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百万富翁也是二十四孝父母
2016-01-08
长久以来听说各种美国家长冷酷无情的段子。
比如,大学学费让孩子写借条,以后要还的,还得加利息。
比如,一满18岁,就把孩子赶出家门,自谋生路。
比如,孩子成年后还跟父母一起住,要被嘲笑的,美剧里都有的。Big Bang里的Howard
还有家里儿子不叫爹,直呼其名的。手头一堆美国人写的儿童文学里,就基本上都是人名在飞。直到有一次问一个华裔美国人,你们真不叫“爸爸”吗?
“不叫爸,那叫什么?”她很好奇我怎么会这么问。
再比如美国学生无法无天,上课二郎腿直接翘到桌子上的段子,在现实里也很少。
“好莱坞电影看太多”美国姑娘如是总结。
扯远了,说回美国家长不宠孩子的问题。《邻居的百万富翁》里这一章印象最深。话说,好的不学坏的学。书里明明有说56%的百万富翁家长宠孩子适度的,也有一半的家长能在孩子35前就撒手不管的。
不过,还是跟中国国情相近的一部分记得住啊。
什么到50岁了,还会去找作者让作者跟丈母娘商量一下,发放年度补贴款啦,40岁还住在父母家连被子也不用叠啦,不出房租啦,儿子成年后跟父母住的比例要高于女儿啦,看得好亲切啊,有没有!!!
是呀,谁说美国联邦法律上规定孩子18岁不得住父母家的?
美国纽约等大城市租房子也不便宜。
书里给的数据有:“在美国净资产百万以上的富人里,46%的人还在补贴成年子女,孙子孙女,而且每人每年至少1.5万美元。50%的富翁,会给钱一直给到孩子35岁,有20%左右的父母会照顾到孩子四五十岁。”
中国父母条件好了之后,总不舍得孩子吃苦,用财富娇惯出各种无法无天的富二代,富三代来。看来,美国百万富翁家长也一样一样的。不仅要资助子女到他们死为止,还要操心子女的子女。
用斯坦利博士的话说,这叫父母给孩子开了“经济门诊”,孩子是病人,百万富翁的家长是医生。
比中国富人,美国富人的还要面对联邦政府恶意满满的遗产税。为了不交钱,少交钱,很多美国富人都会定期给孩子现金,或者拿出股票来赠送给子女,孙子女。书里似乎透露,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限定他们现金赠款的上限是每人1.5万美元。
估计是吸取了上上世纪的巨头,协和医院的捐赠人老洛克菲勒的经验教训。老洛克菲勒的家产,当年就是用,今天表扬一下儿子小洛克菲勒。你干得不错,送你几千股,明天再夸奖一下,有进步,再送你几万股,慢慢化整为零,躲过了遗产税。当时的美国政府估计脸都气绿了啊。
回到教育的经典问题了,这种富二代有没有出息?
斯坦利博士长达20年跟踪美国富人的研究发现,80%的美国富人都是富一代。“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不仅在中国成立,在美国也依然影响巨大。
这研究比心灵鸡汤还要治愈啊!
好治愈
书里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是:
B小姐心血来潮要开公司。她二十四孝的父母欣喜不已,闺女终于懂事了。不整天LV,D&G,泡百货大楼了。可是,开公司闺女没那么多钱。
跟普通人一样找银行贷款?
富翁父母立刻否决了。
没钱,我们来。
一般公司要负债的。B小姐的公司,则是全额现款,一分钱都不用借。
她的百万富翁父母觉得,只有这样,闺女才不用为背负债款还不出利息而焦虑。
客户呢?
不用担心。
老爸老妈的公司当你的客户。
不够?
那还有七大姑八大姨,还有各种关系户。
这还不够。
B小姐一直住在父母家的,不交房租,不管家里开销,每年爸爸还慷慨的给她的企业补贴6万美元。
等到B小姐人到中年,她还住在父母家里,爸爸还是每年补贴给她6万美元。而她企业上一年的盈利是5万元,还不及她爸补贴的钱多。
另一方面,B小姐的花钱能力是这样的:
最近一年中,5000美元买了只表,600美元买双鞋,2000美元买套衣服
20000美元买衣服
一年支付信用卡利息7000多
随手买了一辆4.5万美元的车
俱乐部年费10000美元
妥妥的购物狂和《欲望都市》的节奏。
以B小姐的赚钱能力和花钱的悬殊能力来看,她这一辈子是不能离开父母的庇护了。
美国前几年出现一个跑步减肥的励志小哥本·戴维斯。他晃动着重达166公斤的身体开始像马拉松进军。参加了8次马拉松,完成2次超级铁人赛,在Youtube上的视频还激励了瓶颈期的美国奥运会选手。在此期间,他减重55公斤。
你要是看他的视频和自传——是的,在美国网上走红之后,小哥写书出版了,书名也蛮励志的《跑步,成为**的自己》(遵循广告法,**不让说)——你发现,这不就是一个“经济门诊病人”嘛,一个富三代。 他外祖父是个成功的餐馆老板,给所有的孙子女设立了教育信托基金。上大学的时候,不仅不用操心学费,房租,每月还能领1200美元的生活费。
美国超市的牛奶可才几毛钱,而且不像我们这样通货膨胀!!1200美元一个月!太舒服了有没有。
这么舒服的条件下,本做了什么呢?
他交了女朋友,因为太有钱,就顿顿去餐厅吃吃吃。
因为太胖,他坐不进电影院座位。
暴走的、自暴自弃、还很有钱的小哥无意间进了赌场。拿他外公给他的生活费一掷千金,女朋友忍受不了嗜赌的本,跟他分手。
看了他的故事,你发现,这哥们人生最黑暗的一段不就是有钱任性嘛!
斯坦利博士发现,接受越多父母赞助的子女,不成材的越多。 “慈母多败儿”这句话,在美国富翁这里也是成立的。
斯坦利博士总结,要想子女成为有钱人,请培养他们节俭,独立的品格。
永远不要告诉孩子,家里多有钱。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花别人的钱不心疼,哪怕是父母的血汗钱。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不一定成立,参考上面举例的B小姐,一辈子富养了,她爸妈七老八十还得继续富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