西周早期人面扁茎短剑;3、江苏仪征破山口遗址出土西周中期的人面扁茎短剑;4、长沙金井遗址出土的西周晚期人面扁茎短剑;5—6、北京故宫收藏西周时期的人面扁茎短剑。
图皕九七、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神面铜钺。
图皕九八、人虎銎钺:1、宝鸡竹园沟十三号墓出土的 国人虎銎钺;2、伦敦收藏的人虎銎钺。
图皕九九、盘龙城文化晚期带明纹的礼器:1、盘龙城出土五期的孤腹斝(P:042);2、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五期的铜斝(M3:1);3、盘龙城王家嘴一号墓出土六期的铜鬲形斝(M1:1);4、偃师城邑五号墓出土的铜斝(M1:5);5、上海博物馆收藏盘龙城文化铜斝菌状柱顶上的明纹;6、盘龙城杨家弯十一号墓出土七期的铜斝(M11:29);7、郑州二里岗出土硬陶器底(T18:3);8、郑州向阳街窖藏出土菌状中柱铜盂(H1:6)。
图三百、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铜罍盖的纹饰。
图三零一、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带明纹的礼器:1、 鼎(口沿下);2、斝(口沿下和菌状柱顶);3、觚(器上部和盖);4、罍(肩部);5、宁罍盖。
图三零二、上海博物馆收藏殷商时期带明纹的礼器:1、饮壶;2、袋足盉盖耳。
图三零三、盘龙城文化礼器上的日纹:1、盘龙城三期的铜鬲;2、荆南寺出土盘龙城三期的铜斝;3、盘龙城五期的陶鬲;4、盘龙城五期的陶鬲;5、盘龙城四期的陶片;6、盘龙城六期的陶片;7、盘龙城五期的陶鬲;8、盘龙城六期的陶鬲;9、二里岗上层出土的陶鬲;10—14、荆南寺出土盘龙城五、六期的陶鬲;15、荆南寺出土的陶甗。
图三零四:1、殷墟1001王墓骨柶残片的神明图;2、吴城二期带日纹的陶鬲;3、吴城二期带日纹的陶豆;4、吴城三期硬陶器盖上的日纹。
图三零五、西汉承露盘玉杯:1、南越王墓出土;2、震旦艺术博物馆收藏。
图三零六:1、震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龟龙纹弧形玉佩;2、四神玄武高句丽古墓壁画。
图三零七、凌家滩玉器:1、十六号墓出土的玉玦龙(98M16:2);2、九号墓出土的龙凤璜(87M9:17,18局部);3、四号墓出土的玉龟(87M4:35,29)。
图三零八:1、石家河邓家湾祭祀坛出土的陶龟;2—3、石家河肖家屋脊玉作坊出土的玉龙。
图三零九: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工作站收藏的陶质龟鳖;2、汉武帝茂陵画像砖。
图三百十:1、安阳出土亞疑盘的内底背带钻凿纹的龟;2、北京故宫收藏的亞疑盘在内底背带钻凿纹的龟(局部);3、北京故宫收藏的亞疑盘内底蟠龙(局部);4、安阳小屯 M232出土R2073盘内底背带明纹的龟;5、陕西清涧县张家坬出土龟鱼纹盘的内底背带明纹的龟;6、郑州白家庄二号墓出土的铜罍颈部上背带明纹的龟(M2:1)。
图三百十一:1、安阳出土 旅盘的内底背带钻凿纹的龟;2、 盘外底背带钻凿纹的龟;3、殷墟1001大墓出土白石龟;4、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出土戈父辛盘外底蟠龙(M6081:2)。
图三百十二、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收藏的戈双鸮卣。
图三百十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戈双鸮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