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招数尚可,要练内功没戏
2014-11-30
小米很火,《参与感》也火。但《参与感》却是近期唯一一本觉得看不下去,勉强看完的书。看完全书,发现居然只做了6处书签。
为什么?
因为《参与感》以及网上看到过的所有跟小米有关的报道,都让人觉得招式无比华丽,遗憾无从学起。
先从“参与感”说起。互联网对社会最大的改变在于缩短了“连接”的时空。因此,如果能对用户open,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制作、测试、营销当中来,无疑是保证产品体验和口碑营销的最佳方法。但问题出来了,是不是每一种产品都适合让用户参与进来?
• 对专业性要求不是特别高
• 由兴趣驱动,可玩性高
• 可炫耀
以上是适合“参与感”的产品必要考虑的三个因素。传统工业化产品往往对专业性要求极高;冰箱、空调,正常人都没兴趣拿着它们不停的把玩吧;杜蕾斯,敢于拿它来炫耀的估计还是不多。所以这么考虑下来,手机和汽车大概是最好的单品。而手机的受众更大、专业性要求更低、对启动成本要求更低,不得不佩服雷军的慧眼。
中华大地,人才辈出。能由上面一系列考虑想到做手机的人,绝对不止雷军。为什么偏偏雷军做成了呢?好嘛,第二个问题出来,有了“雷军”这块招牌,就有了源源不断送上门来的钱,也就有了屁颠屁颠入伙的各路神人。
《参与感》里有很多好招,这是让读者垂涎并憋劲学习的。这些招都是他雷军一个人想的吗?当然不是,你们铺五个人干的事情,小米铺10个人,还个个比你的人强;你凭什么干过小米?
小米的成功是必然,因此你必然不可复制。
忘了什么七字诀、风口的猪。
冷静下来,学习小米团队把用户当朋友的诚意和态度,学习其在各个细节问题处理上的高招儿,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