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一下读书笔记
2009-11-13
开始有点难读,有很多中医和古希腊医学方面的概念,不过读到后几章就比较有意思了。尤其是将身体、感官、风、血、气联系起来,通过脉搏与脉的对比来说明中西医学的不同。
作者在前言中明确指出了:“对于身体的看法不但仰赖于‘思考方式’,同时也仰赖于各种感官的作用。
关于思考方式:首先中医切脉与西医测脉的比较给我很深的“虚”与“实”的印象。虽然中国古代人对言语有着来自儒家传统的信任,但切脉过程中关键的意象、迹象、流动以及更为深层次的“气”却有着“虚妄、不可能”的表象。通过对切脉方面的文献研究,模糊描述和准确的定论看似矛盾,实际则体现出古人的共识——即存在着思想哲学、宗教、文化、造句各方面的语境。我认为切脉是讲究“虚”与“实”并重的。对脉搏的研究反映了西医对明确的追求以及理想思维。其核心的概念为轮廓、节奏、几何形状、结构等“实体”。其次,理论结构不同反映了思考结构不同。中国对于脉的概念并无希腊人对于结构与功能的两极认知。再次,中西方对于人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存在与经验的看法也不同。一边是分节的肌肉系统,另一边是丰润的色泽。
关于感官认识:中医切脉注重多方面的感官认识,既注重观察,也注重触摸。观察重在观色,触摸则将医生的身体与病人的身体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西医发展到后来则渐渐不重视触摸了。
我认为“脉”的形象处于“虚”与“实”的中间地带。似乎是科学,又似乎是违科学。这种“违”不是迷信,而是道家思想中“非常道”、“非常名”的折射。“脉”也许有实体,也许没有,但对古人有什么区别呢?即使有也不一定要冠之以名。“脉”所展示的迹象也许能用语言描述,但其背后的医学真理却是无法被描述的。最终得到切脉“可道,却道不尽,也不需要道尽”的结论。与西医追求明确事物的目的性截然不同。
目前流行一种“中医消亡论”,作为世界上所剩不多的系统的国家支持的非西医医学,中医正日渐淡出主流话语体系,它所聚集的两千多年的中国民间智慧也在消亡中,希望能找到适合中医的科学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