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不想家
2014-10-29
“吃饱不想家”
这是九年前我离开郑州去广州读书前,我爸爸在为我践行的烩面馆对我说的一句话,当时的一心奔向远方的我只当这是一句寻常话,如今兜兜转转再回到郑州生活的我,才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
做个广告先,鄙人拙作《我爷爷的豫菜》在本书P149页,欢迎批评指正!另外,如果我知道文字印到纸上看,整篇文不论整体结构还是遣词造句都能像筛子一样哪儿哪儿都是缺点,肯定不好意思登了。
不过高兴的是,我的偶像@苏美 老师,友邻 @十三,以及经常白看人家文还不买书的红人@张佳玮 @慕容素衣 的文都在集子里,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物质空前繁荣的时代,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既吃得饱,还想着要吃得好;这也是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人群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时代,这样的过程被叫做“城市化”。
于是我看到苏美在离故乡喀什千里之外的青岛满大街的找打馕小摊;听到张佳玮张公子不论在上海还是巴黎都念念不忘无锡菜的甜;看到小岩井君笔下大熊和叶子一酸一甜中国人在日本人的故事。还有舒行笔下的各色温州点心,犀牛大哥要掰成苍蝇头的羊肉泡馍,以及马德街边小摊的并不多出色的羊肉汤,还有JX要深入黔南乡寨真心接纳水族文化才能吃得的一碗酸肉。
食物从来不是简单的一碗食物,还有制作食物背后的那些人,这是连接我们儿时和成年,农耕手工艺时代和快餐速食年代的唯一纽带。于是,我在十三写出姥姥那句“好吃你就替我多吃点”是不争气地留下眼泪,在锦奶奶的家常凉菜和这么近那么远姥姥的花馍馍之后想到我那个醉心厨艺喂饱儿孙的爷爷,奶奶和姥姥,甚至想到了不会做饭的姥爷在姥姥出门时,着手笨脚给饥肠辘辘的年幼的我煮的一锅香喷喷的土豆,那很可能不是什么美食,却穿过岁月,依然能闻到香气。
这九年,我去过美食天堂的广州,回来之后也吐槽满街胡辣汤烩面热干面老三样粗糙又单调的郑州。我没有吃过苍蝇头一样的泡馍,不能想象咸味的新疆奶茶和甜得齁嗓子的无锡菜,但我深深的理解每一个人生命里最执着的味道,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这个高速奔腾的时代这是为数不多的能引起共鸣的话题之一。
我还能说什么呢,就像我爸爸说过的一样,祝各位吃饱不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