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风景》阅读心得
2013-08-07
自从出版《书店风景》以后,“钟芳玲”这个名字就成了“书店”的代名词,很多人不知道她是哲学老师,但只要提起英美地区的书店报导和书店研究,“钟芳玲”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书店激发了钟芳玲的热情。
如果没有热情,人生就像一锅毫无滋味的冷汤,哲学曾经激发过钟芳玲的热情,从台湾大学到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她为哲学燃烧了十年青春,以为这一辈子终将是学院里的哲学教授,拿着思想的铲子探勘智慧、批判表象世界,但就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为了书店这个新情人,钟芳玲几乎撕毁了她和哲学之间的誓约。
《书店风景》是钟芳玲以无法换算为一个数字的时间、金钱和背景研究功夫浇灌而成的一本书,这也是中国第一本报导西方书店的主题书,之前没有得到出版社出书的允诺,也没有任何单位的赞助,她一个人,从美国东岸纽约的“史博德”、“高谈书集”到旧金山卡斯楚街的同性恋书店,从伦敦“厨师书屋”、巴黎“莎士比亚书屋”到法兰克福“玛哈斯饮食书店”,再透过资料爬梳、第一手采访和写作,把自己从由兴趣出发的“爱书人”、“爱逛书店的人”一路升级到有专业配备的“书店观察家”、“书店研究员”,经常千里迢迢开了几天几夜的车,有时候只是为了去拜访一家传说中的书店。
对你而言,书店,是甚么?只是买书的地方?只是无聊路过打发时间的地方?我觉得书店是个神奇的小世界。
就像作者所说的,一家家书店其实就像一幅幅风景,有的婉约秀丽,有的气势磅礡,有的细致精巧,有的古意盎然。我认为书店真是个丰富的知识世界,可能别人要花上一辈子领悟的事情,你只要花个一小段时间就能明白当中的奥妙,而且书店是个让人放松、感到舒服的地方,和电影院的感觉是差不多的,你可以挑你喜欢的电影院,进去看你想看的电影,可以一口气看好几部,当然也可以只看个一部,但书店不同的是,要是你喜欢,它还可以让你带回家。
看了各国的书店,看了各式各样不同情调的书店,每个书店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特色,甚至有些书店还有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书,或是老板私家珍藏的古书,你可以从那路过拍个照,也可以进去泡上一整天。
有的是厨房书店,顾名思义就是除了书之外,还有食物,喜欢书本也喜欢美食,这地方真的是不二之选,书本的味道,加上咖啡,配上慵懒悠闲的下午,即使还有很多扰人的事物,也都将暂时抛诸脑后了。
有间书店秉持着以礼待人的理念,便在墙上写着:“Be not inhospitable to strangers lest they be angels in disguise.”意思是说:“不要对陌生人冷淡,它们也许是乔装改扮的天使。”但我想,书客们也要明白这句话,因为说不定站在收银台后的,正是下凡的天使呢。
书店之所以令人感动,钟芳玲认为,在于人,书店的故事就是书店人的故事,也是爱书人的故事,即便是网络书店,抽丝剥茧到最后,仍然是人,她平常不爱与人接触,遑论深交,但是只要一碰到书店,封闭的心就全部敞开了。
九一一之后纽约的“高谈书集”现况如何?为什么一名在网站上卖书的出租车司机现在经营起了一家实体书店?还有就像电影“电子情书”,独立书店与超级连锁书店对抗的故事,有什么持续的发展?《书店风景》出版后,有一度钟芳玲以为她对书店的热情或将淡去,问号就让它在空气中飘浮吧,可这五年来,曾经采访过的书店仍然不断召唤她回去,而一旦获知有新鲜奇特书店的讯息,她的心跳立刻加速,这才有《书店风景》增订版,用五年换得一本旧书的增订版,说起来痴傻,但也只有某种不顾生计和追求尽善尽美的痴人才做得到。
这就像是一场漫漫无尽的游泳,钟芳玲回头看,一个人也没有,这路太长太远也太寂寞了,只有她仍在继续,我们只有等着,等她上岸休息的时候,告诉我们这一路游来的风景有多么美丽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