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好像是马拉松长跑,最后的胜者是那个最能坚持的人。17年间,无数的公司进进出出,无数的人来来往往,现在回头一看,掉队的竟然都是聪明人,留下我一个当初土里土气傻头傻脑的人跑到最后。
我非常鼓励每个年轻人能花上几年时间到国外走一走,学一学。教育的根本其实只不过是“见多识广”。
笑来肯定不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但他一定是很努力的人。
做人要勤奋,做人要执着,但做事不一定要图快。马跑起来比骆驼快,但骆驼一生走过的路却是马的两倍。没有人见到过在沙漠里狂奔的骆驼——除非那头骆驼疯了。我喜欢笑来的观点: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
人生的幸运在于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而什么是正确的或者更好的方式,什么事情真的值得去做,需要培养出良好的心智才能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
管理的焦点根本就不应该是时间,而应该是我自己!
不思考的人是没有问题可问的。会思考的人有问题却往往并不去问他人,因为他们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那些问题。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最终,我的发现是,所有的学生提问都是源自于所有人共有的弱点:懒惰。
他们“既勤奋又懒惰”。
我更喜欢讲思维方法,因为我认为这才是关键所在。
很多学生“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于他们的“时间压力”感受。“没有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感受和恐惧,使得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是虚假的“勤奋”,恨不能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
“没有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惧,使患者的身上集结并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时时刻刻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卑微……
死亡本身其实并不可怕,面临死亡的过程才真正可怕。如此看来,很容易想象那些“既勤奋又懒惰”的学生面临的是怎样悲惨的境遇。
不管什么方法,都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效果。有没有用,不去做怎么会知道呢?
“你怎么还在浪费时间想这样没用的问题呢?要是你早就开始实践的话,现在不就能知道那方法是否真的有用了么。
仔细听清楚,无论我讲得多么有趣、多么有用或多么有道理,暂时还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当且只当你按我说的做了之后,对你来说,才算是真的有趣、真的有用、真的有道理。
几乎所有拒绝学习的人其实都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这个推理准确无误,才那么理直气壮地选择拒绝学习。
问题在于,学习也好,努力也罢,就好像是投资一样,都是要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如果在我根本不能确定我现在的学习究竟能给我带来怎样的结果的情况下,我就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那我不就是连傻瓜都不如了么?所以,你必须告诉我,学这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
“不知道学它究竟有什么用……但正因为不知道有什么用,才可能更有价值呢!”——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时间干脆都花在直接去学上去了。
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时间干脆都花在直接去学上去了。
如果在许多年之后,突然发现你多年前学过的东西那时恰好有用,那种惊喜的程度可想而知。
所有的方法无非两种:正确的,或者错误的。
作为学生,其实只有一个有效并且合理的选择,那就是按老师说的去做——确实去做了,并且坚持到底,那么方法是对是错,自然就会明了。
每个人所拥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异会给每个人的一生带来无法估计的价值差异。
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收获,并且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多的“意外”收获,哪怕他们可能显得“漫无目的”——结果真的是天壤之别。
常常听人慨叹,“人与人之间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对此毫不惊讶才对。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
在任何一个部门或团队里,上司做的事情全部是显性的,所有下属或者成员都可见的;而下属和成员之间往往并不相互非常清楚对方正在做什么。于是,下属们更容易“共同”地看到上司的缺点。
那些少数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是不会抱怨“上司很愚蠢”的,因为,他们要么想办法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就在爱莫能助的时候选择离开去自行其是。
跟股票炒家一样,猎头喜欢被低估的对象。
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锁定二流人才。
心智能力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
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儿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儿了。
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可事实上,那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所以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因为还没有遇到过挫折,还没有证明那件事情他们做不好,所以,那件事儿对他们来讲确实具备很大的吸引力。
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可能就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还要伤透脑筋想出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并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然后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至少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都是非常用功的人。是啊,我一直想说的是——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最重要的只不过是:重复,不间断地重复,重复一年以上。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如何运用心智的力量在尽管还没有机会亲身体验的情况下,仅凭心智就可以像真实经历过一样深刻体会?
如果,哪怕5年前,我花上一个星期学会了盲打,那么,我可以多出多少读书笔记,积累多少文字呢?——更何况差不多15年前,我就有机会、并且完全可能学会盲打。天哪,我浪费了多少时间?
是我的心智能力不够强大,才导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只不过是懒惰而已。
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
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因为这种差异完全不是那种相貌身材财富之类的显而易见的差异。所以,这种差异要么会干脆被忽视,要么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被拒绝承认。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
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
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会发展得更为迅速。
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一个人智商很高,可能会被我们形容为“聪明”。然而,一个人的心智能力非常强大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另外一个词去形容——“睿智”。
有了反思能力的人类,最终拥有了语言,发明了文字,形成了逻辑思考能力,最终拥有了强大的心智力量。
“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
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煞我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
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当我们觉得自己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
如果我们真的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痛苦并没有所感受到的那么强烈,我们就很容易,或者起码是比较容易忍受那些痛苦。我经常这样提醒自己,我再痛苦,在目前这种状况下,肯定还不是最痛苦的人。
一旦我们竟然能运用心智把我们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上去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
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如果说记忆本身是葡萄,那么回忆的过程就是发酵。
有两种办法很简单却又非常有效。第一种办法是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
另外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你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要知道,你所面临的所有尴尬,最终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没必要找借口,没必要抱怨别人,没必要觉得这世界就对你一个人不公平,要记得“你并不孤独”——肯定还有别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遭遇过同样的尴尬和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你现在这样平静地对待痛苦,而又清楚地意识到你不能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呢?你这样一想,就释然了。
正因为他们把背单词当作痛苦的经历处理的结果是,每个单词的记忆都包含着痛苦——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单词遗忘!
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当作快乐的事情来做。
他不仅是个有能力自律的人,还是个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他用自己心智的力量把抽象的目标赋予了实际的意义,于是,拥有了比那些无法感知抽象事物的人更多的动力。坚持不懈是什么来着?——策略加上重复。
如果有收获的话,那最好要马上有收获;如果没有收获的话,那最好要马上有结果。
赌鬼潜意识里还有另外一个更需要满足的欲望——那就是“马上看到结果”。
平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就算有些时候天性难移,无法彻底改变,那么也起码还可以稍加控制,略微改善
控制这种天性正确的方法是,仔细审视一下自己在哪方面这种天性尤为强烈?再一次拿出纸笔罗列。经过几天甚至几个月的长期反复审视,你会发现那个列表变得越来越长。别怕,相信我,谁都是这样的——至少99.9%的人是这样的。然后从列表中挑出一个最重要的(如果你有野心的话,再挑出一个也很重要的),写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停地提醒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控制这种天性。
但是,在工作和学习上,坚决不要放纵。工作和学习都是艰苦的,路程都是漫长的,成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们最终表现为比绝大多数人“更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这些耐心被用来不动声色地承受更多的打击和挫折,轻松坦然地面对更多的威逼和利诱;甚至,可能会仅仅因为他们惊人的耐心,那些打击和挫折对他们来讲不再称得上是打击或者挫折,那些威逼和利诱对他们来讲根本并不存在……
你会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有规律的人,一个身边的朋友都信赖的人。
与所有人一样从小自命不凡的我当然也给自己贴过各种各样的标签,我崇尚公平,向往自由,渴望平等,憧憬希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可我看到的是不公平,感受到的是枷锁,体会到的是不平等,慢慢消失殆尽的是希望。现在我会猜想所有人都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只不过只有少数人能够度过这一阶段。
万念惧灰的同时竟然能体会到烈火中的重生。
逃避责任就会带来轻松,可那恰恰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啊!
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只会更为详尽。
遇到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
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
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
“心智开启”的起点是“意识到可以自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懒惰的过程。
需要五年的时间。
你反正是写给自己的,不会让别人看到的,所以,一定要如实记录。
我建议最初的时候,只要给每个任务非常简单地标注“重要”和“不重要”就行了。
修改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很多人一生最终一事无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脆弱的完美主义者,天真地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完美地生存——所以注定以失败告终。(我现在写的这些文字,最终也是注定要反复修改许多次的……)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是否确实有益。
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你都应该做。
不管是什么所谓的“理想”或者“痴心妄想”。那你现在就开始参照着那个你自己的哪怕是“不切实际”的目标作为标准来判断吧——判断每项任务的真实属性。然后选择“真的重要的”或者“显得不重要的”。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你的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
真正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你的目标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前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项目。
正确的做法是:启用另外一个新的列表。
我总觉得一个人最终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自己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坚持。
但是,如果你中途改变了方向,甚至经常改变方向,你就几乎无法到达北极,甚至可能返回出发点。
一定要做到底。
如果我们不开始行动,根本就无从判断目标是不是确实可行。
“失败是成功之母”,估计是来自朴素的体验:一个人失败经历得多,经验就相对更丰富,而后就少犯错。
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我是很容易坚持,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地完成的。
一般来讲,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
然而,充满迷惑本身,并不意味着你要不知所措。雾里看花,谁都看不清楚,上帝也没有在我们出生时给我们什么额外的特殊装备。然而,我相信,只要不停地往前走,总是可以走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在那里,无论雾多大,你总是可以看到那些花的,因为已经足够近——足够近的时候,就算看不到花,还是可以闻到花香的。
很多的时候,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也往往会有收获。但是反过来,缺乏行动的计划是肯定没有任何意义的。
锻炼总比不锻炼好,健康最重要。于是,我只做了一件事儿——坚持。
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
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吸取教训。只要能吸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
所有的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仅是我个人的经验。
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得知他人的“体验”和“试错”结果(即所谓的“经验”)。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沟通障碍”本质上都是因为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或者信息造成的。
所谓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所谓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的但是没想到过要去的地方。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认真至少分别阅读三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
有了文字能力才能通过阅读摆脱种种局限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这个转折点上,“类比”依然有着神奇的力量。最关键的第一步是,记住并理解以上的例子,然后牢记这世界确实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而后把这句话变成现存经验,用它去类比未知。而后,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论”,挣扎着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当然,必须重申,谁都有放弃进化的权利。
在此之前就要有一个甄别所输入的信息是否可靠、有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