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个人认知的货币史学书
2015-01-24
通读《货币野史》这本书后,我久久地陷入了沉思中:什么是货币?
1974年4月,我出生于黑龙江省青冈县的农村,那时人民的生活还很贫寒,还在生产队集中劳作,一年下来,基本没有什么更多的收入;一年之中,也就基本看不到什么钱。但人活着,是有需求的啊。我也想吃糖块啊,也想玩拨楞鼓啊……怎么办?善于理财持家的妈妈养了几只鸡,我就央求着用鸡蛋买来我的“奢侈”。
鸡蛋就是钱,母鸡就是银行。从小,我一直这样固执地认为。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思维里也一直这样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历史上不同地区曾有过不同的商品交换充当过货币,后来货币商品逐渐过渡为金银等贵金属。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商品货币(金银)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逐渐出现了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弥补流通手段的不足。进入20世纪,金银慢慢地退出货币舞台,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支票成为各国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续。
我在《金钱野史》这本书里了解到:在阿比西尼亚,盐是贸易中最常见的介质;印度海岸的一些地区选中了一种贝壳;纽芬兰用鳕鱼干;弗吉尼亚靠烟草;西印度殖民地的一些地方用的是糖;其他一些国家则用毛皮或熟皮;有人讲,时至今日,苏格兰的一个村庄,工人去酒馆或面包房,身上携带的是钉子而不是钱,而这并不是什么稀罕事。通过这样的事实告诉人们:今天的金融世界是从以物易物进化而来的。
之后,《金钱野史》这本书里笔锋一转:可惜,这种说法不光是有问题的,而且还是危险的。
怎么会这样?
我又查了一些资料。关于货币问题,在马克思以前已经有许多人进行过探索,但是,对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来没有得出科学的解释。金(或银)本来不是货币,而是普通商品,只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才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 145页)。
原来如此。
而后,通读了这本《金钱野史》。这本书以全景的视角揭秘了金钱的历史,并挖掘出货币的真谛——什么是货币,它从哪里产生,以及它如何发挥作用。这本书搜集世界各地人类历史中的关于货币的真实故事,把不太流行、不易理解的理论用这些故事、笑话讲解出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本书不仅资料翔实,而且还进行了比较分析,纵横交错,学术价值很高。
总之,《金钱野史》这本书颠覆性了我原有对货币知识的理解,无疑是一本难得的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