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中的方法解析《把时间当作朋友》
2017-04-16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terz(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56666/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我看了2、3遍,一开始的时候看到作者举了一些很经典的例子,看着很有共鸣,觉得这真是一本绝世好书啊,看完细细一回味,又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1 文章排版方面,文章排版比较得当,留白、文字大小、字体、引用段落的字体、插画都没啥硬伤,看着挺舒服、挺流畅的。
2 目录结构方面。每个小章节的标题短小精悍,标题和内容很呼应。但分类的方式我觉得不算是最好的,第0章困境、第1章醒悟、第2张现实、第4章学习,第5章思考,没有很清晰的内容划分规则,两两交叉的内容比较多,有时候看不同章节感觉是在说同一件事。比如第0章困境和第2章现实,困境是现实的一种,两者很难划分。比如学习和思考,思考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章节的内容是思考的结果,在思考章节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学习的内容,两者密不可分。我抛个砖,是否可以从目标的维度去分类内容会更好?
3 内容方面。很赞,比较认同知乎上的一些评价(传送门1 传送门2)。 要给人洗脑,大抵离不开改变人最基本的3个层:认知层、行为层、习惯层。本书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涉及,认知层的内容最多,行为层次之,习惯层稍有涉及。认知层的内容太多了,几乎涉及本书每一个章节,光从目录就可以看到有“何为心智”、“速成绝无可能”、“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等。行为层的内容主要在第3章管理,如何估算任务时间、善用列表等小建议让我收获颇丰,由于可以试错,这部分内容是我比较喜欢的。习惯层,本书没有单独开章节讲这块内容,但也有涉及,如应该如何处理任务并行和串行?
有人说本书的内容太理性,看完之后又做不到,没有什么价值,但在我看来,其实很多内容都兼顾考虑了读者的情感因素,并在这之上提出了方法论,已经非常好了。只是我觉得书本总体的目标不够清晰,让人有点郁闷,或者说作者本身的意图就是希望每个人从书的内容中找寻自己的目的?
4 内容的论证方式和表达方式。作者在书的内容中颇为推崇科学方法论、逻辑思维、心智的认知。但可能是由于作者有太多东西想表达了,很多认知上的观点论证过程很简单,甚至是没有,直接下结论。比如“没有几个人愿意最终面对不确定的答案、不确定的结果”,这样的观点看似很正确。我看到的第一反应是好有道理,好像能解释很多问题,第二反应是找论证过程,结果发现没有,这样的例子书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达方式有点主观,我知道这些可能都是作者自身经历过、尝试后总结得到的经验,但不一定普遍适用,而且,缺少论证过程让观点的可信度降低了。作者本身推崇避免逻辑谬误、科学论证,而又出现了这种不一致,这让我对本书的内容打了一个折扣,很可惜。
5 能启发了自己的思考,沉淀总结自己的认知,顺便还收获不少方法论,十分谢谢笑来老师不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