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自我的双向澄清
2011-07-31
我想我是习惯了阅读时的信马由缰。然而这本书却不是小说,不是诗,不是散文,不是任何一种可供读者自己臆想的文本。它是一篇严密的论证,作者有其明确的观点,而且这观点还很容易会被读者一个不小心就误解。
初读的时候的确是从自己最近一直在想的“符号”世界的角度出发。可是完全丢开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对于这样一本书似乎不太合适,甚至说有些不道德。无论如何,我想,总该回到原旨,这是首要的。在此基础上再由自己的角度出发,是一种尊重,也更有益。这也应该是正常的阅读所应当做到的吧。我竟然就差点走叉了,退化了?
言归正传。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为避免遭到误解,文中已不遗余力地作出了说明。不是对电视技术本身的批判,而是对电视占据文化中心而导致公众话语的危机这一情况的担忧。作者明言,不认为媒介的变化会导致人们思想结构或认知能力的变化,也无法断言某种新媒介所带来的影响到底如何(媒介的功能在不同环境下是相对的),同时攻击不是全面的,只是对电视媒介于大众交流和相关活动的污染这一方面而言,而没有否定其在其他方面(即书中所言“情感力量”)的作用。作者所反对的,应该是电视媒介越位于印刷术,成为“重要文化对话的载体”这样一个趋势(或者说已经成为现状了吧)。对于严肃的思想文化,其传播不可能依靠会导致被传播内容娱乐化的电视媒介来很好地完成。简单来说,电视自有其存在的合理的功用,但如果奖这一手段滥用,那就不好了。全书花费大量篇幅,写印刷术下的美国,写电报到电视如何造成信息的泛滥与世界“社区”的割裂,写电视媒介介入下的政治、宗教、教育的种种荒谬,也就是为了表达这样一个观点。
总算让自己弄清楚一点了。松一口气。不想让自己的误解导致“不道德”,导致自己感到自己的“退化”。虽然这样剖析的结果看来让文本和我自己的思考相去甚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但至少心安理得了一点。
不过启发也不是没有的。把作者的观点“上升”一下,应该是说的符号世界里表达方式的错位,而这样的错位有可能给这个符号世界带来灾难。其实现在自己仍然无法在各种前提下去安心地想问题,感觉由此而来的每一字一句都像是踩在浮冰之上。但却别无选择,否则连浮冰都没得站。说到错位,就不可避免地想到对世界的“操控”。既然一切都源于人类自身的发明创造,那自然而然,人应该对自己的产物负责,一个合理的导向即是最最基本的要求。一种创造物可以有无数的功用,就看人类自己要如何选择,要凸显它的哪一方面了。
自娱自乐,也是有责任的。
不想再继续这样写下去,这样的肯定,让我难受。暂且就这样吧。还是零散的妙言智语来得轻松啊,或许我也习惯了“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