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Z大叔案发之后我们如何认识自然
2010-04-06
我还是先把丑话说前面吧。也许是专业的缘故,对于这本书并没有特别的好感,感觉文字多少有点意犹未尽,很多东西并没有说的很明白或很有深度,许多文章往往“废话”过多,主题外围调侃过多,实质要普及的知识则几笔带过。当然我也知道作为一本草根科普读物这本书的深度是为那些不常接触动植物的读者设计的;并且我也相信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远远在我之上。上来就说不好的,是因为我相信科学松鼠会作为一个崇尚科学的草根组织,是可以容纳异议的。
难听的就这些,下面还是大篇幅说说这本书的可取之处。
小时候大多数人对于动植物的喜爱无外乎通过三个途径:去动物园;读相关书籍;看朝廷台3套或7套的《动物世界》或《人与自然》。但那时候有关动植物的书籍总是有限的,而动物园也顶多一年去个两三次,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更爱守在家里看电视,即省钱又高效。当然,伴随这我们的就是朝廷台那位戴假发的Z老师的中年男子深沉厚重的声音。
后来,童年远去了。我们读的书更多是教辅书与专业书,动物园也几年难觅我们的踪影,电视的地位更是被网络所取代。直到前几年,突然一个中年妇女死咬着朝廷台的那位Z姓大叔报出了一本日记,那个叫《动物世界》的节目似乎又回到了我们的记忆当中……再后来,中年妇女消停了,Z姓大叔也隐退朝廷台去某地方台主持选秀节目去了,虽然《动物世界》或《人与自然》仍然常在我们的电视中出现,大叔的声音也随着节目绕梁好几年而不绝,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上世纪80-90年代的教我们认识动植物的模式已经远去了。
好在近年来一股以草根为作者,以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普及为目的,以通俗幽默又不失准确不戏说为写作方法的劲风吹遍大江南北,典型的作品就是红透天涯与新浪、独领风骚当当销售榜的《明朝那些事儿》,以及去年被很多人极力推荐的《民主的细节》(尽管这本书的作者并非草根)。这一模式为Z大叔案发之后自然知识的普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迪,要知道在娱乐至死任何事都求简求快的当下,你想踏踏实实普及科普知识是没有人会听的。于是为了顺应这个浮躁时代,我们的作者唯有进化出更为强大的适应机制方能生存。因此这本书最大的可取之处在我看来有如下三点:
1.以个性化的文字与图片取悦(或者说吸引)读者。手绘的画风、活泼的文字、准确而略有深度的知识讲述(当然这种深度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确有动植物学界《明朝那些事儿》的风范。
2.作者来自草根,使选题与描写方法可以尽量贴近读者。典型的文章就是第一篇的《网络神兽的现实生活》,我不相信以为端坐在某大学或研究所内的动物学教授能为一本书写一篇如此题目的文章,因为那会使ta感觉掉价或不屑,或者说ta甚至不会关注这种主题,因为ta的绝大多数精力集中在如何源源不断地骗到经费。但草根作者不会,他们本身(至少这本书松鼠会的几位作者)就是百姓、学生,是芸芸众生之一,他们没有什么可掉的价可丢的人——虽说其实这一点也不丢人。
3.重新讲述那动植物的故事。其实这点是我最为欣慰的,在出版业爆炸的天朝,烂书伪书比好书要多得多,那些充斥着高兴不高兴、主义不主义、危机不危机、心得不心得的书架上最难寻到一本与自然有关的书——即使有也多半是“要去的XX个地方”一类的垃圾读物。动植物专业知识就更被视为没什么科技含量的旁门左道学科——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从本科一入学开始便被讥讽为“种树的”或“挖土的”——仿佛只有搞什么金融机械航天飞机才是精英,研究蝎子老鼠蝙蝠杨树珙桐水土保持都只能是农民。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因为不了解导致自以为是便是偏见的来源之一,而这本书生好给了这些人一个回应——动植物一点也不“土”,相反很有科技含量。就像“打虎斗士”傅德志有一次给我们上课时调侃的一样,研究自然界生命的奥秘的人不是那些搞航天飞机的人所能理解的,因为我们是在以几十年的人类生命时间去研究上百万上千万年生物进化的历程,其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尽管这本书在我看来还有开头所述的问题与不足,它毕竟还是为后Z大叔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自然、爱上自然的途径,甚至有着启蒙孩子们关心、热爱自然的作用。这样,想必Z大叔也会在主持选秀节目的同时,欣慰地看到《动物世界》随他一起退出历史舞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