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真相
2013-01-12
有时候我们在家会讨论,关于各种食物的文章满天飞众说纷纭,为什么我们比较信任《吃的真相》?——各执一词的作者们几乎都有“专家”的头衔,云无心应该还算不上太“资深”。
今天第三本《吃的真相》拆封,看了几篇我突然想明白这个问题。当然,因为我比较信赖作者,对于书里引征的数据、科学结论,即使毫无涉猎我也不担心有作假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所有内容逻辑合理。
当岁数渐渐地沉淀在身上,曾经一心作“文青”的我们,终于显露出对逻辑推理的深沉热爱。比如,没有足够的奶资源,不是完美食物,可能被奸商投毒等等都不能用来证明应该“反对牛奶”;比如“牛奶只是一种食物,我们不应该只计算它需要多少资源,产生了多少污染——因为当人们不吃这种食物,就必然要吃那种食物,需要比较的是它和它的替代品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才有意义”——这些不煽情不炫技不神秘的清晰逻辑才是我们最后能接受的东西。媒体和“大师”们如果不能同意甚至理解这样的逻辑,只能被算成谣言了。
现代食品研究,似乎还是个路很长的科目。光是成分分析也不能完完全全地把各种食物,比如蜂蜜分析得一清二楚。更何况食物还得吃进人肚子里——人体的消化内分泌内循环也还是谜团无数呢。既然他们原本说不清,加上饮食与人生哲学和个人经验丝丝入扣,人们弄出各种各样的主义和派别真是不奇怪。但我们这种没有能力和兴趣上升高度的人,会觉得《吃的真相》所提供的“真相”——即使未必是最终的真相——比较有操作性:反季蔬果可能口味不及时令蔬果,甚至营养上也有差别,但总是没有坏处(或者说没有更多坏处),比“没有蔬果”是要强得多了。那么我们能吃得到时令蔬果就吃这个,吃不到时,就挑口味能接受的反季蔬果吧,葡萄还行,西瓜就免了。
不过最后要吐槽,第三本的排版真不让人喜欢。气质不太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