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MOS IS CALLING
2016-01-23
这毕竟不是科幻小说,跟地球联军和外星文明都没太大关系。书里不讨论虫洞、高维空间和引力波,不争夺香料,不建造鹦鹉螺,老鼠不是智慧生物,也没有原力或者二向箔。
书名虽然叫了《大宇宙》,讲的还是地球人的故事。
讲音乐人、艺术家、宇航员和芸芸众生,也讲布满航天精神遗迹的城市、长达世纪的火星殖民计划,以及一台会发微博的月球车。
我们脚下的星球每天被阳光和风环绕,高楼和坟冢永远都在生长,工厂和火山昼夜嘶鸣。但这些东西宇宙都不关心,《大宇宙》也不关心,它只在试图提醒我们还有山要登,还有星球在等,月亮上也有黄昏;试图描述还会有人身披铠甲徒步澳洲,或者翻山越岭地狩猎陨石,用地球人的热烈方式爱着世界;试图记录人类无数的巨轮、火箭、刺入深空的梦,他们起锚、远航、放肆生长,或者沉入深海、在高空烧成灰烬、埋入这个星球或深或浅的夜。
因为真实,前因后果都限于地表,不跃迁也不坍缩,所以情感也都连贯真挚。简明和繁冗都有,高亢和深邃齐全,读来章节圆满、句读恳切,好像每个字都在用力。
更重要的是,它不会试着感动任何人。
如同星空浩渺,从来不为谁璀璨,不过如你所见,有的是人对它着迷。
所以这本书适合读两遍。
第一遍得如饥似渴地读,抱着人类了解宇宙时那种急功近利的通病,在每一个句子里面寻找答案。读完书里用力讲来的每个部分,像在黑夜里点亮一个一个光点,连成线,织成面,汇成三维空间。用这种恢弘的感慨来感念脚下这颗温暖的星球,就像几个世纪前人类常做的那样。
第二遍则要等,十天半月过后细嚼慢咽地读。开始体会到看起来的宇宙,终究是一片一片极寒的星域中一颗一颗蛮荒的星球上一寸一寸绵延起伏的山川海洋、荒漠和熔浆。终于理解有些人永远看不到地面,因为他们只关心星星们长什么样。
也开始理解宇宙虽大,还得用双脚一寸一寸土地踩过。
最后,作为少有的“会让人迫切想寻求答案”的MOOK,这些都已超越“单纯地评价好坏”这样的意义。如同这个宇宙本身,你会尽你所能去观察,却很难对它下定义。
若是地外文明能懂,不妨给他们看看,告诉他们人类都是怎么抬头仰望、妥协或者对抗、燃尽热爱和梦想,在这个星球之上或者之外取暖和发光。
注释:“不争夺香料,不建造鹦鹉螺,老鼠不是智慧生物,也没有原力或者二向箔。”梗分别出自《沙丘》(香料),《海底两万里》(鹦鹉螺号),《银河系漫游指南》(老鼠不是智慧生物),《星球大战》(原力)和《三体》(二向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