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将打破 家长式医疗困局
2016-08-06
(本人原文见《时代周报》书评)
高扬
5年前的某趟跨国航班上,一个男人突然感到心口疼痛。随即,飞机开始广播:有医生能帮忙吗?一位乘客随即从座位起身来到病人面前,把一个小巧的无线心电图仪连接到了自己的iPhone手机上。利用iPhone内置的心电图检测软件,他瞬间确定该乘客是急性心肌梗塞病发。飞机紧急着陆后,病人逃过一劫。
救人的是《未来医疗》一书的作者埃里克·托普(Eric Topol),美国心脏病学领域的大牛,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基因银行,现任加州斯克里普斯转化科学研究所主任兼创新药物研究首席学术官。
埃里克是一名优秀的心脏病医生,更是医疗行业里的激进变革派。在飞机惊魂事件中,简便的检测仪器与智能手机结合,就能发挥令人惊讶的作用,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埃里克据此认为,借助智能手机,任何人其实都能像他那样快速诊断自己的健康状况—智能手机的普及,将给人类带来一场深刻的个体医疗革命。
智能手机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多重要?埃里克将其与古登堡印刷机的影响相提并论,二者都给世界带来了知识爆炸、激励创新、提升个人自主意识、改变社交网络等根本性变革。
对着智能手机的麦克风呼气,就能测量关键的肺功能指数;摄像头拍照可以检查皮肤病,亦可检查眼睛的毛病;插上简单便携的附加设备,智能手机就可以变成耳镜;在血液中置入传感器并将其连接到智能手机,就可以监测血糖、血红蛋白、胆固醇、肝肾功能、毒素和多种病原体。将这些个人健康数据发送到云端后,通过算法、解译、诊断,最终的结果将发回给个人。
在此基础上,埃里克提出了一个叫做“10+10”的医疗数据信息系统,即10种基因组学工具(体表特征、内脏、血液、微生物、基因等)加一个人生命中的10个站点(从备孕、怀孕、出生到最后的尸检)的全方位、全周期监测。埃里克预计,到2020年,平均每个人会使用6-7种连接设备,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会形成一整个“医疗物联网”。更奇妙的是,当大量的个人健康数据汇集到一起时,就可以发现更多人类身体的规律,如人类基因库中那些高致癌率的基因。
“10+10”医疗数据信息系统将彻底改变医疗行业。未来,自己的卧室会成为个人的病房,医生、护士的数量随之大幅减少,医院迎来兼并整合,大医院将成为医疗数据信息的资源中心,医生通过手机与多个病人对接;与此同时,药店除了售卖药品,将会出售种类更多的家用检测设备,家用检测设备将像验孕棒那样普及。医疗成本随之大幅下降。
当然,埃里克理想中的未来医疗,离真正实现的时间还很遥远。埃里克强调,一切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关键是要克服现实的阻力。
1847年,美国出版的《医学专业规范法典》中提到:由于医生的职责是提供建议,所以有权利让患者专心且尊敬地聆听;医生是最有学问的人以及人性最好的审判者;医生应该时刻感受到自己使命的伟大等。埃里克评论说,这些描述多数带有自鸣得意的狂欢意味,无不透露出医生的高尚、权威、掌控和显赫。
人类的医患关系长期以来是家长式的。技术的进步虽然不易,社会关系的改变更加困难。病人花钱购买医疗服务,却无法拥有自己的健康数据。直到1957年修订版的《医学专业规范原则》,美国医学会才首次提及病人应该拥有知情同意权。
大多数医生认为,患者了解得越多,越会引发不必要的焦虑和困惑,甚至激发更多的诉讼案件。而医患关系长期由医生主导,在我看来,除了因为信息不对称,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也是原因之一。在越是涉及重大利益的领域,人类越倾向于集中权力,如军队、金融安全、交通规则。生病是一次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危机,或大或小,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患者更倾向于让专业的医生全权主导治疗过程。患者不想冒风险,也不想让自己的“无知”影响医生的诊断,在这一过程中,医生的专业知识性加上制度赋予的岗位权力,总是会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权威性。久而久之,对医生来说,除了形成种种家长式信念,也更容易把病人当作理性不健全的人。
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2012年一项针对22000名患者的实验表明,开放就诊记录不会产生医生所担心的那些负面作用。事实上,65%的患者变得更加遵守医嘱了。埃里克据此认为,患者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角色,相反,患者最好积极参与自身治疗,对自身的所有医疗数据和信息都知情。
尽管近几十年来,患者在知情权、参与权上都有所改善,但过程未免太过缓慢,仅仅通过社会呼吁甚至修订医疗制度都无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技术迭代的历史表明,变革往往始于边缘突破而不是自身改革,医疗行业也是如此。
互联网对这个世界的重构才刚刚开始,一方面,数据正在猛烈增加,一方面,数据正在充分个人化,日益成熟的大数据技术使每个人的健康数据都能在分析计算后为自己所用。只要设计出友好易懂的用户界面,每个普通人都能根据各项身体指标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作出判断。运动手环、心率仪等设备正是这种趋势的萌芽。技术早已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医疗生态的改变静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