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黎明与黑夜
2007-01-27
“我只是股市绞肉机里一块肉”尽管跻身华尔街“全明星”分析师队列,身为美国盈利第四的对冲基金管理人,安迪.凯斯勒却如是评价自己的华尔街经历。从贝尔软件工程师到潘恩.韦伯投资公司的投资分析师,再从业内排名第二的金牌投资分析师到摩根士丹利,安迪.凯斯勒见证了科技股的兴衰,他对华尔街生态的解读,更是别有洞天。
地理上的华尔街实然存在,它位于下曼哈顿区,毗邻百老汇,长不过500米,宽仅11米。不过,华尔街作为一个名词,意义早已超越了物理坐标。“华尔街是这样一条街,街这头是一条河,街那头是一座坟墓”,语虽刻薄,却道出实情。正如美国第一投资策略师巴顿.比格斯所言,华尔街没有爱与仁慈,只有数字与美元符号。在这个风波诡谲的行业中独善其身还是同流合污,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困境。
分析师出身的安迪把分析师群体简单总结为三类:认识一些所负责产业的业界人士;对负责的产业有所了解;既不认识所负责产业的人士,同时对产业本身一无所知。他认为大多数分析师属于第三类,甚至揶揄说或许猴子也能做。话虽如此,分析师作为证券咨询的专业人士,往往决定股票走势兴衰,独立性是其首要原则。美国证券市场很早就有一个中国墙(Chinese wall)的规定,就是隔离投资银行部门与研究,销售等部门之间的信息,防止内幕交易。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尽管有中国墙的规定,大部分研究部门都依附于证券公司,卖方分析师的独立不易。
随着企业上市募资的风潮兴起,华尔街的盈利方式也在发生转变,首要利润来源由以往的经纪业务转向投资银行业务。所谓IPO(首次公开发行),往往是皆大欢喜,投资者打新股,而承销商稳拿7%的手续费。但是为了让更多投资者入场,抬高股价,分析师一般会为沦为投资银行部门的拉拉队,帮忙吹捧股票赚吆喝。其次,即使和上市无关,一般券商也会认为分析师建议买入会刺激交易,带来更多经纪费用,分析师建议沽出则会让交易清淡。无形中,分析师做沽出建议时会有压力,最后往往导致“过度交易”。
在互联网沸腾的九十年代,华尔街也躁动起来。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网络公司上市,只要带一个“com”,即使市盈率高得离奇,但是仍旧有无数人争抢。互联网的泡沫鼎盛之时,预感不对安迪凯斯勒选择急流勇退,而他的不少老朋友选择继续留在华尔街,继续为网络股上市摇旗呐喊。当互联网的冬天来临之际,安迪已经成为美国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而他的老朋友如奎特隆、格鲁伯曼华尔街传奇却潦倒收尾。
值得一提的是安迪昔日的老同事玛丽.米克,这位被誉为“网络天后”的分析师与投资银行部门亲密合作,号称每周发掘一个优质网络公司,她推荐的股票一般能上涨数倍。最高潮时刻,她促成了网景公司的上市,以100倍的超额认购率缔造了历史。米克能够拿下当时最好的IPO项目,帮助企业募集了7000亿美元的财富,因而具有了无上的话语权,被追捧为“全球商界影响力最大的第三号女人”。不过,等到01年互联网泡沫一散,米克黯然消失了,甚至被投资者指控传递错误购股建议。世事难料,04年Google的上市,又让米克咸鱼翻身一把。所以安迪无奈地总结分析师这行,要时刻吸引眼球,某种层度上从事的是娱乐业。
在中国,理解分析师的职业困境更为直观。因为早期制度的缺失,九十年代不少分析师沦为“庄托”,收入不少来自灰色地带,比如银广夏等事件中往往不乏分析师的幕后操作。随着股权分置等措施,市场走向规范,公信力的回归带来了生命力,分析师日渐成为一个收到尊敬的行业,酬劳随之上涨。总而言之,分析师一言一行深刻影响了市场,黑夜或者黎明的角色定位,除了个人职业道德操守之外,更取决于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