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书评,只是个人杂感。
2012-05-25
1、
《在路上》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小说。
这本书我到现在都没看过。
2、
自从大学毕业后,我从没奢望我还能再这样平心静气的去阅读一本书。
虽说床头摆满了书,不过也都是随手一翻、就扔一旁不顾了,偶尔收拾得时候,心里会有一丝的愧疚感,但都是瞬间的。
《84号公路》是我从市图书馆借来的一本关于“在路上”的小说,100084,是清华大学的邮编,也是书名的来历。小说讲的是一群“70后”的清华人,从学校走向社会到创业的真实经历。时间跨越了十年。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十年,也可能是最坏的十年。它带给你最真诚的友谊、最真诚的爱情,最真诚的理想和最真诚的迷惘。
我喜欢它的真诚。一种沉静的、回望来路的真诚,这难能可贵。从决定出发的那一刻起,每一个人都将不可避免的经受磨折坎坷,此后,有人知难而返,有人中途退出,有人抵达终点,还有人在最初的目的地歇了歇脚,然后再次出发——我想,这是真正在路上的方式,不是抵达,而是再次出发,因为越过才能回望,而回望,才能拥有平和审视的心。
这样的评语很中肯。
3、
因为越过才能回望,可能我越不过,所以才不敢回望,所以才缺乏一颗平和审视的心。
从实习开始找工作,到经历过上班下班、辞职换工作、再重复上班下班的日子,心就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难去静下心来审视自己。我开始连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搞不清楚,我从没静下心去狠狠的剖析自己。有这么一两个人说我很像他们,我不知道哪里相像,都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人,性格往往都南辕北辙,非得说像,可能是浮躁、迷惘等等这些大家都发生的常用词汇吧。
其实,有那么一刻听他们说“你跟我很像”的时候,我会窃喜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地,我不在孤零零的一个人迷失在路上,对于一个归属感极度缺乏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句天籁之音,同样的一群人混在一起,按理来说,会比较愉悦,因为我觉得这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现实往往都不是这样的。所谓的相像,不过是对方某些细节上的举动你觉得似曾眼熟,然后恍然大悟,感觉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己道上的人。再细一想,也不过这样,大家都存在这样的细节,就是认真的你较真了。你开始去关注这个人,希望从他的举手投足、言语措辞之间找到跟自己相似的纹路,然后揣摩自己的人生。这样也挺不错,起码省去了自己审视自己的烦恼与不安。
人生么,不就是一个互相审视的过程么?!
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我像极了小说中的赵墨,渴望自由、渴望独立,可是白丹说,这是逃避的一种说辞。赵墨想明白了,把自己从肖白眼里的男人转变成了温柔性感的美丽女人,从一直默默守候在肖白身边为他甘愿奔波忙碌的伙伴转变成了一世相守的伴侣。无疑赵墨是成功的,相对于于欣欣,赵墨更懂得如何去爱肖白,只是前半段的爱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单恋,后半段则是相依相偎的爱情。而我更像之前的赵墨,我喜欢她说的一个人享受恋爱的心情,我希望拥有那种自己的生活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觉,如果因为爱一个人,就把他拉入到自己的生活里,然后两个人都各自想尽一切办法去改变对方,这太可怕了。因为白丹一席话,赵墨从这样的状态里退出来勇敢的的去追逐自己的幸福,“人生不是扑克牌,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我还没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