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会将苹果的成功归功于乔布斯。乔帮主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对产品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使得苹果从一家好公司变成一家伟大的公司,推出一款又一款让市场趋之如骛的产品。
然而,一家伟大的公司,仅仅有企业灵魂是完全不够的。除了近似强迫症的完美主义权力意志,还要有一套完善的运营机制,能够将这种意志贯彻到底,将创意转化为发明,进而变成创新,最后变成一个产业的革新。
这就是苹果最强大的地方,也是隐藏在乔布斯身后的成功秘诀。而这本书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描述苹果的供应链,从设计到销售,再到回收,还原苹果体系化的竞争力,让读者看到:苹果的创新(落到实处的创新)是如何真正实现的。
这是苹果的另一面,一个没有过多神话和传说,但更接近真实的苹果。
为什么苹果成功了?
技术
苹果对于核心部件的设计,都拥有自主产权。一位眼内人士曾估计,第一代iPhone的研发费用约花费了1.5亿美金,后续开发费用更是不计其数。苹果不惜重金投入到研发部门,使他们掌握了行业尖端的处理器研发技术,在技术上走在其他厂商的前面。
掌握技术之后,苹果常常与供货商签订供货大单,大批量卖断供应商的产能,在保证自己供货充足的同时,有效打击竞争对手。让苹果产品的模仿厂商,短期内无法买到和苹果类似的高端零部件,从而保持苹果产品的市场领先。
设计
乔布斯本人将自己的思路不断灌输给设计人员:“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并提供灵感和方向,乔纳森·伊夫将创造力和细节融合在一起,这使得苹果看起来像一个以乔布斯为首的狂热宗教。
软件+硬件运营模式
App Store和iPhone一起彻底改变了手机软件业的游戏规则。从此之后,手机软件并不是以预装在出厂手机中的方式出现。从原本的由手机制造商评判一个软件的好坏,变成了由用户评判。
App Store模式的意义在于为第三方软件的提供者提供了方便而又高效的一个软件销售平台,使得第三方软件的提供者参与其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适应了手机用户们对个性化软件的需求,从而使得手机软件业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良性发展的轨道。
苹果公司把App Store这样的一个商业行为升华到了一个让人效仿的经营模式。
关于苹果的保密工作
苹果将正在新开发的产品视为最高机密,员工需要多次刷卡,通过多道安全门,最后输入一串密码才能进入工作区。工作场所通常安装有监视摄像头。
硬件和软件的研发团队完全分开,硬件团队手中iPhone灌装的软件和软件团队手中的硬件都是伪装的。
为防止合作伙伴泄密,苹果常用“替身产品”给合作公司。合作公司不需要见到手机原型,要求只提供相应的软件给苹果公司。
向外释放错误信息,以混淆或掩盖分析师和媒体对于新产品的感知能力。
苹果在增加自己的出货量的同时,不会轻易更换或增加供货商,会要求自己的代工厂合作方同时增加产能,方便监控,减少泄密可能。
苹果的供应链
苹果的iPhone手机首先在美国加州总部设计,然后由日本制造关键零部件、韩国制造最核心的芯片和显示屏、台湾厂商供应触摸屏以及其他剩下的零部件,最后在深圳的富士康工厂里组装,组装成成品之后空运到美国,再被运输到中国贩卖。此外,使用旧的iPhone手机又被深圳的手机作坊回收翻新再出售,最后被当作电子垃圾拆解回收。
流程图
-
小米终于开口,聊聊“参与感”实践
2016-02-20
有了小米及其创始人光环的加持,这本《参与感》像极了小米的一则软广。但书中案例是真,经验教训也是真,但到底有没有用?这可能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了。
成功的经验不可复制,但我们可以借鉴。是不是和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有共通点?哪些可以学?哪些不可以?为什么?结合实务思考,起码不会错。
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
传统的口碑传播场景是在熟人之间进行口口相传,朋友与朋友之间介绍某家餐厅好吃,某个牌子手机好用,这种场景下的口碑传播很慢,而且在传到更大的圈子便容易断裂;而互联网时代下,口碑传播呈几何效应递增: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传播源,都可能成为意见领袖,用户与品牌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大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