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时代的光荣与挽歌
2012-03-11
所谓“创世纪的第八天”,当然是化用了《圣经》中上帝花费七天时间创造世界的神话故事。书名把20世纪的分子生物学革命推崇为上帝创造世界之后最重要的事件、以至于应当列到创世纪的第八天中去,作者的苦心经营可见一斑。
这是一部通俗的科学史,又是一部严谨的畅销书。对于一般作家而言,科学史总是创作历程中的畏途,而当代科学史尤甚。这不仅仅是因为现代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分野越来越大,而且是因为当代科学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种状态:随着知识总量的爆炸式增长,从前那种天才人物并世而出、单枪匹马建造科学大厦的传统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众多研究者和博士生们通过辛勤的添砖加瓦和频繁的相互交流完成巨大的科学拼图。这种状态导致了没有任何人能够对自然科学甚至是它的某一分支一览无余、进而从历史的高度认识和分析科学车轮的前进轨迹。
巧合的是,20世纪的分子生物学革命,既是旧时代的最后一次“英雄”行动,又直接开启了生物学崭新的研究范式。霍勒斯•贾德森,这位眼光老到的专栏作家,的确看准了这段科学史具有的黄金价值。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沃森和克里克,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天才人物。如果对比一下沃森的《双螺旋》和这本书,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沃森笔下的分子生物学革命更像是现实版的戏剧,而《创世纪的第八天》才更像真实的历史。究其原因,即使是功成名就的大师巨匠,都会有自己的偏见和盲点,也难怪他们笔下的科学史总是互相抵牾了。而贾德森作为科学研究的局外人,通过大量真实的访谈和调查,并进一步条分缕析、娓娓道来,用研究社会科学的严谨办法为我们呈现了更加鲜活的历史事实。
更加重要的是,《创世纪的第八天》没有满足于将事实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出来,而是将材料精心编排成科学发展历程的化石图谱。展卷读来,能让读者深刻的体悟到这场革命的来龙去脉,身临其境地认识和熟悉在这场革命中科学研究范式的保存和转变,并进而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方式建立起具体而微的了解。围绕着中心法则的三个核心问题(DNA、RNA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作者从让人眼花缭乱的人名和众说纷纭的事实细节中逐步归结出分子生物学前进的主流方向,同时不忘那些值得关注的支流。当你潜心在作者潜心构筑的文本中漫游时,一幅分子生物学革命的画卷就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了。
作为一本畅销书,《创世纪的第八天》吸引那些非学术圈子的读者的原因也许是其中丰富的“非学术”和“半学术”细节,满足了大众对于神秘的学术圈子的窥探欲。在贾德森的笔下,原本应当端坐在科学史的画像中不苟言笑的科学家们化身为一个个活生生的普通人,科学本身在这种人情世故的润滑中也变得不那么面目呆板了。作为一名记者,贾德森对于学术文化和科学风气的观察,有时候比身在局中的科学工作者还要深刻。他将现代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师徒关系、人际圈子、社会地位乃至学术交流的“潜规则”一一挖掘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有志于从事这一方向科学研究的青年人来说不啻为绝佳的导游图。
然而,作者也有一些遗憾。当现代生物学进一步前进的时候,分子生物学革命时代的彬彬有礼和绅士风格逐渐让位于更大规模的唯利是图和急功近利。《创世纪的第八天》力图展现一个错落有致、精细文雅、能够良性发展的科学社会,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尽力保护这种科学文化。但知识的飞速积累势必将原先发轫于科学精英的革命推广到普罗大众,而这就无法避免对于贵族式的科学文化的破坏。对此,作者是有着悲观主义情绪的。(待刊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