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的大体框架
2011-11-12
整本书围绕两个关键词:定位、心智。我的感觉是定位就是一种心智管理。需要强调的是心智是指消费者的心智,而非生产者的心智。
第一、二章讲为何要定位,即过度传播的社会和心智的有限性。
第三章是具体讲如何定位,即如何管理心智。
第四章是从其他学科的观点来了解人类的心智的特点。
第五章紧接第四章就根据分析的特点讲述的一个忽视心智的反例,即由此及彼。
第六、七、八章和第三章形成总分关系,是从定位主体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定位方法。第六、七章是讲在某个产业当消费者的心智中有空位的时候如何进行定位,即作为领导者、跟随者的定位。第七章是讲没有空位时如何定位,即重新定位竞争对手。
接下来五章内容围绕定位的一样重要工具:名字。
第九、十章讲了名字的威力和没有名字的劣势。
第十一、十二、十三章讲述品牌延伸,作者的主基调是不赞成的,最后的一点讲了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品牌延伸。
接下来的六章是六个定位的案例。
第十四章,公司定位案例:孟山都公司。
第十五章,国家定位案例:比利时。
第十六章,产品定位案例:奶球。
第十七章,服务定位案例:邮递电报。
第十八章,给长岛一家银行定位。
第十九章,给天主教会定位。
第二十、二十一两章是将定位运用到个人身上,讲如何通过给自己定位走向成功。
最后一张章讲了一些定位的具体技巧,例如要理解文字、理解人、有变化的观点等等。
欢迎讨论,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