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的成功不可复制,却可以教我...
2010-07-19
我是看了同学的书后,才买的这本自传。
这是一本和其他大多数自传一样模式:名人讲述,提供资料,写手主笔。我并没有反对这种模式,相反,这样能够将名人的意愿,经历更直观地表现给读者。
开复(容我这样称呼他,他的确给我一种亲切感),达到现在的知名度绝不是只因为他的专业素质和事业心。更多的是因为他对中国的关注,对中国教育,中国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所付出的努力。
在之前,开复已经出版了一本书——《做最好的自己》,这本由他本人主笔的书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内容包括之前写给大学生的7封信,他给中国大学生的数十场演讲的精髓。
2005年,他写书的年份,2010,之前对中国学生的帮助也延续了10余年。一个正在为事业打拼,为理想奋斗的壮年;一个正在饱受争议,经历跳槽风波的失意者;一个仍旧不遗余力,孜孜不倦地为中国教育付出的开服老师。这是他这几年的状况。
试问,为什么要这样为难自己?放着在微软丰厚的薪水不管,要去加入当时刚刚发展的Google?为什么不在美国享受生活,要不断腾出时间在中美之间飞来飞去,只为给中国大学生演讲?
答案开复只给了一个:追随我心。
过去的20年,开复在乔布斯,盖茨,施密特等人身边担当得力助手;在PC时代经历苹果,微软;在互联网时代经历谷歌;和三个世界一流公司一同成长和成功,在美国硅谷和中国中关村做过最有创意的工作。他说:“这些职业经验,才是我最有价值的财产,我非常希望能把这些资产传授给中国青年。”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地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是我喜欢的句子,也是教给我“追随我心”精髓的句子。
我还要说:虽然开复写书的本意是好的,但依旧要说,有很多东西,单靠一本书来指导,是有点失之偏颇。首先,读者要明白名人自传有立志的一面,也有不可复制的一面。对于开复的经历而言,他的路走的相对“顺利”,究其原因,得益于他接受了相对较为优越的教育环境(不可否认他的天赋和智商)。在他接受教育过程中,独立思考、接受中西文化的精华、发挥长处、适时做出选择等环节,都能圆满完成。这就造就了他在职业和人生道路上,可以不向生活妥协,可以为了自己的价值目标而奋斗。但事实上,这种奋斗方式,对于我这种土生土长的大陆学生而言,有些许难以企及,教育制度的限制、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公平性的限制,让多少做着“中国梦”的学子,为了生存而甘愿磨灭谁都有过的梦想。因此,我不会把开复的这些论调作为一种目标去实现,否则,可能会让原本就单薄的自己,更加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