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兵书十二卷》
2006-10-12
王大师借我的《兵书十二卷》是一本介绍器材和技术为主的摄影书,中间也穿插了一些摄影技术的介绍。我向来是对器材不大感冒的。一来是因为觉得摄影应该是艺术为主,技术和设备只是表现手法,特别是对我这样的菜鸟,手头一台变焦数码富士S5000已经够用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地球人都知道摄影是两大最烧钱的爱好之一,我不敢也不愿意去想象肩上扛着价值桑塔纳2000的镜头和机身满世界乱跑。中午打球时候看到王大师穿破的袜子忍不住又感慨:要是少买一台哈苏相机,adidas的鞋子和袜子可以穿一辈子了。作者赵嘉在书中也多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只要用很少的设备就可以拍出非常好的图片了。不禁又为自己找到了理论支持而暗暗得意,尽管其实我也知道他所指得"很少的设备"每台都是怎样档次的。
扯远了,书还是认真翻阅了一下,就冲着那些示例照片也好。作者不愧是专业摄影师,文字少而精,
用图片来说明问题。简单记录一些零星的感受,权当作读书笔记。
--关于曝光
关于曝光的章节是我感觉受益最多的,“没有正确的曝光,只有合适的曝光”,说得多好。还拿上次自
己拍的桃花为例,其实我当时是曝光过度,之前也没有想过要拍成这样的效果。能达到水粉画的效果,算是瞎猫撞到死耗子了。不过反过来想,作者说得“拍摄之前一定要想好希望能拍出什么样的效果”更显得重要了,我总不能指望每次都有这样的好运气吧。
“一张令人愉悦的照片不一定是一张好照片,一张曝光上无懈可击的照片未必是成功的曝光选择。如果多欠一点或者多过一点会怎么样呢?不会更完美,但是可能会更有滋味。"照片要给人视觉冲击,滋味比完美更重要,也更感性,更能表达作者的想法。摄影师突破了传统的条框,拍出来的作品才能突破读者的审美疲劳。当然,刚刚也提到了前提是你在拍之前就想好了表达的意思。
接着说滋味,很多有滋味的照片都是视觉冲击比较强烈,光线强度对比明显的照片。无论从构图还是曝光控制来讲,我在刚开始拍照的时候都想着把看到的视觉元素全部表现出来。如果照片上有黑黑的一块就觉得差劲。摄影不只是纪录,更是表达艺术。在光线强度对比明显的时候,“你只有一个选择:选择亮部,还是选择暗部。”你的选择取决于你想表现的效果,但是你只能选择其一,试图兼顾只会导致满盘皆输。
--关于构图
书中基本没有涉及关于构图的讲述,但是我从图片里还是得到了一些启发。特别是关于画面中边角的构图,翻出自己以前拍的照片,为了突出主体,很多画面的边框附近都是一片空白,看上去总觉得画面很单调,缺乏深度。而作者在书中展示的作品,尤其是旅游摄影的照片,边角往往有一些比较暗的元素压住整个画面。不仅让画面更丰富,而且反而突出了主体。当然喧宾夺主是需要避免的。作者的边角往往选用暗色,细节不甚清楚,占绝的画幅也恰到好处。
作者还提到了在为杂志拍摄时应适当留出一些空间给编辑写字,其实在自己拍摄的时候留一些空白也很有意思,后期处理时放点文字,或者干脆空在那里也是一种味道。
--关于摄影的时间
以前我只知道清晨和黄昏时的光线是最好的,作者介绍的中午是拍摄室内风景最好时机的经验值得尝试。至少从理论上看,室外的强光和室内的布景形成的对比会形成不错的效果。
--关于和拍摄对象的交流
这也是一个很实用的话题,画面里总缺少不了人,但是换了我被人用炮筒对着也会感觉不自在,即使没有表现出不满,也会由于人物的不自然影响图片效果。作者的做法简单直接:试着和拍摄对象交流,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有时候就足够了。如果对方很抵触干脆作罢,这世界上能拍得多了。
上周末去拍车展就有体会,车模尽管是专业的,也需要拍摄的人互动。由于我最近刚开始使用全手动,一张照片往往需要花上点时间。有的车模会不耐烦,“我又不是道具,让你们一个个面无表情一阵狂拍就走人”。这个时候适当笑一笑,拍完后竖竖大拇指,模特的心态就会不一样。笑得更灿烂,拍得照片也更自然。所以,除非你想拍地铁这种表现城市冷漠的主题,“拿着长焦镜头偷拍的效果往往会让人觉得有隔阂感。”