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杂草的人,不会太坏,也不会无聊
2017-03-27
——不会太坏?
杂草没什么用,杂草不够好看,杂草有点烦人,杂草不容易死,所以必须除掉,这是人的逻辑。其实也没什么不对的,就像杂草只会自顾自用杂草的方式生活一样,人也只能用人的方式生活。
可是,那种一个事物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就理也不想理的冷漠,总让人感觉有点坏,那种一个事物不够讨巧就根本不想了解的傲慢,总让人感觉有点坏,那种一个事物不和我的心意就忍也不能忍的自私,总让人感觉有点坏,那种一个事物妨碍到我就必然该死的自大,总让人感觉有点坏。
杂草之杂,有不入流的贬义,也有多样化的褒义,在这个每一点肤色的偏差,每一点体脂的增加都能把人逼入绝境的标准化世界里,缺的不就是一份对多样与差异的包容么?
作者在书的最后说了一句特别三观正的废话,他说:可并不是只有长得好看的人才能称之为“人”啊……”
就是这样的话,让我觉得他不太坏。(不要推断我的长相。)
他不太坏,他不会把时间花在区分人的高低贵贱上。
他不太坏,他选择不分美丑地去记录小草的春夏秋冬。
他不太坏,他会细心地发现不够有用的杂草的微妙用处,发现不够好看的杂草的好看之处,在不得不除掉烦人杂草的时候,意识到之所以会烦,在于人的利益自身,杂草并无意识。
他不太坏,他不会将人类自己定下的规则当成宇宙的公理。
看着那些有点清淡的杂草出现在一样清淡的插画里,看到从不被注意的杂草也会被人记成笔记,就莫名觉得很温馨。能写出这种书的,关心杂草的人,不会太坏。
——不会无聊?
看这本书的时候,心路历程是这样的:“1我已经在看这种书了吗?”“2我是真的很无聊吧!”“3写这种书的人也很无聊吧!”“4啊咧?”“5红红火火恍恍惚惚”“6我为什么要对着一本写草的书笑?”“7我是真的很无聊吧!”“8我想回到草地里打滚的小时候啊”“9我想要快点有小孩也带她到草地里打滚啊”“10我首先要在约会的时候和对象显示一下自己的自然博物智慧,嗯,这里记一下,这里也记一下……”
翻开装点了四种杂草的清新封面,内文用四季区分章节,每章里都是这一季中常见的杂草,每一种杂草都配着插画,标注着学名、科名、别名和生活型。最喜欢的,是读起来根本不费力气的一篇一篇杂草笔记,这个小草有什么来头,有什么亲戚,分布在哪里?又是怎么到的那里,名字为什么很奇怪,为什么被人喜欢,又为什么不受人待见,那些自己熟悉的,又总是叫不上名字的小草,一个一个被提起,能和小草为伴的儿时也一点一点被记起,愿意去观察周围的心境也一点一点苏醒。最珍惜的,是这样一本书居然能逗笑我,比如,作者会在很多章节的末尾讲起他除草时候的心境:可怜啊、可惜啊、造孽啊、南无阿弥佗佛,心情很复杂啊,有种老大爷恶意卖萌的感觉;又比如,面对人们给杂草起的怪名字,他也会打抱不平一下,“太过分了”“太不像话”“简直无话可说”,我都很想去安慰他一下,小草根本不会在意这些呀。
就像和喜欢的长辈去田野散步聊天一样,不厚不薄的两本书就读完了,能记住多少,也不会刻意去想,只是盼着有一天也能成为和孩子有话可说的温柔的人,而不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无聊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