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播理论的绝佳解读
2009-09-06
据说传媒学在近几十年发展很快,尤其是传媒经济学,在国内虽然对传媒经济等基本概念、定义还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随着传媒手段的不断丰富,尤其互联网的发展,传媒界的变革、发展已经越来越大的影响着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体。
但是据俺比较有限的了解,目前传媒方面的书籍大多都是从传媒手段,比如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邮购等这些个方面出发,进行传媒经济的介绍,这样的书籍数不胜数,看后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貌似有所收获,但跟我想了解的东西还不一样。尤其是教科书,大多都以传媒手段出发,列举一些发展过程的数据,对于是什么引爆了流行,以致使其占据了这些传媒体的版面,则鲜有书刊进行介绍。本书,《引爆点》,让俺非常酣畅的,汲取到了想要的东西,认为是一本关于传播理论的绝佳解读。
之所以说是解读,是因为这不是理论创新的东西,而是通过将传媒学需、行为学、心理学、广告学、营销学等基本理论进行了融合、提炼,并从一种崭新的视角来展现,所以俺称之为“新的解读”。本书解读的角度,完全是从引起传播的本质出发,洞悉引爆流行的基因:从“联系人、内行、推销员”这些传播的纽带出发,进而提到在进更广泛的推广过程中,提炼出“附着力”的基本概念和附着力的重大价值,最后,谈到环境的威力,即传播同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第一部分,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提炼能力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在俺的周边,就充斥着联系人、内行、推销员各类人等,俺是搞计算机的,俺现在宿舍的同学,就属于一个典型的计算机内行,在学校期间,他推荐买《电脑爱好者》和《电脑报》,结果这个刊物成为俺们班同学几乎人手一本的刊物,他推荐买的电脑各种型号的硬件设备,也成为同学攒机子的首选;同年级中,几乎每个班都会有若干这样的计算机内行,他们直接指引着,一个班在购买那类物品方面的决策。我现在的一名同事,则是一名典型的信用卡内行,他有着各类银行不同额度的信用卡好几十张,每天都知道各类信用卡的积分、奖品、还款日期,并将信用卡和淘宝帐号、银行卡等进行绑定,以获取最大利益;他的关于信用卡的信息,隔三差五会传达到俺们的耳朵里,作为俺们还款、兑奖的决策依据,我真不知道他缘何为这几分的利息,这么费神的倒来倒去的,后来我才发现,他可以用这个,每个月到腾出数千元的盈余资金来。。。而我,则明显是一名联系人和推销员,呵呵,有时我还在想,为何我这么爱给别人推荐我喜欢东西,有时想闲都闲不住,原来俺tmd天生就是 格拉德威尔所说的那种人,就是这种类型的。但是我还真没想到,这些个类型的人,能促成一个没落品牌的再度流行,也能促使发生一场战争,格拉德威尔的推理是大胆的,但通过本书的阅读 ,发现还是很有道理的。
在第二大部分,作者对于附着力的解读,新颖而到位,书中关于《芝麻街》和《蓝狗线索》的制作过程的介绍,不但让我了解到动画片的制作过程是如何复杂、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模式如何的与众不同,更让俺知道了,对于宣传,贵在效果,而这,则取决于宣传的形式、内容等方面,是否会产生“附着力”,唉,附着力这个小词,整的太贴切了。
最具魅惑的地方,当属第三部分:环境威力法则的阐述,一方面,从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出发,列举了地铁涂鸦能导致纽约的犯罪潮,大学生在试验监狱里行为会逐渐演变成变态的精彩案例;另一部分,从我们对环境的影响能力出发,阐述“150”这个神奇的数字,如《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的流行》就基于众多150人内的小团体的发展,戈尔公司150人之内的独立工厂模式成就了最优的管理绩效,缘由是能产生最佳的互动记忆效果,就好比一个工厂的订单责任人,能够以行业最快的速度管理从销售过程、生产过程、交付过程等全过程的全部关键状态信息,实现一个人能够有机的与相关其他人(即环境)进行最为及时有效的互动,这样的工厂,自然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总之,作者关于几个纽约小孩引起暇步士的疯狂流行、关于一个好说的小伙引起美国独立战争的说法,有其忽悠的成分,但是,能忽悠的这么高科技,也真不简单了。不能否认,这是一本读起来有快感、让人还感觉收获不少的书。
我怎么发现我已然成为 格拉德威尔的“推销员”了,不过因为俺的水平有限,还写不出富有“附着力”的评论来帮其促销,但从环境威力法则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环境,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挡这本书的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