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世界人文地图趣史》,一张张美丽图画映入我的眼帘,惊奇而震撼,这就是地球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地图。它的绘制代表着人类历史的文明前进脚步,同时我们通过地图了解认识更多城市的“样貌”。
作者安妮•鲁尼,剑桥大学博士,代表作《明日科技:人工智能》曾入围安万特奖。本书收入了156幅人文地图,大致来自于大英博物馆、哈佛大学、NASA等31家世界博物馆、图书馆。在内容上,分为五章,从“大”的方面,如河流,地表形态,到“小”的方面,例世界多种形象的地图。在形式上,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地图,附有简单的文字说明,假如说喜爱历史战争的学者配上一张书中的地图,会使枯燥的气氛中添加很多鲜丽的颜色;如果是位旅行探险者,地图是必不可少的,本书更会提供一份完美的路线图。
什么是地图?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写道:“一张帝国的地图与帝国的疆域完全吻合,丝毫不差的地图。”地图既可以按照比例绘制,也可以抓住某一个视角、某一个方面绘制。地图本身也有着自己的演变。最古老的地图大约诞生在2500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发现于如今的巴甫洛夫附近,巨大象牙上雕刻了一幅关于迪耶河和巴甫洛夫克山峰的图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地图逐渐雕刻在不同的材质上,如岩石,意大利布雷西亚的瓦尔卡莫尼卡的贝多利那地图,多达30万幅的岩画,可能记录着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人类生活。古巴比伦时代把地图描绘到了土简、泥板之上,《意象世界》是2600年前古巴比伦绘制在泥板上的世界地图,很可能是最古老的非虚构的世界地图。楚科奇半岛的图像被绘制在了海豹皮上,而我国也有在石碑刻画,如《禹迹图》,被刻在1米高的石碑上的地图,显示了中国的海岸线和纵横交错的河流,尤其是长江和黄河。

意大利布雷西亚的瓦尔卡莫尼卡的贝多利那地图
-
宇宙中的黑洞
2015-08-10
近期总能看到这样的新闻,NASA发现了“另一个”地球,行星Kepler-452b; 15年后太阳进入休眠期,地球后进入“小冰河期”等,而这些新闻都指向我们神秘的宇宙。
《137亿光年的宇宙论》作者藤田贡崇,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对天文学、科学教育、教育学颇有研究。本书属于天文书籍入门级别,通俗易懂而且又不失专业的标准。书中对宇宙、太阳系、银河系、各种星球、黑洞进行了探索。
本书的特色:1.本书在每一章中都会有一个总结,可以看到这章的精华,虽然天文学对于业余的读者来说不是很好理解,但是这个总结可以让读者清楚本章的重点,理清思路,了解宇宙带来的神秘。2.书中在每章后有一个专题,比较专业。如颠覆相对论的实验结果,这个专题中讲述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并且推导E=mc2 ,指出物质拥有庞大的能量,爱因斯坦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因为物体永远不可能达到光速。但是最近的实验结果表明“中微子的速度比光速更大”如果成功了,就会彻底颠覆狭义相对论。
在作者众多的描述中,黑洞这个词出现的最多,它不仅出现在银河系中,还出现在各类星系中。那什么是黑洞呢,为什么宇宙中的黑洞让人类如此关注呢?让我从书中认识它。
宇宙的黑洞,是一个具有极大引力的天体,体积小但质量很大,属于高密度天体。它的速度可以超过光速,并能挣脱引力,因为本身不发光至今无法直接进行观测,只能通过对释放出喷射气流和X射线的天体进行观测,来间接预测黑洞的存在。黑洞的存在,让我觉得很可怕,它巨大的能量,可以用引力吸住任何一种恒星,一种天体,甚至是太阳,也不能逃脱它的引力。据书中说,银河系的中心可能就存在黑洞,那么银河系的未来还会存在吗?太阳,地球,整个宇宙都将有可能因为黑洞的存在一点点地被吞噬掉。黑洞可能是时间的终点,真的很可怕。
当把书读完的那一刻,我叹了一口气。书中的描述从我们所熟知的天文学知识到未知可怕的未来宇宙,使我逐渐入迷。不知道宇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地球会什么时候毁灭,但是我们还要顾及当下,好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