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
2006-07-26
终于在感叹中读完了《德隆内幕》这本书,从对德隆的好奇开始找到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惊叹、沉重等心境一一交替,德隆这个庞大的资本怪兽曾经的风光、在誉为神话的惊叹声中轰然崩溃,余音在耳,纵使在几年后的今天感悟这段历史,仍不觉为之掩卷而叹。
由此,引发了我对于企业以及资本之间的一些思考,虽然还是很幼稚,聊以记录我成长的印迹吧。
德隆的发迹应该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次机会,他恰当的运用了市场运作早期不太规范的环境和政府的监管不够深入的漏洞,成功的完成了原始积累。唐家兄弟灵敏的商业嗅觉加快了这种原始积累的速度和有效性,哪怕就是在第一次失败后也能迅速的重新站起来。从这儿我能感受到这种积累完成过程中的艰辛和完成后的欣喜。但是在完成积累后,能够用平常心去看待实业的运作就难能可贵了,资本的数字确实会将人的头脑冲昏,特别是在顺利的情况下,一种浮躁的心理开始蔓延,在这种浮躁中,德隆开始自我膨胀,开始对外扩张,大量的并购行为开始直线般的拉大资本的额度,实体一些微小的盈利在巨大的数字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实体原先存在的意义变成了资本运作的一个工具,通过实体来进行融资、扩张、整合等一系列的资本行为,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在资本的运作中不断的出现新的空缺或是漏洞,为了补上这个漏洞,通过进一步的融资运作来补偿亏空,这让我想起了巴林银行的破产。从德隆后期的投资行为可以看出,实际上资本的使用更多的是放在金融的作业环境之中,真正能够使得资本增值的实体获取资本的数量甚微。针对社会总体而言,金融(或是资本)的数字游戏是不能提供真正的物化经济增长,但是,这些膨胀的数字和好看的报表堆码起一个庞大的资本帝国,或许符合现阶段大多数人的面子和心理,让人欲罢不能,却又有如饮鸩止渴,这可能就是德隆之所以能在国内成长为如此资本巨人的原因之一吧。
其实德隆还是有好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仅列两点:
1、灵敏的商业嗅觉,善于将捕捉到的机会迅速的转化为商业实践,这点是民企的优良作风,但在德隆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快速反应的运作机制值得深入学习;
2、在进入一个行业时先期大量认真细致的分析工作,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时应该要对其进行详尽的了解,国内的拍脑袋、拍大腿项目比比皆是,远远不如人家民企来得实在;所以,基于事实的分析是一个很深的项目,能真正这样做的真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