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赵老师《民富论》——创业成功是四步骤 还是 六问题?
2010-07-14
赵延忱,是唯一一个搞清楚了创业的学者。他说:创业学,需要探讨的是,从“想做一件事”,到“存活一件事”的这个小阶段的规律。而所谓的创业学权威,蒂蒙斯,一大本书,都是在讲“如何选择项目”,和“如何管理企业”。笔下万言,差之千里。更荒唐的是,这个权威,堂而皇之的满地球称:创业本身无规律,唯一的学问就是学问的整合——他就只是整合了投资学和管理学的理论。
更重要的关键点,赵延忱先生也提到了。赵老师说,美式创业都是拿着计划书找风投,1000份里面成得了一两个——这样效率很差。其实不是效率问题——如果商业计划书,就能保证项目的成功,那么上帝又开始哈哈大笑了。
1000份商业计划,争取一个投资机会,投资机会太稀缺了,永恒的买方市场。而卖家,那些商业计划书的作者,只会关注在如何写好商业计划书上。
而真正的创业,不是用写的,是用做。只有试错,和尝试,加上不断的准备和反思,才能让创业的项目具备稀缺性。
赵老师,一大本书,不过写了如下四句话:
第一步:筑造创业之根——灵魂的笃定。
创业的根源,其实人的定位,人灵魂的“安住”。如果真的认定了,创业就会成功;如果还有一丝犹豫,创业必将失败。这个判断,其实有中国的特殊性,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意味着有需求)、且市场经济搞得不久(意味着供应水平差)
这个特殊国情,就是老赵“把灵魂提在首位”的论点的首要假设。
此外,他还假设了一件事,就是:由于你的灵魂比那些已有的灵魂更热爱创业,那么你就一定能探索出一套方法,比那些已有的企业好。仅此而已,不弄玄虚。
根据这几年的一点观察,要比已有的那些企业做得好,只要不在垄断行业,只要对手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其实是很容易的。在中国的现实是,99.99%的中国老板都是投机的商人,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死一大片的那种水平。你在灵魂上很容易比他们专注的,除非你也仅是为了赚那几个小钱。
赵老师被读者忽悠了,认为《民富论》可以申诺(经济学奖)——就凭这个第一点,就还是算了吧。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不是人文科学。创业的关键就是人文的、意识的,创业成功的关键就是“心诚则灵”,加一点方法。创业这事没法申诺。
有时候觉得很奇怪,诺贝尔奖得主回答创业者提问:“请问,赵贝尔,我按照您的学问创业,怎么没搞成?”,赵老师抬头第一句就是:“你的灵魂还没找到根”——说的对,不过更像是神父。
第二步、筑造创业之基——优势的创造。
赵老师,提出的概念,不太新鲜,其实就是战略上说的:竞争优势,甚至是核心竞争力(可以复制的竞争力)的概念。新鲜的是,他提出的三个要点:
(1)掌握规律——言下之意,掌握《民富论》;
(2)通透项目——比如,花几个月、花半年时间,好好研究你要做的事;
(3)整合资源——凭借自己的优势,尽可能最大化的整合各种资源和能力。
通透项目,怎么通透?研究行业呀、研究环境呀、研究竞争对手、研究需求呀……其实,赵老师没提的这些,就是蒂蒙斯说的投资学和管理学的学问。这种2.2小节的小事,就授权给蒂蒙斯吧!我觉得这里面的问题比较大,作为一个创业理论,而非创业哲思,还是应该归纳出自己的方法。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社科院经济学毕业,有这么强的研究能力。
整合资源,怎么整合?赵老师至少应该指出“一旦在某个事情上形成了优势,就产生了稀缺性,因此,就可以调动、利用、支配别人的资源”。赵老师简单的提了提蒙牛的例子,众所周知的整合高手。可是,又有几个人跟牛根生一样精明?
掌握规律,更是高难度的事情。创业规律、行业规律、政治经济学大于西方经济学的中国规律……赵老师忽略一个情况,他在大学的呆过,讲经济学大受欢迎,赵老师能倒背《资本论》,可又有几人能自如的掌握规律?
第三步、探索创业之路——试错的实验。
我觉得,这章是赵老师精华所在,成功的应用了笛卡尔哲学。充满怀疑主义,然后将事情分成各种要素,不断的尝试性的把各种要素接通。假设系统分解得足够严谨,每个环节都如同电路一样联通了,那么自然模式就出来了。
但是,这亦非原创。在中国,产品是经过市调,然后设计、制作产品,然后销售的。在西方,成熟的公司,则会加上一个小规模试销的环节。试销、试产、试关系,确实该试,但是试并不是万能。
比如软件行业,就不是试验可以解决问题的,一个错误的产品,可能会形成较大客户损失。那么关键,就在于“如何试”这件事上了——对于如何试而言,用得着的是SCP分析,参照行业潜规则较为简单,比如软件产品创业,通常是藉由服务而生的。这里有一个规律,“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如果研究、策划、思考能力够强,就在前面的通透上下功夫,
如果血比较多,比较能扛,那么就尽可能彪悍的试吧。
第四步:走向创业成功——不亏的运转。
干嘛要发明一个“运转成本”呢?(赵老师在文中用的公式,也是在展示野心。)一句话就完了:不要固定摊销,要把重点放在“现金流水的平衡”上,不要再让投资者输血。
如果觉得不够味道,可以加一句:“输血、输血、输血……赶快自己造血吧,断奶,团队的信心是有限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赵老师三年闭关的成果,是有效的——总比蒂蒙斯一辈子隔靴搔痒,糊弄人好。想想也奇怪,堂堂美国精英学界,在创业这块,这么多年了,还是只有这样一个“投机知识分子”在那里到处整合知识,瞎整。(不值得奇怪的是:国内那些误人子弟的创业教材——那些木材怎么不去做手纸?)
但是,创业是没有步骤可循的,唯一有的,只是一个人所共知的框架:
1、人文层面:
(1)灵魂上,是不是笃定创业?——这是感性的。
(2)脑袋里,具不具对项目的深入了解?具不具备对行业、环境、竞争对手的客观评估?——这是理性的。
2、社会层面:
(1)对于此项创业而言,你具备做好几个环节的人力资源么?有没有缺失?有没有短板?——必要条件
(2)对于此项事业而言,你是不是具备启动这个交易的,上下游人脉资源?——充分条件
3、自然层面:
(1)在尽可能小,同时尽可能要素完备的情况下,团队的资源是否能够支撑团队的温饱、和前期开销?
(2)尽可能小的规模下,有没有可能尽快实现现金的平衡?
每个问题好好回答,如果满意了,你就可以开始做了。那些愚昧、低级、下流、唯利是图的竞争对手,正等着高手枪毙呢!在这个缺乏创新动力和机制的“小农经济”国度里,只要有创业的心,足够的务实的保持“小”(而非拔苗助长的追求大),足够耐心的做好准备和寻找机会,创业如烹小鲜,不费吹灰之力也!
(要像西班牙、巴西、阿根廷对那样,耐心的倒脚,十年一剑,给出致命一击——学习英国队猛冲猛打,靠数量去拼质量,你的竞争对手早晚把你玩死,效率是笨蛋的长项)
Geng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