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社交是一场冒险,你仍无须畏惧
文/斯索以
凯伦•伯格的《如何实现有效社交》这本书要告诉你的,是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沟通者”。在她看来,有效社交的关键在于有效沟通,在于精准发现对方究竟想从你这里听到哪些信息,以及对方的哪些信息是需要自己牢记在心的。全书更多地从职业发展与职场沟通的角度谈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并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以沟通促进个人事业的发展。
一个高段位的沟通者,通常都是“潜入对方大脑”的高手,不仅能够准确捕捉对方话语里的关键信息,还能做到洞悉人心、把握需求、精准“下药”,是一个善于“把话说到心坎里”的专家。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乎,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但凯伦告诉我们,这项能力并非只有心理大师或骨灰级的沟通专家所独有,一般人通过有素训练就可以做到。为此,她建议我们在沟通前先做一份“听众档案”,找出彼此间的共同话题,涉及的问题领域如谈话背景、个人需求、年龄、性别、国籍、性格、家庭、业余爱好,并找到自己与对方的共同兴趣点,如家庭、爱好、宠物、体育运动和电影、电视、图书等,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一些人都在犯的错误:总是凭猜测行事,喜欢假设别人。所谓“假设别人”,就是我们总是假设别人跟我们也一样,并按照这种假设的前提跟他们沟通,却忽略了对方真实的需求和想法。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摸清对方的心理状态,她还设计了简明扼要、便于操作的WIIFM表格,从“障碍”和“动力”两个方面分析遇到的沟通对象,以最快的速度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转瞬之间确立最佳解决方案;同时,又以陌生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代沟的人等为对象,进行了实例剖析。
科学地组织语言,建立完整的信息地图,是她认为一个高段位的沟通者应具备的第二个核心素质。人的短期记忆力通常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在一场谈话里听到、吸收和理解的东西非常有限,并且最糟糕的是,当大脑没听到或没能完全理解你说的事情时,会私自创建自己的版本,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因此,对说话者来说,如何根据现代人的记忆特点来科学地组织语言就变得异常重要。帕特利西亚•韦斯特建议,“组织话语时一定要做到KISS(Keep It Short & Simple)。”凯伦在书中也给出了组织语言的八条原则:
◆内容要与谈话对象密切相关;
◆语言一定要简单;
◆尽量把每句话缩短至十二到十五个词,甚至更短;
◆开门见山;
◆“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法则(在谈话的开头和结尾多下功夫);
◆重复;
◆描绘你的信息;
◆保持互动。
同时,为了应对那些偏向“右脑思维”的人,我们还可以建立“信息地图”,通过符号、色彩和个性化格式,将信息清晰、形象地传递出来。信息地图一般包括核心信息和证据点(即支持性的证据)。核心信息就通常被总结成十几个词,“它会用最简单的字眼描绘出你希望得到的结果,而且它一定是围绕谈话对象——而不是你自己——的需求展开的”。每个核心信息周围的证据点不宜太多,以二十分钟的演示为例,证据点最多不超过四个,但每个证据点周围可以有一些小的信息点。因此,一旦核心信息和主要证据点确定了,整个演示或演讲的结构也就基本上浮出水面。
-
不老的探戈——那些关于生命与时间的法则
2016-11-18
不老的探戈
——那些关于生命与时间的法则
文/斯索以
蕾切尔•萨斯曼在《世界上最老最老的生命》中讲述的,是关于生命与时间的法则,是一个一个不朽的活着的故事。她向我们揭示,在人类的不足百年之外,有些生命已经活过千年、万年,它们正缓慢地攀上时间的顶端,懂得在逐渐老去的一生中唤醒新的生长点,为看似不可逆的生命注入活力。
-
艺术与生活,本来就浑然一体
2015-01-04
《艺术与生活,本来就浑然一体》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并非孤立存在的,只有与生活结合,才能衍生出价值。《在镜头背后假装大师》这本书对于摄影所持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观,而不是将其看作纯粹的艺术。
因此,这并不是一本“摄影艺术”,既不“高深”,也不“专业”,而是写给摄影爱好者、有一定基础的人看的“关于摄影”的书,向我们介绍了常见生活照、旅游照等拍摄技巧,以及什么是好照片、如何拍摄自己心目中的好照片等,并通过一些实例讲述了照片与生活的关系,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摄影的实质——摄影是每个人兴趣、个性、立场的体现,即使最客观的新闻摄影,也不是完全的“客观”的,要服从于新闻表达的需要。因此,作者更为主张摄影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趣味”的流露往往比“专业”的表达来得重要。
基于这一理念,这本书也就没有循着摄影教材的章法写,而是“蜻蜓点水”谈谈摄影相关的小故事、说说公众对于摄影的追求、例举些比较容易上手的技法,告诉人们摄影是一种公众化、却又充满个人趣味的行为,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玩摄影,搞摄影”。按照书中的对摄影的理解,我们必须记住的一条信念是:我们不是在严肃地创造艺术——我们是在借助摄影传达自己的快乐而已。这在书中已经言明:“作为一项业余爱好,大多数人只是希望能尽快享受到拍摄的乐趣、时时感到自己已经达到或实现了点什么。把画面拍得漂亮总是相对容易;用照片实现漂亮的表达则不那么容易,甚至会很难很累很费心。”这种对于“漂亮”的追求,是一种十分大众化的审美需求,早操作层面很容易实现。这也是大众摄影很快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作为摄影论坛红人的“史亿刀”,有着丰富的“业余摄影”经验,能够把握住大众对于摄影的需求——既实用,又好玩——对“人像”和“到此一游”的拍摄进行了大篇幅的介绍。
同时,作者也是摄影领域的“资深达人”,对摄影有着自己的理解,认为摄影与生活紧密联系,摄影器材昂贵与否、拍摄者是否足够专业等均不是摄影的决定性因素。他强调将个人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摄影中,并建议取材于生活,认为“到此一游”的摄影是最真实、最靠谱、最具回忆价值的。他对当下的几种恶俗的摄影取向——背景必须虚化、艳丽如油漆、人文靠黑白、性感似风尘、集体拍美女、拍到即意义、味精式标题——表示质疑,并例举出一些事实,来澄清对摄影的“误会”。作者其实是把摄影这种行为降到一个“很低”的层次,让人们看清楚它,重新认识它。作为普通的摄影爱好者,欣赏一幅朋友拍摄的照片和过去某个时期流行的呼朋引伴喝下午茶没有多大的不同,都是一种日常行为。将摄影拉进了生活,即改变了生活原有的趣味,也为摄影提供了一个新的姿态。既然这个时代,摄影已经揭下了自己神秘的面纱,走出依附于胶卷的过去,我们何尝不更新观念,来重新定义摄影这一行为呢? 艺术与生活,本来就浑然一体。
附:读书笔记
------------------------------------
1.“照片作为一种艺术品,它就是这样一种没法儿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的东西。”(P5)
2.“作为一项业余爱好,大多数人只是希望能尽快享受到拍摄的乐趣、时时感到自己已经达到或实现了点什么。把画面拍得漂亮总是相对容易;用照片实现漂亮的表达则不那么容易,甚至会很难很累很费心。”(P11)
3.“内容与画面形式的结合,才是摄影的核心……一幅好的照片,必须首先有打动你的内容,然后内容借助恰当的画面形式得到了最恰当的渲染……每个人有每个人心目中的好照片;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内容兴趣,同时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P16-17)
4.“拍摄技巧”,如果只管到“操作照相机”的这一截子,那大概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在同一拍摄目标的前提下,摄影师使用相机完成拍摄的技能。因为更善于利用相机,所以照片的效果更好。二、在同一个大的拍摄场景的前提下,摄影师从场景中撷取一个画面的技能。因为善于观察和发现,所以照片的效果更好。(P77)
5.旅游照片的意义在于引导和确认你对那一趟旅程的记忆。“到此一游”照,对唤起你内心的印象来得最有效。就因为,画面里有你自己。相比那些个有没有两可、看不看两可的纯风景记录,哪怕是最普通的“到此一游”片儿,对于自己来说都绝对更有意义,更值得分享,也更值得留住……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人性。(P81)
-
生在浪潮之中
2016-12-28
生在浪潮之中
——《黑裙》所展示的职业女性世界
文/斯索以
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无论这印象来自充满现代感的都市生活,还是各类题材的电影,与国际酒店管理层人员紧密联系的似乎总是靓丽的职业女性身影,而香车宝马的公子哥及身价不菲的成熟中年男性,则是这个行业的永恒消费者。无论酒店行业对于女性来说意味着什么,在现代社会这场职业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女性卷了进来,她们天性的细腻敏感、良好的职场谈判力及骨子里利刃一样的行事风格,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于是,一批职业女性脱颖而出,以不同于男性的生命张力舞蹈于浪潮之中。年轻的80后国际酒店总经理李倩女士,正以自己多年来在酒店行业积累的丰厚经验为起点,用文字构筑了一个地域上更具魅力、情节上更为多彩曲折的酒店女经理的成长故事。这就是小说《黑裙》。
《黑裙》中,李倩通过虚构的方式,将自己所熟悉的酒店置于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并在女主人公衣琳身上倾注了自己全部的职业经验,神秘的藏地色彩让职场的“杀伐”显示出诡秘的味道。文化与文化间不断的绞合与碰撞,个体心灵面对这个世界时的坚定和不安,现代职业给女性带来的独特生存感受,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着衣琳所经历职场故事,且因女性视角的缘故,文字呈现的经验与我们的触觉感受仿佛离得很近,极富现场感,字里行间处处藏着一个李倩。因此,说这是一部“国际品牌酒店总经理的职场笔记”,毫不为过。
在以衣琳为代表的女性走上职业道路并以职业为最高归宿的时候,围绕职业生活所发生的一切就成了她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一次次职业升迁、一场场重要接待,以及至关重要的管理创新、业绩突破,构成了职业生涯的主心骨。衣琳所走的职业道路是许多女性所向往的,她的成绩让同行女性引以为傲,事业和财富的双丰收不再是女性衡量男性的独有标尺,也成为姐妹之间相互比照乃至自照的一面镜子。她们和男性相互合作,彼此竞争,寻求职业发展的空间,凭借个人的努力做出成绩,从励志的角度看属于一个苦涩却欢喜的故事。
汉思乐在其简短的序言中,以极为男性的话语指出了国际酒店行业高压竞争下的残酷真相——“权利来自争取,而非他人赐予”——女性要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登上这“权”“利”的巅峰,要付出的往往远远超越娇美外表所能提供的坚韧。高原晶捷酒店在旺季第一个月毛利润实现突破性增长达到一千三百万时,衣琳用电话汇报给了上司龚茂霖,电话里却只有淡淡的一句,“明年的这个月得做到一千六百万”。她从他的这种平淡里感到了满足,并深知酒店管理团队将获得可观的收益。旺季即将过去,当别人都安享利润带来的美好生活时,她却闻到了危险的味道,即使对于同城的不具有太大威胁的对手她也不会视而不见。在衣琳看来,一个优秀的酒店经理必须深谙行业规则,熟悉这个市场的一切,接受工作上对自己提出的任何挑战。事情永远在等着她,她没有功夫停顿哪怕静下心来瞥一眼远处的神秘宫殿,晶捷酒店可以开在世界任何地方,她也会随时待命、可以去任何地方,“而且对任何一家晶捷酒店都不应该感到陌生”。而接连不断的骚扰和无尽的人事矛盾,也是她在这个巨大的压力之幕下所要面对的,且同样繁琐、难以摆脱。与夏季酒店的火热现象相比,高原的冬季会给酒店经营带来灾难性的考验,各类人群为了利益互相斗争,压力与危机下暗藏杀机,人性险恶的一面开始出来作祟,经历了热火朝天的集体拼业绩攻坚战之后,还得应付来自酒店内部的自私、冷漠和分裂。衣琳本质上很像另一个版本的杜拉拉,勤奋、敬业又充满智慧,努力调和着此起彼伏的杀伐,并最终冲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
我们不能仅仅将这部小说当作一个励志故事,职场的成功、人际的圆融也不是生活的全部,在这种生活和人生之外,小说实际上还传递了更多的信息,足以引起我们深思。尽管“豪华的五星级酒店代表着全球化的火热浪潮,将旅行和生活的标准散布到地球的每个角落”,但酒店归根到底并不是原住民文化的一部分。“酒店和宫殿没有任何的对应,也找不到任何的默契和协调,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做到,所有建筑都只能在宫殿的俯瞰之下”,“它对于大多数的旅行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对于高原上的居民却很陌生,在那座众山之山的白色圣殿之外,梦想其实早已到了尽头,他们根本不需要一座这样有着寺庙外表的酒店存在”。可对于身处本族文化之外的旅行者来说,酒店却又是一个“中介”,是融入当地文化的开始,“它能满足所有在高原浮光掠影的需求,同时也不抛弃他们熟悉的睡眠、饮食和娱乐”。衣琳深知酒店的局限所在,也更懂得它在城市中的价值,她努力凭着热情来做这份事业,并最终悟出人要有信仰(如那些匍匐着磕长头的人一样),希望做一个眼里有“火焰”的人。这里的“火焰”不仅仅源于快乐,背后还藏着更重要的秘密——“那个东西,就是爱”——“爱是任何诱惑和挫折,都无法夺走的东西”,“只有永恒的爱,才能支撑你在这个行业的所有快乐和痛苦”。在一次节目录制现场,面对眼前那个立志投身酒店行业的女孩,衣琳说出了自己职业生涯中最为刻骨铭心的感受。我想,这也是身在浪潮之中的李倩最为珍贵的秘密。
2016.12.27于北京•既往居
■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和文章署名。
豆瓣书评:https://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reviews
-
众筹:让变革真实地发生
2016-03-01
众筹:让变革真实地发生
——读《中国式众筹》
文/斯索以
“中国式众筹”,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一种熟人圈众筹模式,较之于互联网时代的陌生人众筹,多了一份信任的根基——熟人与熟人之间共投、共创、共享,有效拓展了传统的“熟人”创业模式,努力实现智慧和资本效益最大化,降低了互联网创业带来的风险,同时也助推了项目落地的速度和产品产出的效率,投资者、消费者、推广者三者合一的利益链是其典型特征。从创业的角度看,杨勇的“中国式众筹”的核心在于把握了传统的人脉经济哲学,并将其与互联网下的创业模式进行有机结合,这种双优势剔除了创业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即人的因素。很多人将众筹视作互联网革命深入经济领域后无法绕开的一个风口,它撬动了资本在创业过程中的运行和使用模式,而“中国式众筹”则因其创新性、可靠性得到力挺和认同,在未来一段时间,很可能会引爆中国的创业市场,成为这股创业大潮中的一个风向标,以及互联网风险下更多的人会主动选择的一个安全港。
刘瑞琳主持的“理想国”书系在出版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很鲜明的口号,叫“想象另一种可能”。杨勇于互联网革命时代提出的“中国式众筹”,正是在一种现实的基础上带领许多创业者探索“另一种可能”,即互联网时代创业的另一种可能。书中以北大1898咖啡馆为代表的许多成功案例让我们看到,变革已经真实地发生。某种程度上,这一模式蕴含着思维的革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口径,让资本、人力资源的筹集做到“虚”“实”结合,优势互补,是将现实资源高效转化为互联网资源的一个典型案例。
本书从五个角度多层面阐明了什么是“中国式众筹”,介绍了“中国式众筹”的内涵和基本逻辑,代表性众筹案例,众筹的实战要领,如何进行风险控制,众筹对未来生活的影响,等等。《中国式众筹》对于中国读者的价值,在于通过系列可操作性的案例,讲述了当前中国市场背景下“众筹”这一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内在逻辑起点是什么,管理者如何进行风险管控和利用群智推动思维创新,让具体的项目持续下去。众筹不是目的,只是创业的起点,让项目在现实环境中持续地发展下去,才可能带来原始资本的增值。在杨勇看来,众筹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正是这种联合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经济价值,但这种自由联合又不是盲目的、完全的陌生人之间的组合——他很看重传统中国社会里熟人圈子所发挥的效力,通过熟人带动更大的圈子,因志同道合走在一起,并以定期举行活动的方式增进“股东”之间的了解——通过北大1898咖啡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是众筹项目将“股东”凝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选人至关重要,“中国式众筹,核心就是做好一件事:精挑细选有共同价值观、共同愿景、靠谱的人”,人影响着资本的使用方式和最终的成效,这也是北大1898咖啡馆成功实现众筹并得以持续运营下去的重要保障。
互联网思维并不是要从无生有,创造出绝对的新东西来;而是充分借助技术手段,使现实资源效益最大化,平台最优化,资本和智慧集中化。互联网提供的更多是工具和平台,而不是这一物质本身。而杨勇所立足的,也恰恰是现实性土壤,而非单纯地借助互联网“造势”,因为如前所述,他所要做的不仅仅是筹资——“中国式众筹”的核心是“筹人”,不仅要融资,更要“融智、融资源……最有价值的是出资人的时间、情感、智慧、人脉等资源的投入”,是“拿大家的钱办大家的事”,让每个人深度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事业上的合伙人、利益链上的共同体,而熟人圈通过榫卯结构形成的稳固的信任关系和约束关系,则有助于项目的孵化。他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基于现实、有着深厚现实根基的,在这个时代,真正脱离现实的“纯”互联网创业其实很少,人的现实欲求、利益诉求乃至具体行为,都是发生在可见的现实中的。从北大1898咖啡馆、金融客咖啡,到佳美儿童口腔医院、花色优品、经心书院等一系列精彩案例,都说明了杨勇其实是更倾向于做“实”,而非做“虚”的,这在项目选址、模式设计、股东甄选、组织架构等具体环节中均有所体现,“以理想主义的态度想众筹,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做众筹”是杨勇的切身体会,也是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所应有的姿态。
“中国式众筹”的本质,属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众筹新玩法”,不仅体现了众筹思维的本质和精髓,更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时代精神”,互联网时代的资源组合、智慧互享、线上互动等特征,都在众筹中到了集中的彰显。从经济、社会活动的角度看,众筹大致相当于一种生产行为,借助众筹所建立的一个个项目则是具有互联意义的社群平台,这一平台既可以是跨界的,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又可以找到共同的愿景,让不同背景的人朝着最终的目标去努力。这一价值实现的生产过程,就是书中说的“把别人的事情变成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事情变成别人的事情”的过程,是让每个“股东”找到参与感、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的过程,这“四感”也被杨勇概括为评价一个好的众筹的“3+1”标准。众筹,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促成着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在传统经济生活仍占主流的另一面,一个众筹、众治、众享的社会正悄悄来临。
2016.2.29于北京•既往居
■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文章署名和出处。
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
-
时间之下,海陆之间
2016-01-18
时间之下,海陆之间
文/斯索以
大海,被人类视为生命的最早起源地,并且至今为止,依然称得上是生命的摇篮。而海滨,则是联结海洋与陆地的纽带,在那里生活的贝、蟹等,以不同的生命形态诉说着海洋与生物的故事。《海滨的生灵》一书中,博物学家雷切儿•卡森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这一精彩的世界——“在那里,地球上的生命大戏表演了第一幕,甚至也许只是序幕;在那里,进化的力量在今天仍在发挥着作用,正如自从我们所知道的生命刚刚出现时的情况一样;在那儿,生物们在其世界的宇宙现实之下的精彩表演,如水晶一般,十分清晰”。
一切生命,都在时间的幕布下表演。无论在海洋或是大陆,无数的生灵找到了自己的动情处,肆意狂欢,作为二者衔接处的海滨自然也不例外。海滨是多样生命的演练场,也是生命极为脆弱的地带,生命犹如彩虹一般转瞬即逝,水里的永眠岸上,岸上的魂归深海,类似的现象时刻都在发生着,所有的生命多“以渺小的形态生存”,寄居在“童话般的洞穴里”。尤其在给养丰富的海洋入口处,这些精致而美丽的“花朵”,为了生存齐聚这里,时间之下、海陆之间,生命的大戏分秒不停地精彩上演着。目睹了眼前的一幕后,雷切儿忍不住惊叹,“它们的美,太脆弱以至于似乎不能生存在有破碎性力量的世界里。然而,这里生物的每一处细节又各有其功能,每一根茎、每一个水螅体、每一只花瓣的触手,都是为了处理生存的现实问题而塑成的。我知道它们只是为回归大海的怀抱而等待着——等待着退潮的那一刻。然后,在奔涌的急流中,在汹涌的海浪中,在来潮的压力下,这些花朵精美的长触手将充满生机。它们会在它们纤细的茎上摇晃,它们的长触手扫动着回流的海水,在其中寻找生活所需的一切”。现实如此残酷,生命又如此充满美感,这个近乎微观的世界将我深深地触动。
每一种微不足道的生命,在生物进化史上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那是一个漫长的“对环境精准而完善的适应”过程,海滨复杂多变的恶劣环境,被充分反映在这种进化上。但可以肯定的是,海滨的世界里,任何物种都不是独自在战斗,任何美妙的享用也都伴随着残酷的争夺。雷切儿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由单一因果关系构成的简单生物圈,这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与生命的网络,每一个生物和它所处的世界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因为复杂,也让这些生命的故事变得异常精彩,虽然海浪能够轻易地拍碎遍布于海岸的岩石,却“极少有海岸能够彻底挫败生物获得立锥之地努力”,藤壶、笠贝和滨螺便是在激浪区成功定居的代表,属于精准适应的标杆。因此,这并不是个糟糕的世界,且很多生物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着自身的精致与美丽——“每一只贻贝的壳都由一连串的坚韧丝线连接在岩石上,每一根都有着闪亮的丝绸一般的外表”。
任何生存,都有赖于一个庇护所。正如洞穴是人类最初的家园,“在沙滩上,几乎所有生物都学会了深挖洞穴,在沙下躲避海浪;在岩石区,一些生物通过钻孔的方式,找到了安居所”。也就是前面所提蕾切尔说的“童话般的洞穴”。可童话的美依然庇护不了活着的痛——生存固然可贵,但生存的代价往往是巨大的,要在残酷、无情的海滨环境下获得一丝安稳并不简单,尤其对于这些多半只能采取适应的态度去生存的小生物们。卡森惋惜地写道,“所有这些生物,都放弃了它们的自由,用来换取躲避波浪的庇护所,成为自己开凿的斗室的永久囚徒”。海滨生物的生存法则,何尝不是人类命运的一个缩影?对这些生命来说,活着的不自由也体现在气候环境方面,因“生命只存在于一个相对狭窄的温度范围之内”,热带的动物比北方的动物对于温度的变化更加敏感。而在一些海滨,“潮汐塑造了生命的特性和行为”,给予所有居住在高低水线之间的生物“一天两次”的陆地生活体验,当生命最关键的过程必须在海水覆盖海滨时完成的时候,“潮汐的节奏就被反映在生物节奏交替的活跃与静止之中”。对这些生物来说,那些看似异常鲜明的生命特征,最初何尝不是源于某种形式的禁锢?
当然,海滨在表现出无常与冷漠的同时,是倾其所有对一切生命一视同仁的慷慨滋养——在岩石海滨、沙质海滨和珊瑚海滨各种环境里,到处充斥着生命的美,每一种特定的海滨环境都为钟情于它的特定生物提供了足够生命繁衍和狂欢的礼物。所以,小蟹小贝的世界才如此精彩;所以,属于海滨的世界才得以永恒。
雷切儿让我们了解海滨这个世界,但未能揭示的还有很多,那是一些生命背后的故事。正如她在文中所言:“形单影只的小螃蟹与大海一起,形成了一个标志,代表着生命本身,代表着精致、脆弱,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活力——它不知怎么而在无机世界的严酷现实中,拥有了它的一席之地。”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用科学的手段去精细剖析这“一席之地”同生命的具体联系,因为生命是神奇的——即使一个小小的生物,都有无穷的精妙等着人类去探索——而它一旦闯入我们的世界,带给我们更多的将不是答案,乃是疑惑(疑问)……
2016.1.16-18于北京•既往居
■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和文章署名。
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